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家界第六届国际旅游诗歌节行吟诗歌研讨会现场。
张战作分享交流。
红网时刻新闻6月11日讯(记者 袁思蕾)在6月10日举行的中国·张家界第六届国际旅游诗歌节行吟诗歌研讨会上,各界诗友汇聚一堂,共襄盛举。
《诗刊》编委、《中华辞赋》总编辑,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石厉主持研讨会。现场,与会嘉宾围绕“地方传统诗歌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张家界当下旅游诗歌与歌词创作”“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的定位和文献价值”以及其他旅游诗歌相关论题进行分享交流。
已出版了《黑色糖果屋》《陌生人》《写给人类孩子的诗》等多部诗集的诗人、作家张战,以近年来涌现的诸多与张家界有关的诗歌为例,剖析了旅游诗歌的诗人主体与景观的关系。
她认为,写作旅游诗歌与写作普遍意义上的诗歌不同,旅游诗歌的写作带有一定目的性,这种写作,通过对景观客体的审美挖掘,提炼一方山水的景观精神与旅游文化精神。它可以实现,景观因诗歌的写作而被重新发现、塑造、确认、命名,传播,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大众接受、向往、追捧。正因如此,在旅游诗歌的写作中,存在如何处理诗人主体与景观之间关系的问题。
在张战看来,旅游诗歌写作的前提首先是行走,是诗人的身体在场。诗人在旅游诗歌的写作中,既可驱使山水景观为自己代言,也可化身山水景观为之代言。但是,无论怎样处理诗人主体与景观的关系,好的旅游诗歌应该写出人与自然中的崇高感、力量感、道德感。诗人应把自己的旅游体验和景观描写结合起来,在寻幽探秘之中赏悟大自然的美好,写出景观的唯一性,同时将从景观中感悟到的审美经验上升到一种普遍性,使其深邃、博大、独创。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编辑:施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