立即下载
中国艺术报丨《大地颂歌》的史诗境界与雅正品格
2020-12-07 11:11:32 字号:

中国艺术报丨《大地颂歌》的史诗境界与雅正品格

微信图片_20201207110504.jpg

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剧照(刘海栋 摄)

作者丨刘起林

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演出后获得高度赞誉。湖南省委宣传部集中全省优势资源打造的这部主题演出作品,将纪实性、史诗化与抒情性有机融合,建构起了一种具有新时代“大雅正声”品格的审美境界。

《大地颂歌》分为六幕,以“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为缩影,来展开对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审美观照。第一幕《风起十八洞》以外出打工者亲人告别、故土难离的场面为铺垫,映照出党中央精准扶贫战略部署所带来的乡村大地风起潮涌、欣欣向荣之势。 《奋斗》 《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步千年》 《幸福山歌》四幕,分别聚焦产业扶贫、教育医疗、易地扶贫搬迁和脱贫青年“脱单” ,具体展开了乡村脱贫攻坚的风貌、特色与成效。第六幕《大地赤子》点面结合地讴歌广大扶贫工作者的崇高形象。尾声落在十八洞村产业分红和龙书记荣登国庆大典花车之上,将表现扶贫事业推向了历史的制高点,从中充分显示出以纪实性为基础的史诗气度和审美纵深。

《大地颂歌》又利用高科技时代的多媒体优势,合理调度舞蹈、歌曲、独白、视频、字幕等技术、艺术手段,实景与虚境对接、纪实与抒情融合,来发掘剧情的多层次蕴涵。第三幕《夜空中最亮的星》首先演绎留守儿童小雅失学、劝学和她祖母被纳入扶贫医保的故事,然后转入童声合唱《夜空中最亮的星》 。当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留守儿童——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突然登台加入演唱行列,诗化的抒情又实现了与现实写真的有机结合。第五幕《幸福山歌》的十八洞村相亲大会洋溢着谐趣的轻喜剧色彩,演唱《马桑树儿搭灯台》 《思情鬼歌》等民歌又衍生出民间风情的韵味。十八洞村相亲成功的青年偕同妻儿登场,则把意蕴内核的时代纪实性表现出来。

在这基础之上, 《大地颂歌》更进一步唱响了讴歌新时代共产党形象的作品主旋律。

塑造和讴歌共产党整体形象贯穿全剧。以地域特色与红色文化有机融合的湖南民歌《浏阳河》为序曲,就蕴含着历史接力棒的象征意味。 《风起十八洞》表现在共产党的指引和领导下,中国乡村才迈出了“一步千年”的脱贫攻坚新步伐。反复吟唱《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 ,将认识和理解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深入到了思想文化层面。尾声更以载歌载舞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画龙点睛,揭示出“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哪有脱贫新时代”的思想主题。

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主心骨、引路人和突击队长龙书记,是作品精心塑造的典型形象。他始终身着简朴的军绿色衬衫,素颜出场,表现出朴素、本色的外在特征。面对村民们最初的隔膜与误解,龙书记真情告白“有我一把米,就有乡亲们一碗饭!我们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并用在《承诺书》上按手印的方式凝聚人心、激发斗志。他带领乡亲们修水渠、种植猕猴桃、平整山地修建新山村,打出了精准扶贫的“组合拳” 。他为村里垫钱支付工程款、关心小雅学习、救治小雅奶奶身体,周密细致的工作中饱含着对乡亲们的深情。七年后扶贫工作见出显著成效,龙书记却辛苦操劳得白了头发。他那真情厚意的态度、信守承诺的品格、真抓实干的精神和人民公仆的本色,鲜明地体现了新时代共产党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人格境界。

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伟业离不开千千万万个“龙书记”的贡献与牺牲。第六幕《大地赤子》以报告剧的形态表现了这一内涵。在黄诗燕和王新法两位家属庄严肃穆的缅怀中,视频展示和旁白音相配合,讲述了扶贫烈士的工作成果,反衬出对他们牺牲的痛惜。黑白视频播放村民们哀悼、思念的浩大场景,突显了扶贫烈士的精神魅力和广大百姓的感恩之情。770名扶贫烈士的头像在视频中循环播出,并配以集体舞蹈和《大地赤子》的主题合唱,更将全剧推向高潮,有力地展现出和平时代扶贫伟业的代价与牺牲,以及共产党员“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

《大地颂歌》以史诗境界成就颂歌品格,所体现的是一种“大雅正声”的审美品格。“风、雅、颂”的审美文化传统古已有之。“雅者,正也” ,“大雅正声”既需要“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 ,又需要“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 ,也就是既需要大情怀、大视野,又需要时代使命感和文化责任心。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往往伴随着文学艺术“大雅正声”的兴盛,“汉唐气象”“盛唐之音”就是典型的代表。

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成果就是重要的标志。 《大地颂歌》将情怀、视野和使命感、责任心结合起来,造型精准扶贫样本,讴歌共产党崇高形象,熔实感深情、铸“大雅正声” ,构成了回应重大时代主题的艺术强音。在扶贫题材文艺创作热潮中,“拳头产品”与“高峰之作”成为普遍期待。 《大地颂歌》的生活理解、时代认知和艺术路径,对于如何更大程度地获得社会共鸣度和艺术经典性,如何从“高原”大跨度地走向“高峰” ,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启示意义。

(作者系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起林

编辑:韩先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