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散文丨何俊霖:却似梦里回家山
2022-07-15 12:17:15 字号:

散文丨何俊霖:却似梦里回家山

读永州八记-字-750X420.jpg

《绿色生态》欧晓泉 摄_副本_副本.jpg

却似梦里回家山

文/何俊霖

相关链接:征文启事丨读永州八记,约天下文章 2022中国(永州)山水散文征文大赛

琵琶岗是一座充满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古村落。

己亥十月,丹桂飘香的好日子,兴之所至,故地重游。走进村里,村中满身披绿的小树频频向我招手,开得正艳的各色花儿脉脉含笑,日夜与日月相视而立的青砖黛瓦无声胜有声,默默示意,素来与人“方便”的石板巷道宽阔平整,也比往日更光亮,展现友好的姿势,甘愿匍匐于地,任我漫行。好像这里的一石一路、一草一木、一房一屋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欢迎我的再次到来,深感心花怒放,倍觉亲切,心底甚是愉悦,暖暖的,很神怡。

琵琶岗村下辖三个自然村,十三个村民小组,人口一千一百余人。村庄依山而筑,古民居群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三万平方米,现存二百多栋完整的清式青砖和小青瓦旧屋,分布四面,错落有致,高大整齐的马头山城墙古建筑是村里最大的特色。置身古村内,犹如进入一个宁静和美的家园,四处可见各种雕刻精致、寓意深刻的图案,花草虫鱼、珍禽异兽形象逼真,人物意态或手工动作,或骑马游街,栩栩如生。还有村校门楣诗文石刻、惜字塔都尚属完好,“文章光日月,笔墨化云烟”是村落书香继世的真实写照。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标志。如果说车站码头是城市的符号,那么公祠则是农村的象征,琵琶岗也不例外,祠堂是村庄的代言人。琵琶岗的公堂是在望嶷学校旧址的基础上修缮和改扩建而成的,位于村口的操场边,既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气息,又不失古典意韵的雅致,外形美观大方,现为村两委的所在地,亦是村展览室及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确系全村群众的文化礼堂、精神乐园。里面正厅展示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贤良前辈要么入伍报国、军中任职,要么勤耕书山、科举留名,要么经商有道、富甲一方的感人事迹,无一不彰显出村落昨日可歌可颂的辉煌。至于那些摆放有序的木制桌凳,色泽斑驳陆离,明显历经风雨沧桑,想必是先时商议村务时用的,四方木桌居中,条形凳子四周各一,场景复古,意义明确。看着这些承载有时代特征的旧物,我感慨良久,遐想无际,心念和思绪迅速散开,回想到了儿时在老家公厅读书和看电影的情景,那时牙牙学语,念书不怎么用功,每逢放电影争座位倒是积极得很,其实电影没看进多少,只是影响了该完成的作业,由此没少挨骂,忆及往事,自己都不觉扑哧笑了。睹物思人、睹物思事,这是我对琵琶岗宗祠流连忘返的缘由!

古墓,是很多人都忌讳提到的地方。而我不同,每到一处,最喜欢了解当地有哪些风云名宿魂归故里、长眠祖地。琵琶岗就有一位令人敬仰的先辈永久墓葬村旁,乃是辛亥革命志士肖志仁先生墓。肖志仁前贤系辛亥革命的主要策划者和参与者,曾任中国同盟会湖北省分会支部书记、辛亥革命领袖黄兴先生秘书、旅鄂湖南中学校长等职,享有崇高的社会声望。我慕名走到墓前,久久凝视墓相,只见墓堆用砖石水泥四围环砌,维护良好,周边芳草萋萋,野花点缀,虽说不上气势雄伟,也可算清静之地。此情此境,令我转瞬间便联想到我的爷爷,爷爷在我父亲三岁那年,扛枪抗日,持同仇敌忾之心,以国难为重,忧家国天下,随军北上,忘我血战。爷爷这一走,就仿佛天上来之黄河水,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无畏,那么坦然,永远离我们而去,魂留他乡,魄停别土,至今都未知眠于何方。不过没关系,青山处处埋忠骨,不管爷爷身在哪里,其英灵都在我头上的星空。因乌及屋,甚至,我感应到肖志仁先生的墓坟已化作爷爷的墓地,化作所有和爷爷一样为国舍我的先烈们的最终归宿。无论是像肖志仁先生那样的革命先驱们,还是那些抗战捐躯的英勇忠烈者,都值得我们缅怀和铭记,都应该长驻我们心底,他们的精神会与山河共在,会与日月同辉,会在新时代得到光大和发扬。在琵琶岗,能领受革命传统的洗礼,能追思前人先贤的遗范,我向往,我乐之又来。

