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家书译注》图书封面。
左宗棠与儿孙谈读书之道
文/张四连
古人自古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子女读书教育问题,是修身治家、醇化家风家教的一部分。左宗棠作为晚清名臣,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后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伊犁,为巩固西北边陲的民族大业做出了不朽的功绩。如何传承左氏百年来耕读传家的传统,是左宗棠在军政繁忙公务之余,时常牵挂与忧心的问题。
左宗棠新婚燕尔之时, 曾写下“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千卷,神交古人”的对联,勉励自己做一个胸怀天下的读书人,也使得他的儿孙日后在读书方面深受其鼓舞,并引以为榜样。左宗棠一生留下两百多封家书,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严格训导儿孙勤奋读书:“苦心读书,以荷世业。”但是,古人的留下的书籍汗牛充栋,应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去读书?读哪种书才是实现修身立世的精神载体呢?他又给儿孙后辈明确了哪些可取的读书方法呢?
首先,左宗棠认为读书绝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做大官,而在于明事理,在于精神品格方面接近圣贤气象,培养醇正的品行。这与儒家传统价值观“学而优则仕”所提倡的迥然不同:“所贵读书者,为能明白事理,学作圣贤,不在科名一路也;如果是品端学优之君子,即不得科第亦自尊贵。”他始终强调耕读务本,看淡功名:“吾所望于儿孙者,耕田识字,无忝门风。”
左宗棠希望儿孙通过读书积累真才实学,不断精进学问以用世,接力传承诗礼之家的重任,而非靠父辈的恩荫度日。他在家书中反复叮嘱儿孙:“只要读书明理,讲求做人及经世有用之学,便是好儿子,不在科名也。”“子弟不好读书,只想作官;不明义理,只想富贵,可叹耳。”很显然,左宗棠的儿孙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他的熏染,并身体力行立志为学。左宗棠有四个儿子,除了小儿子左孝同官至江苏提法使,其他几个在仕途上并无突出影响力,儿孙后辈却不乏在各个领域产生了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正是整个家族勤苦力学家风的写照。
左宗棠以天下为己任,却遭遇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定的时代环境注定了他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改革图强、挽救民族和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教导家族子弟读“有用”之书:“先以义理正其心,继以经济廓其志。”子弟先以圣贤的品行和风骨为榜样端正心性,重点是增长自己经世济民的治国才干。他崇尚务实,反对循章摘句之学:“纵读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务实学之君子必敦实行”。他训诫家族子弟重实用、脚踏实地,努力成才。
对于社会上浮夸的读书风气,左宗棠认为不仅无益处,反而有害,有沦为轻佻放荡的浮浪子弟之嫌。“终日读书,而所行不逮一村农野夫,乃能言之鹦鹉耳。纵能掇巍科、跻通显,于世何益?于家何益?非惟无益,且有害也。”左宗棠在他人生的青壮年时期,曾四处广博搜罗农事、兵学、舆地学等时务学方面的书籍,并以沉浸在书海当中为乐:“吾在此所最快意者,以第中藏书至富,因得饱读国朝宪章掌故有用之书。”他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与儿孙辈交流读书看法,极具说服力,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左宗棠认为读书须勤奋,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方能学有所成:“读书更要勤苦,何也?百工技艺及医学、农学,均是一件事,道理尚易通晓。至吾儒读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需融澈于心,然后施为有本。”读书,更要注重方法,他认为“读书要目到、口到、心到”,还须讲求循序渐进、深思熟虑,不可潦草应付,才是最佳的读书之道:“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深思,务在从容涵泳以博其义理之趣,不可只做苟且草率工夫,所以养心者在此,所以养身者在此。”
有一次,十六岁的长子孝威写给父亲的信中不小心出现了错别字,被左宗棠抓了一个“现行”:“昨来字,醴陵之‘醴’”写作‘澧’,何必之的‘必’写作‘心’,岂不可笑?年已十六,所诣如此,吾为尔惭。”音同形异,或缺笔少画,在古人手书中常见,即便最为庄严慎重的皇家谕旨、官修正史,也不能例外。但一个“惭”字,却可以看出左宗棠教育儿子的严格,良好的家训家规言词谆谆,但仍需躬身实践才能产生实效。左宗棠一生戎马倥偬,却能抽出时间指出儿子读书写字细微处的错误,不足之处及时责令改进,即便小事也不马虎。这也是左氏家训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并成为垂训子孙家训典范的重要原因。
凡事欲速则不达,读书亦是这个道理。读书可以慢一点,但不能停下来,须有恒无间,而不在于功课的多寡:“读书亦可以养身,只要有恒无间,不在功课之多。”左宗棠强调潜心苦读的同时,要注意身体健康,这大概也与他的儿孙辈体质偏孱弱有些关系,亦从侧面说明,左宗棠教导儿孙读书立世,并没有谈那些陈陈相因的大道理,而是不落窠臼从平易朴实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关怀勉励为主。这种严格而不失温情的教子读书之道,对我们今人亦有启迪之处。
扫描上方二维码购书。
张四连,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湖南图书馆,出版著作《左宗棠家书译注》。
来源:红网
作者:张四连
编辑:施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