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文艺论坛丨杨倩瑜:在凝视与反视的二元对立中建构自我
2023-08-04 09:47:36 字号:

文艺论坛丨杨倩瑜:在凝视与反视的二元对立中建构自我

文艺论坛(原创).jpg

hummingbird-1851489_960_720.jpg

在凝视与反视的二元对立中建构自我

文/杨倩瑜

摘 要:秉持为知识分子立心的写作态度,阎真在新作《如何是好》中聚焦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小说揭示了当代知识女性知识无力与身份被凝视的生存处境,探求传统文人志士的精神基因与孤独者气质,并通过独语与对话的艺术形式,承担了主体自我建构的现实意涵。《如何是好》在对现实的写真和对内心的观照中,表现出当代知识分子反视自我的独立精神,以日常性的崇高感消解了生存之痛。

关键词:《如何是好》;知识分子;凝视;反视;自我建构

在商业化、数字化时代,物质生产过剩的同时精神给养不足,导致多数当代小说主题先行地转向存在论的话语实践,以极高的隐喻性和寓言性满足精神文化消费,而较少扎根于现实的个体精神写作。文艺是对现实经验的重新编码,阎真在新作《如何是好》中实现了恰合时宜的意义生产,“镜”的现实写真与“灯”的内心观照得到了和谐的表现。以资本和信息为主导的现代文明催发了社会生存法则的更迭,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受社会权力的制约,被挤压成知识无力、身份被凝视的边缘状态。在“活着之上”的精神追问之上,《如何是好》根据新变的时代语境,镜面式地反映了边缘化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给出立足于人生哲学的答案,以较强的互文性完善了知识分子写作的综合性体系。阎真将主人公许晶晶经常仰望的星空寓言化,如“灯”般观照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欲望纠葛与权力追求将当代知识分子拉扯至近乎精神分裂,但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又使其价值认同在生存理想失落中立根。自我主体不应成为消费对象,不应成为社会景观符号化的操控之物,当代知识分子跳出了被看对象的身份,实现了具有精神内容的主体对世界的反视。尽管当代知识分子的反视并没有完全解构生存逻辑的固化圈套,但他们通过自我改造和自我建构,在时代困局中做出了浮士德般向上的生存抉择,达成了对人生意义的超越性体验。

一、女性知识分子边缘化处境的写真

现代化作为一个多面向的社会转变过程,在市场经济下诞生了技术化、数字化、消费文化等现代文明。“在现代社会中,因为科学技术的进展,和社会组织的日趋复杂,数学便成为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①随着数字技术对世界的统摄,社会结构和生存方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数字化重视数字生产与教育,因此知识劳动、信息劳动超越体力劳动,吸引工人阶级群体走向知识分子阶层,社会结构的稳定性相对减弱。然而,社会阶层的重新分化并不意味着向上流动的公正开放性。许晶晶从小山村一路升学到麓城,背后是全家人对其成为知识女性孤注一掷的期望。但在数字化时代生产资料共有的发展进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仍处于分离的状态。除了本科毕业文凭这一生存要素,没有人情背景、社会经历的许晶晶在就业市场屡次挫败。她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本科毕业生,学院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给予其成为数字时代劳动者的机会,却因生产资料的单一性囿于知识分子阶层的边缘。鲍德里亚注意到现代消费社会中物对人的侵蚀:“在物品构成的系列中,自我消费的是关系的理念,而系列便是在呈现它。”②日常生活中与人发生关系的物,已经进入了人际关系系统,其符号化功能盖过了实用性功能,人遵循物的交易逻辑而生存。奢侈品符号化地定义着人的阶级,小说中许盈盈的消费文化观就受到物的支配与异化,产生了变形。消费原本应滞后于个体的劳动生产,而许盈盈为了拥有奢侈品来彰显阶级的上升,以出卖爱情的男女交易,快速达成了满足消费需求的“劳动”。这种在许晶晶眼里庸俗的观念,正是消费文化驯化人们精神异化的结果。当代知识分子仍具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印记,他们关注人的道德前景,因此并不认同道德失范下异化人性的新消费文化观念。但固化的大众文化强烈打击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不得不寄生在现实生存中的知识分子被挤出了消费文化的中心。

