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诗词赏析丨文吉儿:玉门何处
2021-07-28 16:26:23 字号:

诗词赏析丨文吉儿:玉门何处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驴眼4787.jpg

驴眼/摄

玉门何处

文/文吉儿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以其神秘苍凉的身世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笔浓墨重彩。古往今来,它引得无数文人骚客对这座古老关塞深情咏叹,于漫天黄沙中留下千古绝唱,用文字默默诉说着千秋历史沧桑,至今仍然令人心驰神往。

据载,玉门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最早在汉武帝时期设置,它是汉代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也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关隘,因西域的和田美玉经此进入中原而得名。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尽衍生死离别之情。从自然属性来看,玉门关处于戈壁和平原的交接地带,大漠苍凉,景色殊异;经过不断地笔墨浸润,玉门关也早已超越地理标识概念,继而转化为文化叙述词,寓意着文人思想上的国土疆域和浓烈的家国情怀,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意象。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是唐代李白在《关山月》中的诗句。山中之月穿行在缥缈云海,万里长风吹度玉门边塞。关外是保家卫国的沙场,关内是日夜思念的家乡,戍边的将士望月伤感,独守的思妇凭栏叹息。一别之后,两地相思,空念着良人胡不归,竟不知再见待何日。亦如宋代释文珦也曾在一首《关山月》中写道:“金闺亦有梦,却行玉关道。道路不相知,思深各衰老。”战火无情,踏上玉门关,便是进入了生死界,只怕是将军空老,望断乡关,重又演绎一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悲歌。所以,不要埋怨此地琵琶幽怨、胡雁哀鸣,只因“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怀乡与思归,既有征战,便未有不同。

“玉门关,拂云城,何时连营插汉旌?白头书生未可轻,不死令君看太平。”作为古来征战之地,玉门是英雄主义情结的寄托,它遥远、荒凉、雄浑。“良人征绝域,一去不言还。百战攻胡虏,三冬阻玉关。”作为征夫漂泊之域,玉门饱含思念之情,它哀怨、缠绵、悲戚。诗词中的玉门关,寄托着人们复杂的思想情感,也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地理空间。

天山、黄沙、楼兰、胡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得玉门关不仅是真实存在之地,更深远地存在于诗人用文字营造的想象空间之中。沙场上的阵阵战马嘶鸣声,大漠中往来商队的悠扬驼铃声,还有戍楼中传来的不忍卒听的羌笛之声,共同交织了一个奇绝辽远、寂寞萧瑟的边塞,令人不至此地也相通感怀。

巍巍雄关,千古伤怀,玉门关的存在与变迁记录着历史的兴衰迭代,更是承载着中华文脉的厚重辉煌;同样,对历史的回望与凭吊,也是对文化的深切追思和回溯认知。在大漠落日之下,看那断壁残垣,当多少人世悲欢随着诗句在心中涌现,我们就知道,是文学令玉门不朽,将它永恒嵌入了中国人的情怀。

微信图片_20180625085849.jpg

来源:红网

作者:文吉儿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