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专栏丨成新平:摆渡工
2021-01-11 10:59:39 字号:

专栏丨成新平:摆渡工

db790f4f-f564-45ce-95c4-f437094c9024.jpg

4049428_1399226496pP7g.jpg

我是高歌/摄

摆渡工

文/成新平

悠悠湘江水,一江隔两岸。从白衣港往湘江下游行走18公里,拐过一道S型弯,便到了南寺头渡口。这里长年停泊着一艘小渡船。

“过河啰!”只要听到外面的喊声,摆渡工便会从乌篷船中探出头来,热情地将乘客邀上船:“慢点,慢点,注意安全。”等所有人站稳,他猫着腰用力拉上扎在岸边的铁锚,一竹篙将船撑开。他铜盆脸,络腮胡,皮肤黝黑,虎背熊腰,一笑起来,眼睛眯成月牙儿,有点像《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炎炎夏日下,他头戴草帽,打着赤膊,腰间束着一条长毛巾,穿着一条褪了色的青布短裤,从船舱“叭叭叭”地走出来,留下一路湿润的大脚印。

摆渡工名叫刘子祥,今年59岁,衡东县新塘镇新堤村五组农民,脸上的皱纹如同被风吹过的江水,写满了沧桑,一双满是厚茧的手,见证了36年的摆渡岁月。他风雨无阻,忠于职守,将过河的人从此岸送往彼岸。谁能想到,他连续从水中救出了15条人命,书写出舍己救人的英雄传奇。

刘子祥同志:

在“三一七”沉船事故抢救工作中舍己救人,特此感谢。

衡东县人民政府

1989年3月20日

这封褪了色卷了角的感谢信背后记载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时间追溯到1989年3月17日上午,湘江边北风呼啸,浪涛汹涌,新塘镇湘江村和新龙村两条船分别载着村民去衡山县城赶集。船至江心,有人看见一条大青鱼浮在水面上一动不动,鱼吸引了大家的视线,两条船不由自主地慢慢靠近。突然,“砰”的一声,湘江村的船撞到了新龙村的船腰上,新龙村的船翻了,37人落水,像一群鸭子在水上漂浮。

“救人啊,快来救人啊……”正在摆渡的刘子祥听到喊声,加大马力开着机帆船赶到150米开外的现场救人。只见他双脚贴紧船边,对准目标一路救过去,咬着牙,铁青着脸,连续从水中拖上来13人。第一个救上来的叫成兆贵,全身湿淋淋的,让北风一吹,被冻得浑身发抖。刘子祥说:“快来,你如果不来帮忙,我一篙子将你打下去!”最难救的是杨梓生老人,里面穿着袄子,外面还套着一件军大衣,全部被河水浸湿,有100多公斤重,拖又拖不上,拖得船头打转转。最后,他与成兆贵用力往上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老人拖上船来。藕塘村罗谷贤的老婆不懂水性,被卷入急流漩涡,沉入水面有一尺多深,正呛着水,吐着水泡。他一把抓住她的头发往上拖,突然船边一滑,他“四脚朝天”,猛然栽入冰冷的湘江中。他凭着一身好水性,硬是用头将那位在水中挣扎的女人顶上水面,然后狼狈地爬上船继续救人。他集中精力,动作麻利,手法娴熟,目标只有一个:快!多救几个人,多救几条命,乃至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寒冷,忘记了伤痛,累出了一身热汗,直到将获救的落水者全部救上来,才感到10个手指头火辣辣地痛。原来,在救人过程中,他由于用力过猛,10个手指甲掉了8个。

整个救人过程干净利索,时间达一个半小时。

将13名落水者救上船后,他全家出动,烧的烧火,做的做饭,换的换衣服,将13位落水者安排妥当后,才安心去摆渡。

3天过后,衡东县人民政府派人敲锣打鼓送来了感谢信,并奖给他现金100元。

这种故事对刘子祥来说不值得一提。1998年冬天,广田村船工康辉装一船河砂,因风大浪急,加上船本身超载,船不慎沉入河中。康辉抱着几块木板在湘江中沉浮,生命垂危。离出事地点200米外的刘子祥发现后,迅速开着渡船把康辉救上了岸。

2001年夏天,衡山县城南小学一位8岁的小男孩放学回家,看见一只美丽的蜻蜓落在池塘边,便伸手去捉,突然一脚落空,“噗通”一声栽入塘中,正从此路过的刘子祥二话没说,跳入塘中,从污泥中将小孩救上了岸。那小孩呛了几口水,半天才缓过神来,一路哭着回家。

就这样,刘子祥一连救出了15条人命。

刘子祥不但见义勇为,还助人为乐。他长年累月负责衡东县新塘镇南寺头至衡山县老渡口的过河摆渡,看见小孩,他要背上船,送上岸;看到老人要扶上船,送上岸;遇上挑箩背担的,他要接上船,送上岸。农忙时节,他还抽出时间为乡邻抢收抢种。新龙村60岁的老人成冬初,年老多病,他每年都要为老人插田打禾。本组91岁的老党员赵月生,儿子在外工作,无人照顾,行动不便,身体不能自理,刘子祥便将他背上车,到2公里外的镇上理发。

刘子祥的故事十分平凡和遥远,几乎被人遗忘,直至今年7月,县里开展“首届感动衡东人物评选”活动,镇里将他作为“第一人选”推荐,他的事迹才公之于众。

“好汉不提当年勇”。刘子祥美在心灵修善,他从来不提过去的事,他认为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帮人一把是应该的,因为每个人没挂“无事牌”,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毫无疑问,如果再看见有人落水,他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成新平,1964年出生于湖南衡东县霞流镇白衣港。1979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后在外打工多年,拖过板车,烧过锅炉,用一支笔与不幸命运抗争。1992年获得“湖南省青年自学成才奖”,同年底被衡山县委宣传部破格录用为新闻专干;1995年至今在衡阳市某机关工作。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南方周末》《湖南日报》《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文艺评论1800余篇,其中1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奖,4件作品获全国散文征文竞赛一等奖,6篇散文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考语文试题和全国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已出版《头版头条》《普通老百姓》《引导舆论》《新闻散论》《父老乡亲》《岳北农工会》等专著7部,其中《乡音乡情》获2015中国散文年会“最佳散文集奖”。

来源:红网

作者:成新平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