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兄弟的电视缘
文/马珂
一家三兄弟先后从事同一职业的事例,古往今来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典故要数春秋时期的扁鹊三兄弟,个个都是杏林高手。我一家三兄弟在工作中虽称不上出类拔萃的人才,但在相同的行业中,也各自为我国电视事业的健康发展默默奉献着热血与力量,被熟悉的人称作“电视三兄弟”。从业至今,兄弟三人分别获得过国家和省部级颁发的各项与电视相关的奖励二十余次。在2020湖南电视50周年之际,我还获得了湖南广播电视台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湖南电视50年纪念奖章,再次为我的从业之路增添了一缕亮色。
兄弟三人先后被电视行业吸引,并成为电视人的故事,得从我年少的时候说起。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在湖南西部山区的我,初中时正值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初期。学校附近有家军工厂,常在周末放映电影。某次在电影院前的玻璃宣传栏中,我看到一篇用毛笔书写的文章:《我们什么时候能看上电视》,并配了张电视机的题图。这给当时对山外世界一无所知的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电视”这个新生事物从此在我的脑海中扎下了深深的根基。
出于好奇,周末回家我将“电视”这一新生事物告诉了二弟马晶,这也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在窄且硬的木板床上,两兄弟为此谈论到凌晨也毫无睡意。
我们第一次看电视是1981年,爸爸带领家人离开山村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爸爸所在单位的食堂柜子里,白天锁着一台21英寸的木壳彩色电视机,夜幕降临,就有专门负责看管电视的人在宽敞的食堂前方摆好方桌,然后开锁并小心翼翼地从柜子里搬出彩电置于方桌中央。此时,老老少少的观众早已自带凳子各自占据好有利位置,等待电视的播映。我们这才对电视有了直观的认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和二弟同时有了长大进电视台工作的梦想。
某个周末,在学校寄宿的我去校外的集镇上闲逛,无意间看见一台前挡风玻璃窗内摆放着印有“湖南电视台”塑料牌子的面包车,顿时心潮澎湃,独自围绕着这台空无一人的面包车前前后后转了十多圈,一直等到几位拎着摄像器材的中年人上车起步,我还依依不舍地守在原地,目送着他们绝尘而去。那个晚上的梦里,我梦见自己成了一位威风凛凛的电视记者,肩上扛着大而沉重的摄像机到工厂和学校拍摄新闻节目。
父母基于我年少时具有一定的绘画潜力,有年要我根据《湖南日报》上刊登的一则湖南省工艺美术学校招生简章到长沙报名。我选了几张自以为画得不错的素描习作,前一晚就赶到县城买好次日清早六点从沅陵开往省城长沙的长途车票。那时没有高速公路,长途客车一路翻山越岭颠簸了十二个小时后,于傍晚六点到达长沙西站。因学校那年是定向招生,我虽没能如愿,但特意去长沙动物园附近的湖南电视台门外张望的情景,却让我久久难以忘记。
为了追梦,高中毕业我进入大学新闻专业学习,二弟马晶也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
应该说,我们这代人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我赶上了海南开发的高峰时期。于是怀揣电视梦登上南下的列车,成为“十万人才下海南”中的一名弄潮儿。上岛后我带着毕业证和发表在报刊上的一些作品先后到海南电视台和海口电视台应聘,因没有电视从业经历被拒之门外。电视梦的受挫,使我把求职方向转到报刊。凭着一定的文学功底,我被共青团海南省委机关报《海南青年报》录用为记者。在那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大特区里,我把一腔热血全然融入到本职工作当中,采写了一系列反响强烈的长篇报道和纪实文稿,并在短时间内得以提升为编辑部副主任,负责报纸的版面策划和编辑工作。
汗水换来的业绩又给我带来新的转机,海南省政法委机关报《海南法制报》老总找到我,力邀我去“法制报”工作。进入《海南法制报》后,我在担任报纸版面策划、文学副刊责任编辑的同时,还采写了大量的“本报特稿”。当我带领小弟马凯采写的长篇通讯《英雄不应再流泪》见报后,除收到上百封读者来信,还被《特区文摘》《记者写天下》等多家报刊转载。
记忆深刻的还有对前往海南参加活动的老一辈艺术家:如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故事片《早春二月》《永不消逝的电波》《渡江侦察记》中的男主角孙道临,故事片《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侦察兵》男主角王心刚和父辈喜爱的大作曲家王洛宾等人的采访。记得在海南宾馆采访孙道临、王文娟夫妇时,我说起一群孩子打着火把赶好几里山路到相邻的村子重看王文娟老师主演的戏曲电影《红楼梦》和《追鱼》,夫妻俩都感慨不已。采访结束,孙老师主动给我留下住址和家里电话。我把采访两位老人的样报寄出后,那年春节还收到他们从上海家里给我寄来的贺年卡。
