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散文丨杨云:春江可望
2021-12-23 16:24:49 字号:

散文丨杨云:春江可望

青山碧水750x256.jpg

pexels-photo-2649394.jpeg

春江可望

文/杨云

刘文参加完一个河流守望者培训会,回家路上,他特意坐在紧靠河岸的车窗旁,从不断向后飞逝的树木缝隙间,望向那条清凌凌的河流。眼前闪过的河流,既不是从史前的洪荒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奔来的黄河,也不是茫茫无际江海连天阔的扬子江,而是崇山峻岭间东奔西突的故乡水、母亲河——沅江。

沅江发源于贵州省都匀市附近云雾山鸡冠岭,上游称龙头江,中游称清水江,至黔阳县黔城镇与潕水汇合后称沅江。沅江途经洪江这个地方时与巫水交汇,水面变得阔朗逸秀,在重峦叠翠间迂回婉转,对这片土地无限深情地回望,而后又沿雪峰山西侧经辰溪、泸溪、沅陵、常德等地,一路向北,于德山入洞庭湖归注长江。水运王朝时期,洪江人顺着沅江水,向外运输木材、桐油,再换回食盐、布匹等。沈从文的《常德的船》里这样写道:“水面各处都是船只,可是却不很容易发现一只渔船。长河两岸浮泊的大小船只,对待外人一眼看去,只觉得大同小异。”就在放眼一望满眼船只的江面,沈从文看到了非同凡响的那艘,这是“三桅大方头船”“全身是黑的乌江子”“富丽堂皇、气象不凡的洪江油船”。洪江人依水吃水的富庶与祥和,都隐匿在这条沅江水里,带着遥远而古老的湘楚之地的神秘。

民间河长刘文望着车窗外奔流不息的沅江,深感自己肩负重任。自从退休后,喜欢摄影的他,踏遍洪江山山水水,把家乡美景摄入镜头;喜欢冬泳,对亲朋常说,游泳是天人合一,是作为动物的人与大自然的抗争,顺应和亲密的交融,人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道法自然。自小在水边长大的刘文,练就一身游泳技艺,对沅江水情有独钟,这一江碧水,也给了他水般的秉性和智慧。

他爱家乡,更爱家乡沅水。

刘文把目光送出车窗外,在回家的车上沿途开始了“巡河”。

横岩一带沅江边,住户以村民为主,沿岸种了一垄垄菜畦,这里没有工厂,是天然氧吧。河水倒映着雄峻的群山,清澈碧绿,水质优良。就在不经意间,一种浮生草本植物浮现在刘文眼前。这种植物有深绿色的圆形叶片莲座状排列,叶柄或长或短,这里一丛那里一簇,沿河岸铺排开去。

水葫芦,这可是水污染啊,刘文不禁脱口而出。

水葫芦生长在池塘、泥沼或稻田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里将它切碎或打成浆后,拌入糠麸中制成混合饲料,用来喂食鸡、鸭、猪等。因其具有超强繁殖能力,很快在河湖等水体迅速蔓延。疯长的水葫芦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氧气,使原本就富营养化的水体更加恶化;另外,它还堵塞河道,影响航运通行,同车的人开始议论纷纷。

有说沅水一路建了很多水电站,水流变慢,加上全球气温上升,这样的环境和温度非常适合水葫芦生长;有说以前水电站附近漂着很多垃圾,水面长着水葫芦。这种植物喜欢长在脏水里;有说水电站有专人定期清理水上漂浮物。现在国家很重视水环境保护,每个河段都有政府领导当河长……

一路上,刘文不做声,表情凝重,思索着。好在沅江岸边的水葫芦不成片,途中他发现有人站在岸边,用自制捞勺打捞水葫芦,到了横岩水电站时,水面上没有看到垃圾漂浮物,水平如镜。他吁了囗气。现在政府已经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推行河长制以来,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以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综合治理为要务,为维护河湖健康的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刘文是“民间河长”,他将组织民间志愿者加入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列,发挥主人翁精神,开展河道日常巡查、河道垃圾清理、河道周边企业排污监督,及时向行政河长办公室上报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等。

