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剧评丨陈善君:半条被子照初心,一生盼归记恩情
2022-02-22 17:21:03 字号:

剧评丨陈善君:半条被子照初心,一生盼归记恩情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微信图片_20211226215933.jpg

半条被子照初心,一生盼归记恩情

——现代昆剧《半条被子》艺术展现党和人民的血肉命脉关系

文/陈善君

《半条被子》是湘昆人唱给党听的百年生日颂歌。它用自己的腔、自己的调,自己的话、自己的态,自己的艺术形式和品性,真诚祝福党的百年华诞。党把人民总是放在最高位置,红色江山就会千秋永固;人民始终相信拥护热爱自己的党,那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绝不会流于一句空话。党的根基血脉在人民,人民的希望命运在党。新编现代昆剧《半条被子》生动真实地展现出的、正是如此的党和人民不可分割的血肉命脉关系。这是全体编创者内心涌动的情愫的自觉抒发,也是献给党的百年华诞的一份厚礼、好礼。因它努力以传统昆剧的现代转换,表达了对党的真诚祝福、无限祝愿,以及贯以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观照和深入思考,抚今追昔,寄寓深远,这也就同时体现出,该剧是新时代传承保护发展昆剧非遗项目,取得的又一优良成果。

一、主角的成功选定塑造,升华了作品主题

“半条被子”的故事,很多种艺术形式都已经讲过了。然而主要人物、主要角色的选定和塑造并不一致。不过,也还是差不远,只是侧重有所不同罢了。要么侧重以表现三个女红军为主,要么侧重以表现村民徐解秀为主。该剧侧重以表现村民徐解秀为主。把徐解秀确定为主角(“女一号”),首先是由戏剧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一个戏中最主要的角色或者说真正的主角只有一个,要塑造表现群像则不是戏剧所擅长的,选定徐解秀而不是三位女红军来作主角、正旦,于昆剧艺术形式而言,恰巧可以扬长避短。如从三个女红军中选一个出来做主角,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而言既不相符又难以做到。因而该剧安排徐解秀正旦、三位女红军贴旦,确实“刚刚好”。其次,从内容表达上来看,如以表现三位女红军为主,徐解秀为次,则有利于突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主题。本剧以徐解秀在桥上一等50年“盼归”拉开帷幕,到在她的想象中三位女红军“归来”团聚收尾,中间安排“檐下”“妙药”“同襟”“剪被”四幕,以徐解秀为表现、表演主体,主要讲述三位女红军救兰芳(徐解秀夫)、救小武(徐解秀儿)、救人民于水火(反抗保安团完全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和肆无忌惮欺压剥削百姓)和徐解秀夫妇救月华(三个女红军之一,中瘴气)、救红军(收留隐瞒掩护)的故事,这个以“三救”换“两救”的故事,都事关生命,然而双方都能做到“以命保命”“舍命保命”,这就告诉我们,党(本剧中党的部队实质上代表着党)和人民(徐解秀夫妇代表广大普通民众)的关系是生死与共、不可分割的。三个女红军战士王秀珍、刘春梅、红月华发起抢救在先,徐解秀夫妇感恩报恩记恩发生在后,再加上红月华童养媳出身,就再好不过地说明了,我们党源于人民、根于人民、属于人民,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本质和特征,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乃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的、所有的初心和使命所在。中国共产党是可以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的,就别再说是一条行军被了,哪怕这条被子极有可能关系到他们或他们中具体人员的生死存亡。剧中,徐解秀既作为“剧中人”,也作为“见证者”,还作为“讲述者”(她的演唱和表白),能够深深体会到和发自内心地传达出,只有共产党才会是咱老百姓自己的党。这样,该剧借助徐解秀“这一个”形象的塑造和表演,也只有借助“这一个”,才能把作品的主题从表现军民鱼水情的党的群众“路线”故事,升华到讲述党和人民不可分割的血肉命脉关系的“初心”故事,从而很好地实现了该剧的创作“意图”和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二、地点的严格限定运用,凝练了作品主题