左走石城,右往广东。你或许会问,左走石城,右往广东?什么意思?呵呵,这是琵琶岗盐马古道的指路碑,至今还留在民居房旁边。盐马古道于乾隆三十九年铺修而成,位于村后的山上,全部用青石板做路基,顺着山坡一级一级往上铺垫,每块青石板大约一米五长、二十厘米厚,材质看上去很好,耐磨,多年日晒雨淋,未见破损,仅是表面起了一些苔藓,踩在上面有些滑,这在当时可能是比较好的交通要道了。拾级而上,虽小心慎行,气喘吁吁,但也觉得新奇,眼前开阔,别有逸致,连连赞叹不已,尤其是山顶,山下风景尽收眼底,有“一览众山小”的快感,挑盐过广东的史话很多人都听说过,然要真正理解其艰辛程度,还是要到这里来爬一爬盐道,方能亲身体验个中滋味。别说挑着一担沉沉的食盐,我记得小时候在老家爬牛轭岭到县里,任何东西都不拿,空手两脚,都颇感吃力,满头大汗,到达岭上凉亭后要休息半来个钟头才能恢复元气,那份童趣,恒久留存在脑海中。现在条件好了,交通发达了,新农村建设使村庄的基础设施日新月异,所有的村落都修通了公路,出行再也不用爬山道,交通的发展也带动经济的富裕,摩托车几乎家家都有,个别家庭还购有小车,幸福生活明显可见。琵琶岗的古盐道也好,老家的留芽岭也罢,都走进了历史,都已结束它们的历史使命,封存在人们的记忆里。但回忆起来是亲切的,是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印记,见证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的苦与累,也可说是无奈,尽管无奈,人们与命运抗争、不向困难低头的顽强毅力倒是我们今天的人们应该学习的,崇敬那时的劳动人民。