刘文这样想着时,感觉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

洪江是个小山城,民居都在山脚临河岸而建。沿巫水河的国道通往会同县,紧贴沅水的国道,逆流向上可开往怀化市,顺流而下可开往邻近的安江镇,整个小山城呈两河四岸布局。巫水河与沅江汇合后顺势而下的沿江岸边,20世纪80年代建有百多个大小工厂,主要是纺织、造纸、制革、仪表、氮肥等工业,工厂废水绝大部分直接排入沅水。那时工业排污设备跟不上,但沅江水流量大,对工业污水的稀释能力强,水质还很好;改革开放后,这些工厂有的搬离,有的倒闭,因此,存在尚未清理的工业污染死角。

刘文还是洪江区古商城冬泳协会会长,他组织协会18名“河流守望”志愿者来到带子街巫水河段进行1公里巡河。早晨6点20左右,他们头戴黄色帽,身披绿色背心,拿着铁钳、袋子等工具,赶到渔梁湾冬泳基地集合,大家直奔带子街水文站——城区饮用水水源地,对其周边环境进行巡查。“河流守望”志愿者对取水口,及附近排水口的水取样,并进行PH值检测。大家看到在百米外取水口岸边及马路边的菜地周围,整齐地栽上了树,种上了花草,河流守望志愿者倍感欣慰,对政府的工作纷纷竖起了大拇指。来到巫水河岸边走边巡查时,发现河堤上扔了少量瓶瓶灌灌和果皮纸屑等。刘文找来几根粗绳,一端系在腰间,一端系在廊道的石柱上,和几个高大的男同胞,攀爬下去,用铁钳把垃圾一一夹到袋子中。堤岸坡陡,志愿者们利用拉绳的力身子往后靠,把脚支在堤坡上,身后是50米深的巫水河。好在他们个个是游泳健儿,对水生来就不惧怕,何况保险系数高,岸上还有好几个游泳女将用双手紧紧拽住粗绳的另一端。大家齐心协力,把河堤捡拾得干干净净,脸上溢出舒朗地笑。

之后他们又来到附近的铁溪村,查看了铁溪水整治情况,对水质进行了检测。整治后的溪水潺潺,略显清澈。志愿者们对个别溪水交汇处水质还不尽人意的地方做了详细记录,并进行拍照。刘文知道,他这个民间河长,说官不是官,说官又是官,他要对自己的“领地”负责,为故乡的“春江”守望,为艰辛但却美好的“志愿”努力。

大自然好好地在那儿已有亿万年了,哪需要保护?最需要“保护”的是我们人,把人“保护”好,管理好,不要随意去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自然就好了。民间河长刘文在管理方面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他要用言行去感化身边的百姓,从思想上教育他们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建设文明和谐新洪江。夏日炎炎,10多名身着绿马夹的河流守望志愿者,手拿劳动工具,携带环保宣传资料,顶着烈日,从洪江区渔梁湾冬泳基地出发,沿巫水河上游至带子街,然后往瓷厂、纺织厂宿舍,对沿岸居民进行环境保护文明劝导。

瓷厂生活区附近一处溪水又臭又黑,溪囗连着巫水河,严重影响巫水水质。靠近溪囗处有座半边楼。说是半边楼,其实是说楼房的一边两只基脚侵占溪流水道,上面楼房有半边悬空。这栋楼临街开起了米粉店,平时周边住户都来买粉面吃,很多油汤、残渣、泔水等,都顺手倒在溪水里。偶尔有人严加苛责,居委会也上门劝告,但半边楼主人为了讨生活,无暇顾及那么多,刚清理干净的臭水沟,清理的人前脚刚走,不一会儿溪水边垃圾又扔了不少。为了解决“半边楼钉子户”,民间河长刘文叫上几个热心的大妈,身穿河流守望志愿者服装,手拿宣传单到登门进行文明劝导。大家彼此相互认识,面带笑容,你一言我一语地向半边楼主人讲道理,说得他羞红了脸,低下头接过宣传单,说今后一定注意环境卫生,不再往溪里倒生活用水。