众所周知,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地在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该剧遵循生活真实和历史逻辑,主要选取该村徐解秀家(包括里外)和沙洲村头的渡桥(及其附近),作为戏剧故事发生地点布景。把故事情节基本上都归拢到这两处发生,这既符合戏剧“三一律”(非严格概念上的)地点相对集中的要求,同时又使得作品主题相对鲜明集中。两个地点其实各自勾连着一条线索。一条是实线、主线,发生在徐解秀家的里外,在这里上演的是“没被子——随行被子——共被子——剪被子——烧被子”等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条是虚线、次线,是在桥头上演的“一条被子去了(保安团要求村民家里不给红军留东西)——一条被子来了(三个女红军带着行军被)——半条被子走了(三个女红军带走的)——思念半条被子(徐解秀)——发现半条被子(罗开富)——新的被子来了(邓颖超等的赠送)”等附属故事情节,以及故事的引子和尾声,两条线索最后汇总统一到“被子”这一核心意象和总线索上来,该剧就非常集中地只讲“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故事,不再讲沙洲村以外的故事,比如三个女红军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了等等。剧中徐解秀更关心的也是,她们是什么人、她们要干什么、她们为什么要这么干。三个女红军则明确地告诉她,她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是为了“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理想、人人盼远方”,是“为了像你这样的穷苦之人……”是“为了百姓的安危、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中国的强盛,可以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所以她们才能“爱护群众、帮扶百姓、以人民的幸福为幸福”,而“不能破坏农田、不能有军阀习气、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这里双方交流和钦服的是党的目标和宗旨、原则和纪律、愿望和行动以及信心和决心。这样该剧就把“半条被子”的故事,从“万里长征”的故事中截取出来,从表现“长征精神”转向更加侧重和集中表现“建党”精神,即艺术地回答好了为什么建党、建党为什么的问题,从而既全面深入而又生动真实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指出的那句话:“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百姓的⼈!”徐解秀说,“只记得那一剪,就是一辈子的承诺。”那一剪,千真万确地剪出了“党心”,剪出了“民心”,剪出了“祖国万里江山一片红”。可谓“半条被子照初心,一生盼归记恩情”,家中的徐解秀和桥上的徐解秀妥妥地演绎出了一曲从“民心”中见“党心”的好戏。因而可以说,该剧侧重讲好“党”的故事,着重诠释“建党”精神,从而让升华了的主题更加集中凝练。

三、时间跨度的有意设定拉长,延展了作品主题

如果一味遵循戏剧“三一律”原则,这个故事的展开在时间、结构上实际上

是非常好把控和安排的,从三个女红军来到沙洲村到离开,就那么几天,时间非常集中,顺叙、倒叙、插叙都可以轻易弄“服帖”,现在编者有意把它拉长了,从三个女红军即将进入沙洲村讲起,一直写到今天,写到在徐解秀已去世多年,当年发现和报道这个故事的新华社记者罗开富,再次来到沙洲村悼念三个女红军和徐解秀,以追溯再探和坚定坚信“半条被子”的崇高精神和温暖力量。这实际上是在前面两条线索的基础上又插入了一条线索。戏怎么做下去?难度无疑是要增加许多倍的。于是我们看到了罗开富与老年徐解秀及徐解秀灵魂的对话、徐解秀的灵魂与青年、老年徐解秀的对话,以及徐解秀和三位女红军的灵魂舞台同在的戏份。50年又80年的时间跨度,三条线索并进,由单声部齐奏发展到多声部“合奏”,讲实话,看得人多少有点会“懵”,然而确又是值得的。如果没有这些戏份的加入,那么这曲戏就只是个革命历史剧,它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曾经有着伟大的建党精神;现在有了这些戏份,它就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现代昆剧,它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一直初心未改,并且历久弥坚,过去如此,现在亦然。100年来,始终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生死与共,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不仅打到了一切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而且在神州大地上实现了全面小康。这盛世,如你们所愿,三位女红军战士、徐解秀,安息吧。“半条被子”精神永存。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湖南考察时,特意来到沙洲村所指出的:“沙洲村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今天我专门来这里看望乡亲们。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要不断接受教育、接受洗礼。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

这样一来,该剧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革命意义,还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时代意义,主题进一步得到延展。不过,插入的罗开富这条线索和情节,在转承和安排设计上尚需要大力修改加工完善,以免生硬和强行带着观众“跳进跳出”,难免让观众“哭笑不得”。其实,该剧前面的引子和后面的尾声都要成为主体场段,起收只用昆歌就行了。

另外,该剧的词白,基本上该合辙的合辙、该合律的合律,身姿表演、舞美设计也还优雅讲究,然而词白的准确度还要提高,离“易一字比登天还难”的高要求还是有点距离,唱白中规中矩,高难度的做打不见,实际上,在后面的盼归、思念、再探的场景中,可以大胆借鉴传统昆剧《牡丹亭》的身姿手法和现代科技手段,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技巧,增加表演的难度、准度和深度,以免削弱主题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好的题材、好的主题、好的处理,再加上好的编导演,《半条被子》一定会既叫好又叫座,并一举成为新时代昆剧经典也并非没有可能。新编现代昆剧《半条被子》真正让人期待。

????_20190320110812.jpg

陈善君,男,汉族,1971年8月出生,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文艺学博士,文学编辑。1994年6月参加工作。湖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湖南省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在《中国艺术报》《文艺报》《当代文坛》《湖湘论坛》《湖南日报》《理论与创作》等各级权威报刊发表理论研究与文艺批评文章近50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及省级课题。

微信图片_20180625085849.jpg

来源:红网

作者:陈善君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