列斐伏尔认为:“当身体被展望为一种实践—感觉的总体时,一种认识的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就发生了。”③身体图式给人提供了自我身份认同的途径,身体成了产出并承载意识的有效载体。但消费文化的祛魅消解了身体的中心化,导致具有观赏性的女性身体成为满足消费社会权力欲望的工具,不再是实践与感觉的综合体。而知识女性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是建立在自尊、独立的基础上的,故大众化的女性身体认知与知识女性对于身体的认知相悖。“男生们都屈服于自己的欲望,人品在他们那里真的不重要……有时候我都为那些男生惋惜,这惋惜中有羡慕和嫉妒,还有一点点恨。”④女性的身体成为男性观赏的对象,女性的价值淹没在灵与肉的二元对立中,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这一现象惹得许晶晶羡慕、惋惜和恨。这一复杂的情绪反映了当代知识分子对自身从误认到觉醒的过程。人的主体在形成之前,只能通过想象性思维来认识自身,自我的形成在被异化和对自我镜像的迷恋中产生。如拉康镜像理论中的婴儿,许晶晶对主体的认知最初建立于异在的外部影像中。意识到美丽的外表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会在涂好口红、擦好粉饼后感受到生活的“一片光亮”。但知识女性的理性思维并未磨灭,她们具有在异化和误认中建构自我的能力,铭记完美的外貌并不能抵达人生的理想状态。因此,面对上司范哥和刘老板的暗示,她只将身体作为自我价值的确认,并未将身体作为现代社会交易的砝码。消费社会的男性在掠夺女性身体资源时,通常受工具理性的影响,以“快、准、狠”作为达成最终成果的手段要求,而忽略了过程的价值意义。《如何是好》中范哥虽未允诺许晶晶留职电视台的请求,但为满足情欲快感,直接将她邀请进办公室亲热。而她却认为身体行动应出发于爱,这种执念使得追求的价值被放大了,因此延缓了理性选择的过程。坚持自我审查的知识女性在价值失落的时代,收获了具有朴素色彩的道德良知,但也失去了在现代社会成功的通行证,在世俗化眼光中陷入自我怀疑的边缘化困境。

当身体被欲望编码化时,女性的物质化价值被放大,文化观念、精神价值等其他身体维度却被忽略了。拉康认为:“欲望是要求在其本身中造成的间断中显示出来的东西,条件是主体在构成能指连环时将存在缺失表现了出来,又加之以吁请接受对这个缺失的他人的补足。”⑤人将需要转化为欲望,须通过漂浮的能指来作为符号媒介,但能指意义的空虚使得主体对他人产生越来越多的欲望,导致主体的欲望成为他人的欲望,不自知地形成了凝视的局面。在视觉性的社会机制中,象征财富的刘老板、象征家境的小沈以及象征事业的范哥,甚至是被社会生存法则异化的许盈盈,都化身为合法化的社会权力对许晶晶展开凝视。这种凝视作为一种自动的、可生产的权力,用公共纪律替代了个人规训,压制着被观的知识女性。现代商业语境中的社会法则默认了女性可利用的身体价值,将其开发为权力交易与转移的中介。重视女性生育功能的父权制度,作为权力对女性身体展开统治,甚至将女性独立的知识能力转化为智力基因。同样是年轻貌美,只有具有优秀智力的许晶晶才能得到矮个子李亦明家人的认可,弥补基因短板,而许盈盈因学历不高痛失嫁入豪门的机会。社会权力意将女性身体的主体性规训为能产生效益的商品,而忽略了女性身体应是一个自由独立的能动性社会空间。身体细胞应承载生命最原始的本质,以自我生成的能力意向性地构建文化场域。但市场经济的逻辑消解了身体显现自我存在的价值,自我不能为许晶晶等知识女性所接受。工具理性下的权力规训造成了公共景观的崩塌,知识女性不仅独立的身体经验得不到成长,而且会在社会全景监狱的凝视中成为边缘化的病人。

