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评论丨一个有格调的唐诗读本:《天才成群而来》
2023-11-07 14:26:44 字号:

评论丨一个有格调的唐诗读本:《天才成群而来》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微信图片_20231107105931.jpg

一个有格调的唐诗读本:《天才成群而来》

文/陈丹

唐诗之大,浩如烟海,刘希彦选诗眼光独到、评诗才气纵横,论诗机锋俊捷,听刘希彦讲唐诗,是一种享受。《天才成群而来》由岳麓书社出版,这是一本有格调的唐诗读本,取法乎上,既是对整个唐朝诗歌成就的全景描绘,力图构建唐诗的文化景观,也是接通唐诗里觉悟的灵魂的一次尝试。

构思新巧,双线推进

全书共十一章,《唐诗之绝唱》《唐诗的开创》《李白:他的诗是半个盛唐》《杜甫:悲心入大千》《王维:空性之美》《盛唐诗之奇观》《白居易:诗歌的风雅之道》《<琵琶行>:感同身受便是慈悲》《中唐诗之传奇》《音声中见天地众生》《唐诗之落日》,从目录来看,本书涵盖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的诗歌,每一个时期有总论和分论的安排,既有宏观的全局概念,也有微观的多样性,精选了初唐四杰、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杜牧等大腕的代表作,其中李白、杜甫、白居易除了贯串对应的历史时期还有独立的章节讲评,其中白居易的《琵琶行》独立成章,巧妙利用纵横式结构双线推进,构思独特新颖。

纵深切入,高手过招

唐朝是一个诗歌的时代,能和李白交手的不多,王之焕算一个。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简短利落,一笔落下戛然而止,王诗走的是反方向,气势不减半分,孤城是群山之间一点,设色清雅,场景恢弘,远景镜头聚焦转换,高远、苍茫,留下了无尽的回响和余韵。谈到唐诗的压卷之作,从绝句来看,历来争议颇多。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黄河远上”是空间上的虚化,“秦时明月”则是时间上的虚化,可谓异曲同工之妙。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余韵悠长,至大至简至虚,愁情别绪在天地之间氤氲不尽。“龙城飞将”和“胡马阴山”则渐渐走向写实,虽气势雄伟,却少余韵,不耐回味。刘希彦提出“中国诗的一个长处在一个虚字”,因此这一回合,王之焕以虚致虚,险胜。再回到李白,上一回合,难分伯仲,《下江陵》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写得壮阔,壮美妙绝,“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句写得轻盈飘逸,刘认为其或许过于简白,少回味,不及王之焕气韵悠长。因此,刘认为:“王之焕胜在韵高,李太白胜在气盛,王昌龄胜在意深。”有没有三者兼具的呢?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唱出了唐朝人的心声,直至今日依然余音不绝。刘希彦重点推介了李白、杜甫、王维和白居易,初唐四杰、李杜、小李杜、这些同一时期的不同人物之间的诗歌,颇有高手过招之趣,此外,同一人物的不同作品之间,也有一些点评之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和讽喻诗,因此形成了一种交叉纵横的联席观感。

以文化人,神完气足

阴阳调和,壮美和柔美,这是我们的审美取向,在唐诗中气象万千,既有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壮丽开阔,也有王维的素净淡雅、李商隐的迷蒙含蓄,这是一个兼容丰富的诗歌世界。

刘希彦提出,王维创造了一种极简主义美学,他将五言绝句的清雅写到了极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清幽淡雅之极。所谓景语皆情语,本质上而言,王维的诗中景象很难说是眼睛看到的,更像是深心的照见,在极致的宁静中诗人放下了自我,与万物万事连成一体,无我无物,物我两忘。“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简洁明净,诗意极了。《鹿柴》以空性之美而论王维之诗,只有一束日光照射在密林,在幽暗之处的一片青苔上折射出余光,不需多时,光便会隐去,“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将诗的“有我之境”转入了“无我之境”,刘希彦认为王维最好的诗来自发现,而非苦心经营,王维善于摹写无我之境界。王维以画入诗,中国画讲究留白,刘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简直是在用文字作画,一条直线一个圆圈,大漠奇观脱然而至,构图颇有现代性。“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清雅虚幻。“致虚极,守静笃”,王维颇得老庄神韵。

初唐风度,哲思颇深,盛唐的气象,应该是一种雍容大度、平和博大的风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悬浮在骚人墨客的头顶上,一千多年了,人同此心。这是开元盛世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的诗句,他所写的《感遇十二首》多是“托清正之词,写幽微之意”,“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是晋人风致,颇有唐朝风度,晶莹洁净、高矜自信、芳华绝代,以致于张九龄去世后,玄宗仍不忘宰相翩翩风度。晚唐风度,风流哀凄,充满了浓浓的感伤气息,怀旧成为了诗歌风尚。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唐诗?诗教温柔敦厚,“礼乐”并非只是精神追求,也是物质文明的理论基础,这是华夏文明的精髓。刘希彦兼采儒、道、释三家思想学说精萃,加上良好的古琴修养,其能以乐论诗,并基于中医理论的调和阴阳,提供乐论诗的文化支撑。此外,本书采用锁线精装,设色典雅,只此青绿,书中所绘随文插画20幅,既有画作整体,也有局部放大效果,典雅别致,颇可玩味。

来源:红网

作者:陈丹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