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赏析丨文吉儿:不辞长作岭南人——话东坡寓惠州
2023-10-10 16:59:48 字号:

赏析丨文吉儿:不辞长作岭南人——话东坡寓惠州

5d04e99471507_副本.jpg

不辞长作岭南人:话东坡寓惠州

文/文吉儿

在五十七岁那年夏天,苏轼突然接到一道旨意,以“讥讪先朝”罪名被贬往英州,未及至,再贬惠州,近年尾终抵达。千里奔赴,亲眷散落,本该是悲愁不堪的人生际遇,却因苏轼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成全了一段饶有意趣的文化之旅。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从苏轼的笔下,古今得以领略岭南绝色,更使惠州之名远播天下,成为了拥有千年根脉的人文地标,可谓以一人之力,成全了一座城的传奇。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岭南春满,江左人来。初到惠州之时,苏轼就写下了“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之句。他称此地仿佛以前梦中来过,乡亲热情得似乎相识,那么,若是在此终老也无不可,定会有情意相通的人前来为伴。

如果不知诗作背景,或许以为这是一次悠游自在的赏玩远游,实则“惠州”“苏武”“管宁”处处词眼都揭示了作者异乡滞留的忧难处境。一则,在宋时,惠州是不折不扣的荒凉之地,多是罪臣被流放至此,亦是苏轼来惠的因由。再则,苏武十九年不得返汉,管宁三十七年始归家园,表明这将是一次未可预料的长期羁旅。然而,处于如此困境,却未见诗作中有任何对仕途无望的担忧和愤懑,反是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欣然期待,于此可知,那个高歌“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苏子,再一次冷静接受了命运的磨难挑战。

“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宋史·苏轼传》)从此之后,在惠州的九百多个日夜里,不论是合江楼、嘉佑寺,还是罗浮山、白鹤峰,苏轼雅游风景,遍览湖山,留下了近六百首诗词作品,不仅表达了对岭南的满腔喜爱与留恋之情,也显示出了随缘安然的乐达态度,更结下了与惠州的不解情缘。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苏轼的诗文中感受岭南风物,无疑是一场精神盛宴。虽然天涯羁旅对于作者来说实属人生不幸,但因苏轼的豁达精神和绝艳文采,读者反倒可以读出那一份近乎无可救药的“苏式”浪漫。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短短一句诗语,读来满口甜蜜,千年之后仍然撩人心弦。作为外来之客,荔枝对于苏轼来说曾经是陌生的。当他在惠州第一次吃到荔枝之时,当即惊为天物,遂赋诗《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在诗中,苏轼对荔枝的风味大加赞美,更表示人生真是变幻莫测,不曾想能在遥远异乡品尝到如此佳果,看来被贬谪岭南也不是什么坏事。

次年,又作《惠州一绝》,再次对荔枝进行了一番热情表白。这一回,他又说,罗浮山此地四季如春,枇杷和黄梅这些时令水果又鲜又多,但是,若每天能够吃上三百颗荔枝,那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整首诗写得质朴浅白,富有趣味,可见此时苏轼对诗歌的写作技巧已经达到了遂心应手的醇熟之境,也顺利地将惠州荔枝的名号打响千年。

无一不可入诗,处处都能寄情。从苏轼在惠州所思所作来看,令后人无比崇敬怀念的,除却苏轼的非凡文学才华,更兼有他的超脱心境和人格魅力。一生奔走潦倒,虽然也曾自叹“身如不系之舟”,但在其作品中少见哀怨嗟叹之言,更多的是令读者随着他的脚步体察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借他的灵心慧眼窥见了这世间的奇妙奥义。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即便人人都说那是岭海瘴疠之地,苏轼却能心无挂碍的认真生活,将愁苦化作旷达,将伤楚酿成蜜糖,咽下生活的苦,吐出皆是笑谈。千古高情,唯有苏子。

来源:红网

作者:文吉儿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