相比而言,二弟马晶比我幸运,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了电视台台工作。在湖南经济电视台的日子,他参与全国新闻异地采访,《新疆天山行》《云南行》等作品获湖南省重大报导一等奖,1988年被评为湖南省首届“十佳编辑”,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记二等功、嘉奖各一次。
后来,作为电视台总编室主任的马晶临危受命,出任《走到一起来》大型文艺晚会总导演,晚会获得空前成功,中央电视台还做了录播。不久被调入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工作,主管广播影视集团产业拓展,成功创办了湖南重点新闻网站——金鹰网,也就是芒果TV的前身。创办当年,就实现净利润4.89亿元。
鉴于马晶在湖南电视方面的卓越表现,2008年,他被借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改革办工作,参与调研起草有关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等方面的文件。2010年,他正式调入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任政策研究所所长。目前在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工作,负责全国及我国在海外落地的广播电视节目监管工作。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在海南媒体工作了十年有余,采写发表了百余万字的各类作品,多次获得海南省好新闻奖和国家级奖项。之后,我北上京城,在北京一家报社工作,发表了一系列红色专访。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彭珮云、王稼祥夫人朱仲丽、陈云夫人于若木,以及毛泽东儿媳邵华、刘少奇之子刘源、周恩来侄女周秉德、胡耀邦之子胡德华等做了深度采访报道。几年后我应邀参与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雷锋》的拍摄,担任执行编导,片子在多家电视台播出后,产生了一定反响。不久我又应邀担任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王首道》的执行编导,在纪念王首道诞辰100周年之际,该片在纪念大会上举行了首映式,会后在各大电视台播出。后来我加盟到湖南电视台,从纸媒转型到电视,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进电视台工作”的梦想。除了完成本职工作,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创作了多部文献纪录片和影视剧。成为是一名名副其实的电视人。
受我和马晶的影响,三弟马凯大学毕业后,也成为了一名电视记者,先是在湖南卫视《潇湘晨光》栏目组,2002年进入海南电视台,在《直播海南》做记者。由他采写的13篇电视连续报道《马加爵三亚落网》,详尽地剖析了罪犯为何从一个天之骄子转变成杀人狂魔的人生轨迹。此报道获得2004年海南广播电视优秀节目一等奖,2004—2005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
在海南,马凯除了获奖,仅单位或个人赠送给他的锦旗就有10余面,他不把锦旗挂在办公室张扬,而是珍藏在箱子里做永恒的纪念。
如今,在海南做了十多年记者的他,在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海口记者站任职。
不忘初心,不忘乡亲。是我们三兄弟的共同信念。当我得知自己曾就读过的家乡中学因没有交通工具造成学生上学困难后,想方设法捐助了一台25座的新校车;得知自己就读过的小学课桌残缺不全,又捐助了200多套崭新的课桌椅。此外,在父亲母亲的带领下,马晶和马凯也一起出资为家乡修路,给村民打造了20多口机井,解决了村民行路难与喝水难的问题,用实际行动为故乡奉献出一份温暖,一份爱心。
(有删减。原载于海南《椰城》文学月刊)
马珂,曾在海南、北京历任省、部级报刊记者、编辑、执行主编,后转行至湖南广播电视台从事电视工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北京晚报》《瞭望东方周刊》《炎黄春秋》《散文百家》《湘江文艺》《星火》《湖南日报》《海南日报》等发表各类作品近两百万字。多篇散文被《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青年文摘》《海外文摘》《新时期湖南文学作品选(散文卷)》等报刊书籍转载。《年少在乡村》(散文三题)获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奖二等奖,散文《又是一年秋风至》入选全国通用版小学《语文》同步阅读教材。参与创作、编著书籍和拍摄电视纪录片、影视剧多部。
来源:红网
作者:马珂
编辑:施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