二、士的精神基因与孤独者气质

阎真在《如何是好》中讨论了七次有关“使命感”的人生命题,使命感作为许晶晶的人生目标,始终被其所坚持。小说结尾,她直言:“我当年也想着,要追求一种有使命感的人生,这一辈子能做点什么事情,赢得时间后面的时间。”⑥知识分子顽强地在现实困境中生存,赋予生活本身以意义,即为对使命感的践行。正是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基因与孤独者气质,推动许晶晶选择有使命感的人生,在社会权力和性别想象的凝视下完成反视的突围。士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文化理想,不仅以人格独立指向对自身极高的道德要求,而且以人格范型的形式传承至当代知识分子,赋予该群体维护社会道义的大我精神,使之通过反视时代来救世。孤独者作为鲁迅笔下的典型文化形象,其精神气质亦在当代知识分子群体中得到承续。他们以清醒的自我认知,独立于混沌的世俗社会,以极高的社会理想向传统势力呐喊。当代知识分子在社会使命感与精神荒原的缝隙里,寻找到了生存的出路。

随着教育的普及,知识分子成了普通的一种身份,不再凭借对知识的拥有而具有社会识别性和绝对话语权,但当代知识分子在现实困境中仍葆有传统士人的气质。小说将士严肃的文化使命形象化为星星,以近乎直觉的功能形态表现了对于士精神的追求。余英时指出:“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⑦士的精神品格给当代知识分子指明了现实关怀之路,超越个人私利的社会关切如星星般照耀着主人公内心,使得她在生存困境中秉持着社会的良心。许晶晶始终承担着关怀基本价值的文化使命,在电视台实习时采访托孤的母亲,“让孩子有个好归宿”的责任感超越了对“有泪点、痛点”播出效果的功利追求;做教育培训老师时,提出帮学生照顾三餐;去海南做电话销售时,意识到从事的是诈骗,不惜在可能受到报复的情况下报警。正是士对社会的深切关怀与自省修身的文化气质,给予当代知识分子的反视以精神勇气。对于生存中的被凝视状态,拉康认为:“凝视具有先在性,在生存中的我只能从某一方位去看,但全方位地被观看。”⑧当代知识分子坚持对道的追求,突破了由意识幻觉建构而成的现实,从生存选择这一方位完成了对先在性凝视的反抗。作为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人,许晶晶面对着现实婚姻与理想爱情、但求温饱与实现抱负的冲突,最终她选择了不妥协、不认命,以个体挣扎磨合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知识分子以守护真理和道德标准为使命,在士的传统理想中打破了被建构的身份,实现了个体精神的突围。

对生存的追问如同对真理的质询般,时常出现在知识分子的脑海中。有研究生学历却以送外卖为生的叶能在意识到贫穷时说:“不改变有些事情没有资格做,有些话没有资格说。”⑨同样,许晶晶在逐爱失败时意识到自己连寻求一份完美之爱的资格都没有。知识分子对生存资格的不断追问,体现了其孤独的精神面貌。鲁迅笔下的孤独者形象,透视了知识分子灵魂挣扎的内在过程,当代知识分子亦在多维性格中挣扎着突破固化的现实。他们直言没有资格享受生活,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否定自我,又为达成理想,挣扎着重新建构自我。“无论是鲁迅笔下的孤独者还是当代的孤独者,他们都有着观念人所导致的‘O’式精神。”⑩鲁迅笔下孤独者反抗起点与回归终点的同一,体现了其自省反抗却又软弱无能的矛盾状态。“O”式精神传承到当代知识分子,软弱无能的性格递减,自省反抗的精神不灭。许晶晶反抗的起点为被异化的现代文明,其精神终点却未回归到反抗起点,而是在精神孤独中拒绝被凝视。她在保持理想道德观念的同时,试图以独立人格融入时代发展,默默在现代婚姻游戏的框架中寻觅着真正的爱情。颜值、人品、学历、家境,在她意识到无法找到四者都满足的配偶时,最终选择了人品好的灵魂伴侣小叶。许晶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不追求物质利益的爱情亦能开花结果,生活虽然枯燥平淡,却无愧于心。值得注意的是,女主角在达成精神突围的反视后,并不能弥合现实生活的琐碎,其生活仍是一地鸡毛。但坚持下来的道德原则却能唤醒被生活销蚀的精神自觉,这正是其坚持建构自身的意义所在。许晶晶在小说结尾仰望星空时,洒下了个人决断后纯粹满足的热泪,崇高感伴随她的生存痛苦而生成,呈现出了心灵的无限张力。知识分子用可感知的反视,破除了集体话语的宰制,以个体生存的理性感悟激起崇高的生活美学。

