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艺评丨杨玲:百年意难平
2023-03-06 10:22:08 字号:

艺评丨杨玲:百年意难平

百年意难平

——《一百年,许多事,许多人》读后

文丨杨玲

这本今年1月才出版的书,目前已在豆瓣非虚构类热门榜上连续三周排名第一。它最初引起我的兴趣,是微博上有人介绍了书里的两段故事,一是杨苡与巴金的哥哥李尧林没挑明的“绯闻”,她跟李尧林闹了矛盾,两人当时分隔异地,她就赌气嫁给了赵瑞蕻,多年后李尧林的死讯传来,她也不避人,哭了整整三天,赵瑞蕻说我死了你也不会这样哭,她回答,那是当然;还有一段是关于杨苡堂妹的往事,媒人给堂妹介绍了个不错的对象,只是做续弦,她似乎也满意,准备动身嫁人,临走前,她独自去看电影,散场后,工作人员一看,她坐那儿吃安眠药死了。

3b292df5e0fe9925bc317ea16afe49df8db1ca13dbbe.jpg

《一百年,许多事,许多人》,是杨苡口述的自传,不像老人讲古,倒像一个仍在成长、仍然对人间怀有无限好奇的少女,在跟最亲密的好友聊天,告诉你她见到听到认识的一些人物,这些人身上发生的一些让她忘也忘不掉的往事。说是一百年,书到1945年就结束了。有人评价此书坦诚,我看了上面两段故事,的确如此。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杨苡活过百岁,肯定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口述史不难得,但实话难得。我赶紧买了一本,谁料翻开第一页就停不下来,最终花了一整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

杨苡是妾室生的女儿,她写两位女性长辈,一称呼“娘”,一称呼“母亲”。以我的揣度,“娘”较为亲近而“母亲”较为疏远,我猜“娘”是她的生母,而“母亲”是她父亲的正室妻子,没想到恰好相反。“娘”多次生育,只有一个女儿长大成人,大家称呼为“大公主”,三个字而地位尽显。“娘”没能生出儿子,杨苡的“母亲”却生了儿子,也就是杨苡的哥哥杨宪益。哥哥一出生就被“娘”抱走,养在“娘”的名下。这样一来,他与杨苡姐妹的身份就大不同了。哥哥与“娘”住一楼——旧时人觉得一楼好,家里地位高的往往愿意住一楼,杨苡姐妹住楼上,她们想要下楼,却被哥哥用麻秆在楼梯口拦住,还喊着:“姨太太生的,不许下来!”

父亲在世时这个家里父亲最大,他去世了便是娘最大,娘说什么就是什么。杨苡有个姐姐出生的时候头发比较少,娘随口给个小名,“四秃子”,好好的小姑娘得了这么个名,家里人也不敢说什么,后面生的女孩,明明头发不少,娘也随口叫,“五秃子”,再后来,是“六秃子”。娘是扬州人,这些小名叫起来尤其难听,然而娘这么叫,别人也只能跟着这么叫。

我看到这里,真是笑出眼泪,然而一想到这些女孩,花样的年纪,别人一口一个“秃子”,真是可怜极了。

大家族的等级相当森严,金字塔一般,杨苡渐渐长大懂事,也就感到了痛苦,因此特别喜欢写出了《家》的巴金。她说《家》里的情形就跟自己家一个样。她给巴金写信,巴金回了信,两人成了笔友,后来又认识了巴金的哥哥李尧林,也就是大李先生。两人一见如故,来往密切。一个富家千金,一个穷书生,自然有诸多非议。然而杨苡上了年纪之后,回忆起曾经懵懂爱慕的人,他们的约会、书信、秘密,依然是那么浪漫,那么迷惘,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情。后来她去了昆明,跟大李先生约好在昆明见。最后一次见面,还以为是短暂分别,没当回事,她甚至是快活的,因为她就要离开束缚她的家,奔向充满自由和爱的前方,没想到这就是永诀。到了昆明,她进入西南联大读书,她等着他,他一直不来。后来他终于来信说要来了,她欣喜万分,紧接着又来了一封信,说他不来了,已经退了船票。原因信里没写。他们没再见面。她一个女孩子,没有一个确定的承诺,她不敢问,也没有那个自信,她等来等去,在纠结中选择了嫁给一直追求她的赵瑞蕻。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旧时代在瓦解,新时代即将到来,一个女孩的爱恨悲欢,霎时湮没在了时代的大潮中。好在杨苡并没有就此沉沦,她挺着大肚子,躲着空袭警报,从联大到中大,冒着纷飞的战火坚持学习,终于成为一名翻译家。杨苡的译作经典《呼啸山庄》,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

2023年1月27日,著名翻译家杨苡在南京去世,享年104岁,愿她安息。愿她与大李先生重逢,她终于能替昔日的少女问出那一句:“为什么把船票退掉?”

来源:湖南文艺网

作者:杨玲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