志愿者们就这样,不厌其烦,苦口婆心,一家一户地劝导,看见了路边小件垃圾就随手用铁钳夹进袋子,看见路面成堆的废弃物就清扫,旁边的住户看见了,也拿着扫帚帮忙打扫、运垃圾。路人看到了,都说做好事功德无量。志愿者将巡查中发现的垃圾死角一一详细记录下来,给这些垃圾堆放点放置垃圾桶。志愿者的足迹踏遍洪江的角角落落,在沿河岸的宰牛场、豆腐店、木材加工厂、木业公司、餐饮店、小区等地,对环境保护尤其是河流保护进行广泛宣传,并发放《公民生态环境行为准则》《环保领域公众诉求问题法定途径清单》《土壤污染风险防控》等环保宣传资料。他们呼吁广大市民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人人争做美丽洪江建设行动者,共同守护洪江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沅江岸边的嵩云山脚下,有一口清凉的泉水——凉水井。从早到晚来这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如遇天气炎热的暑期,打水的人还会排着老长的队伍。凉水井四周是一片竹林。每到夏天,蝉儿们的大合唱就没有停播过,它们躲在枝叶间,竭尽全力地歌唱短暂的生命;成群的麻雀,扑棱着翅膀,在竹林间起舞飞翔。蝉鸣成阵,鸟儿啁啾,就在这来自草叶间的天籁声中,河流守望志愿者来到竹林里,默默地捡拾着人们随手丢弃的饮料瓶、塑料袋等;有的向前来取水的市民宣传保护水资源,保护好青山绿水;有的粘贴自己创意的环保宣传画,温馨提示爱护环境从我做起……

市民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志愿者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志愿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有机关干部,也有教师、工人和学生。其中年龄大的有七十多,年龄小的刚满八岁。人们慢慢在改变乱扔垃圾的坏习惯,整个洪江山城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萝卜湾大桥建在沅水洪江段下游。走着纤夫道,穿越一片竹林,河流守望志愿者团队到了萝卜湾大桥下,开始巡河,并谈论着沅水的昨天和今天。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沅江岸边停泊着很多木排、渔船,过河还需坐渡船。江面上,装运着黄豆、大米的机帆船笃笃驶过。行船带来的浪花舔吻着河滩上的鹅卵石,哗哗啦啦纷纷扬扬,而后化作多少还有些浑浊的水沫悄然退去。河滩上晾晒着木船的帆篷、修缮的桨楫。而不远处搭起的人字形木架上,则晾晒着切好的萝卜青菜,这是用来腌制酱菜的。沿岸的吊脚楼上垂挂下条条篾缆,孩子们在下面赤足奔跑、嬉戏玩耍。农村的人们起早贪黑在土地上刨食,喂饱人,也喂饱猪、鸡、狗们的肚皮。山坳里一垄一垄的蔬菜、稻谷,在土地上一波一波地翻开人们的生活。1984年“林业三定”,施行均山到户的政策;而后集体林一分,农民上山乱砍滥伐,致使山洪频发,水土流失严重。1995年和1996年,沅水流域发生了特大洪灾。每次山洪暴发,满河漂浮着垃圾,还有流出的黑色的沿河工厂废水。人们意识到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开始植树造林。后来沅江上修建了水电站,洪水不再泛滥,加上又修建了三座大桥,极大地方便了两岸人民的出行,人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最近几年,城市发展迅速,城市排污压力巨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城市污水处理政策,确保沅水河道行洪安全,改善水环境质量。按照“属地管理,属地负责”原则,各个居委会和村委会主任为辖区范围内河道整治的第一责任人,按照方案的内容,在区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抓好辖区内整治工作的落实。工业区管委会不定期组织督查,并主动邀请人大代表进行视察和监督,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在沿河岸边主要路囗设置标语囗号、保护的标识性警示牌,对个别违法侵占河道的企业进行公开曝光,大张旗鼓地开展警示教育,提高震慑力。如今,已解决沅江河道两侧脏乱差现象,水环境从根本上有了改善。

过了萝卜湾大桥,河流守望志愿者们来到河对岸的沙角。三两个村民穿着深筒套鞋,挑着碧油油地蔬菜来到沅水边,洗掉叶子上的杂草、尘土,然后挑着过萝卜湾大桥,再运到城里去卖。河流守望志愿者们纷纷走向沅水边,双手掬起一捧沅水,放到嘴边去尝,清洌甘醇。这些被沅水奶大的洪江人,个个拿着手机拍照留影。民间河长刘文蹲下身子,双手捧起一掬沅水从指隙间流过,他想有生之年一定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保护好沅水,保护好母亲河。

春江可望,山美水佳,任重道远,刘文的眼神里闪烁着亮光,似乎在回忆,又像有无限期许。此时,世界如沅水般,无比安静而澄澈。

杨云,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怀化市洪江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有诗歌、散文发表在《中国文艺报》《散文百家》《清明》《湖南日报》《湖南教育》等刊物。出版散文集《等你在悠长悠长的雨巷》。

来源:红网

作者:杨云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