倘若盐马古道是琵琶岗曾经的经济命脉,水月镜花古戏台就是琵琶岗昔日的文化阵地。水月镜花古戏台最初隶属于山峡会馆,记录着湘南戏曲文化数百年的兴衰沉浮,凝聚了当地儒释道、民俗、戏剧艺术的精华,是琵琶岗打造旅游古村、文化古村、文明古村的拳头品牌。戏台处于村庄的中心位置,也是一祠两宗古祠堂的处所,内里供奉着肖姓和刘姓两大姓的先祖家神牌位,常年香火不断,逢年过节更是人头攒动,两姓子孙纷纷来此拜祭。水月镜花古戏台搭建在两姓祖宗神位的对面、也就是进大门口处,共分两层,底层为空心过道,用十来根石柱支撑起整座戏台,二层则是木质结构,四根结实的木柱分立戏台四角点,形成唱戏演说的主场,屋檐砖瓦盖成,颇具古香古色的意韵。台楣四个“莺歌燕舞”的大字,笔力饱满,线条灵动,有些功力,与左右墙上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标语互生氛围、交相辉映。看得出来,这个格局设置,一旦戏台开唱,坐在两姓先祖神位前观看,在丰富了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告慰了列祖列宗,一举两得,天上人间共此时。让我反复回味的是,老家也有类似的戏台,打小也看过戏场,在我姑婆八十大寿的时候还特别请了戏班子唱过专场,对节目我是不懂的,唱词也听不清记不得,那个欢快嬉闹的场面如今却不曾忘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台富有的含量太多太多。琵琶岗的戏台和老家的戏台一样,许是三四百年过去,年代久远,都已趋于老化风化,颜貌显得苍老,已停止了往昔的功能和作用,作为古迹,仅供观赏和游览,虽时有维修,也只能尽人事而已,终究敌不过大自然的力量,当是很正常的现象。就像一个人,到了耄耋之年,不管生活水平如何高、生活质量如何好,脸上的皱纹总是难免的,这是岁月留给世间万物的痕迹,非人力所能变也。辛稼轩词云,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啊,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历史的车轮、历史的洪流滚滚朝前,很多诸如水月镜花这样的古戏台虽已落下它们的帷幕,然而因为社会的发展,人生的戏台却更宽大、却正明亮,人生的帷幕却正扬帆起航。人生处处有戏台,人生处处是戏台,时代不同了,经济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人们不再局限于在家门口谋生,继续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紧巴苦日,琵琶岗的广大乡亲迈出脚步,东到江浙上海,南下广州深圳,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在适合自己的行业和领域,辛勤创业,发挥所长,家庭经济喜人可观。即使在本地就业,也是运输商贸、来料加工、兴办企业,经济收入节节攀升。随着经济的增长,村里的红砖新房也相应多了起来,三层五层,鳞次栉比,房屋高大敞亮,装修讲究,这些含有浓烈现代气派的新屋与那些独具传统古韵的老房相互融合,相互衬托,互有风格,互有特色。这光景,和我回到老家看到的面貌是一致的,老家也是新房林立,家家基本都有人出门创业,进厂务工、经营饮食、买卖服装,各显其能,因而户户都已新建了房屋,左右相连,次第排列,甜透心窝的幸福感写在脸上,溢于言表。诚然,琵琶岗的乡亲群众出门发家、我老家的村族宗亲外出致富,都仅是一个缩影,全国各地的各族同胞何尝不是这样,都在各自的岗位和平台演绎着自己人生的好戏。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以高昂的激情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唱一台民族复兴的大戏,唱一台实现“中国梦”的大戏。

琵琶岗的景象和谐大方,美观得让人陶醉,能引起人对家乡的回望,勾起一幕幕回想。于村内细观,家乡的点点滴滴在脑际萦绕,到村后漫走,家乡的水水山山在心海摇曳,平添一种回家的温情和感念,生出许多亲和。记得戊戌四月,季春时节,我首次来到琵琶岗村游玩的时候,根据当时村庄的村容村貌村景,结合自己的心情和感想,写了一首自以为是的、所谓的七言诗《春访琵琶岗》,诗作不究平仄格律,只求表情达意,抒发情感,现将内容录此,当作文章的结尾吧:闲暇到游琵琶岗,绿意盎然满春光。古屋新房相映美,漫步详览兴味欢。群众生活节节高,致富路上奔小康。虽为初来踏此地,却似梦里回家山。

图片1.png

何俊霖,男,湖南省宁远县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至今有《夜宿九疑山》《人生的风景》《村里那棵古樟树》《故乡的水井》等200余篇(首)作品发表于《湖南日报》《民主》《中国建材报》《散文百家》《中国建设报》《河南文学》《鸭绿江·华夏诗歌》《青年文学家》《湖南散文》《永州日报》《华声晨报·华星诗谈》《张家界日报》等报刊。收入《永州文学2015—2016卷》《2016湖南诗歌年选》《大地行吟·2017年湖南散文作品年选》《2018湖南诗歌年选》《永州文学2017—2020卷》《2020湖南诗歌年选》《2021湖南诗歌年选》等10余本作品专集。散文《老家的石板路》编入高中一年级《语文读本》。荣获中国诗歌学会2021年度优秀会员、永州市2021年度十佳文艺之星荣誉称号。

来源:红网

作者:何俊霖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