三、独语、对话与自我建构

看与被看的过程加速建构了人的主体性,激发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人的存在意义。萨特认为:“他人的注视使我在我的在世的存在之外,没于一个同时是自己但又不是自己的世界的存在中。”{11}他将“注视”的感官实践上升到存在主义的哲学高度,确立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经他人的注视,使得自为存在被异化,但同时也确认了自身的存在状态。当代知识分子在对社会的反视中做出了自由选择,达成自为存在和自在存在的统一。阎真秉持着艺术本位的文学核心价值观,将承担自由与责任、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蕴于独语与对话的艺术表达中,实现了对生存意义的思索和对知识分子历史性精神的发掘。

《如何是好》除了现实的逼真写实之外,还布满许晶晶大量的内心独白,敞露女主角隐秘幽微的精神世界。这种独语可上溯至鲁迅《野草》所开创的“独语体”,这在现当代作家创作中不断绵延复现。钱理群等学者对独语理解如下:“能径直逼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捕捉自我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包括直觉)、情绪、心理、意识(包括潜意识),进行更高更深层的哲理的思考,是名副其实的自我心灵的‘探险’。”{12}独语深入内心,以自我观照的态度拉远了与日常生活的距离,通过纯粹的文学性抵达思想的深度。《如何是好》中许晶晶自言自语的独语叙事,是一种高度的艺术自觉,揭示了当代知识分子个体性的生存危机。“这个世界不是福利院,谁想得到一点什么,就肯定要有相应的付出。这就是交换吧?我什么都没有,我拿什么跟世界交换?”{13}面对就业压力,许晶晶不止一次地质问,又不甘放弃理想随波逐流。生存需要与人生理想在独语中纠葛,理想最终突破了现实。许晶晶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国企总部做一份与专业相符的工作,并利用自身技能尝试自媒体创业。在一次次独白自语中,主体已不再囿于被凝视的身份,许晶晶拥有了自我选择的权利,将不断建构自身的坎坷心路寓于个体化的心灵独思中,向读者展现了知识分子神秘却坚定的内心。

如果说独语聚焦了当代知识分子个体性精神危机,那么《如何是好》中的对话则暴露出当代知识分子群体性的生存困境。狄德罗曾言:“要情感,但要由理性来支配;因此不要混乱或骚动;要秩序,但他不应是冷酷、枯燥、空虚和徒有形式的。”{14}对话体小说可扩展的思维意义得到进一步挖掘,人物的心理感受在对话中相连,情感与理性调和成了可靠的生活秩序。《如何是好》中知识分子情理相融的对话,在生存的具体情境下,打破了局限的个人观念与固定的公共认知,展开对单一生存方式的怀疑。大学生理论上拥有就业的优势条件,而实际却处处碰壁,当许晶晶打算降低身份谋生存时,秦芳劝诫她不要抛弃女大学生的就业身份,二人在对话中达成共识:“这实在是人类最大的难题。”{15}社会单一性的生存真理在二人对话中被质疑与反抗,拓展了女主角的生存思维,使得她的生存立场在理性与情感的斗争下被逐步确认。马斯洛将人生存的基本需求表述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知识分子生存需求无疑指向最高的自我实现需要。边缘化知识分子的生理需求层次是相对薄弱的,人作为有机体却无法满足衣食住行上的基础需求,撼动了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如胜任感和成就感等则主要属于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问题,而不是个人价值的实现问题。”{16}不同于基础需求赋予人以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只能在自我需求的实现中达成。然而,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是被边缘化的,与自我价值在人的价值统一架构下产生了冲突。这种冲突使得知识分子内省自身,其建构自我的意识在与他人对话中逐步得到确认,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自我认识与实践中达成了满足。“爱情是否具有独立性”向来是一个公共话题,在市场文化语境下具有普遍有效性的合理共识,即爱情在生存现实中依附于物质与权力。针对这一生存命题,《如何是好》呈现了知识分子与群众的对话。海德格尔指出:“庸庸碌碌,平均状态,平整作用,都是常人的存在方式。”{17}相对于社会中常人的庸碌平均状态,许晶晶在与他们的对话中表明了不愿被异化的反视态度。她认为自己有资格维护感情的独立性,排斥感情对钱的附庸地位;许盈盈、魏芙蓉等则在对话中体现了公共话语的普遍认知,认为可以通过感情来满足基础的安全需要,以便日后稳定的生活保障。公共话语与私人意识在对话中分野,面对公共话语的挤压,当代知识分子并没有放弃对自我的建构。许晶晶最终做出了符合心灵归宿的婚姻抉择,以独立的自我意识凸显于群众非自立的异化状态,冲击并重构了当代固化的集体话语。

面对日常共存的被凝视状态,当代知识分子以思维行动力,不断进行独语和对话,抵达了诗意栖居的精神原乡。“我在故我思”的哲学论在《如何是好》中得到了现实阐释,许晶晶面对保研失败、爱情背叛及就业无门等生存困境,并没有屈服于生存需要,而是思索自身存在价值。尽管最终没有实现极具现实效益的功效,却激发了自我意识,从而恢复“我”与“在”的关系。这正是生存哲学给予生活本真的诗意馈赠,让人们从知识分子的现实经验中得到自主思索存在的动力。唯有拒绝被凝视的人,才能自然亲近人本真的存在,以诗性的尺度在日常生活中建构自身,达成诗意的栖居。

当下青年一降生就处于一个数字化虚拟世界,听命于信息与商业的双重法则,人的主体性处于被挤压与被放逐的境地,却仍在狭小的精神空间中开辟着建构自身的窗口。尽管当代知识分子的主体性历经了同化于公共话语的矛盾变化过程,但最终选择突破限制与凝视,以个人经验与理想追求建构自身。如有的学者所言:“崇尚力量的湖南文化追求一种未加修饰和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蛮狠气质中洋溢着朴素的英雄主义精神。”{18}作为湖南本土作家,阎真不加修饰地将边缘化知识分子个体生存史,展露在艺术的审美化表达中,提供了生存美学的艺术范本。当代知识分子以近乎朴素的英雄主义直面生存现实,以本真的生存逻辑对抗数字化时代的交易逻辑,通过对中国传统士之精神的不断追求,构成了独特的看世界方式。如小说开头:“这个世界,或许需要重新认识。”{19}渺若尘埃的个体面对被凝视的现实处境,仍选择在否定性的俗世中保持向上生长的善意,在反视中达成对生存的超越性追求,这正是《如何是好》作为艺术文本提供的具体意涵。

注释:

①陈省身:《对中国数学的展望》,《自然杂志》1981年第1期。

②[法]鲍德里亚著,林志明译:《物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14页。

③[法]列斐伏尔著,刘怀玉等译:《空间的生产》,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93页。

④⑥⑨{13}{15}{19}阎真:《如何是好》,湖南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86页、第393页、第265页、第136页、第237页、第1页。

⑤[法]拉康著,褚孝泉译:《拉康选集》,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66~567页。

⑦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自序》,《读书》1988年第1期。

⑧Jacques Lacan.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

alysis. London:The Hogarth Press, 2004.p.72.

⑩王卫平、石金焕:《当代小说中的“孤独者”精神基因》,《文艺评论》2005年第1期。

{11}[法]萨特著,陈宣良等译:《存在与虚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329页。

{12}钱理群、王得后:《鲁迅散文全编·序》,《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6期。

{14}[法]勒费弗尔著,张本译:《狄德罗的思想和著作》,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54页。

{16}胡万钟:《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谈人的价值和自我价值》,《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17}[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83页。

{18}晏杰雄、孙艺珑:《展示自我性生活整体的现象学范型》,《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学术湖南”精品培育项目)“新时代湖南文艺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2ZDAJ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文艺论坛》

作者:杨倩瑜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