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亚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邦建 李俊杰 长沙报道
在地球北纬28°附近,奇观绝景、自然谜团比比皆是。沿这条神秘线前行,位于长沙县的近郊处,藏着一座宝藏小镇——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
在“湖南百家写百村”征文活动中,作家王亚用一篇佳作《北纬28°,乡村的另一种回归》,将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的故事和特质娓娓道来。今日,红网时刻新闻记者专访王亚,她表示,透过小镇“书卷气”与“烟火气”并存的气质,感受到了耕读文化的传承,看到了乡村的另一种回归。
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
“书卷气”与“烟火气”并存
王亚与与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的相遇,源自一次文学采风活动。初次走入小镇,她便被这里的“书卷气”与“烟火气”深深打动。
“它将山野与书卷、自然与人工相融,既有城市的属性,又有清淑之气、山野之态,让人们可以于山水、城乡之间自在行走。”在王亚看来,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在山野,在田园,却有书卷气,是自己心中最契合“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题旨的一个地方。
“传统的农耕社会里,乡村的人们‘晴耕雨读’,事稼穑,也知诗书,承载着‘耕读传家’的功能。”王亚认为,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既有学校、书院等“书卷气”,也有劳作的“烟火气”。这种“书卷气”与“烟火气”并存的气质,正是“耕读文化”传承的真实写照。
在王亚的笔下,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成为了乡村的另一种回归,她将小镇的独特气质凝聚在字里行间。
“山皆不高,水也不深,而蔚然深秀,山水之间的粉墙黛瓦愈见俊逸。”“村里住着时,有书院可听讲,有馆藏能读书,茶馆、饭庄、剧院、歌厅、商铺皆有。一切城居的便捷,都能畅享,而又全无钢筋水泥的冷漠与焦躁。”……
《北纬28°,乡村的另一种回归》中,一幅村落俨然、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浮现在了读者眼前。
浔龙河樱花谷。
“独一份”的“传奇”人物和故事
北纬28°,是一条神秘线。这一纬度线上,奇观绝景、自然谜团、文化遗存,比比皆是,这其中也包括了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
“在采风中,我了解到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刚好处于北纬28°这条神秘线上。”这一发现,激发了王亚的创作灵感。随着“湖南百家写百村”大型文学创作活动的火热开展,王亚积极参与,围绕“北纬28°”这一切入点,创作了文学作品,“我希望从一个新的角度,让读者们看到小镇不同于其他乡村的特质。”
这个地处北纬28°的小镇,到底有何吸引人的特质?王亚认为,一是它的“书卷气”与“烟火气”并存,二是它的传奇性。“这里有传奇的神话故事,有传奇的革命先辈,更有依旧在缔造小镇传奇的人,这是属于浔龙河的‘独一份’文化。”为写活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的特质,王亚深入小镇采风,认真找寻资料,了解这里的传奇人物和故事,并将之付诸笔端。
杨泗将军斩孽龙、八旬老翁写小说、小镇“缔造者”打造现实中的乌托邦……跟随作者的文字,从浔龙河名字的由来,到小镇的建设发展之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人物走进了读者的内心,将这份传奇演绎得淋漓尽致。
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
“强强联合”助推“和美”蜕变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广袤的湖湘大地上已呈现出一幅幅新农村的美丽图景。物质生活富足了,乡村需要有进一步的“和美”蜕变。
“要将乡村外在的、形式上的美,提升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美,重塑乡村文化、乡风文明。”在王亚看来,此次省作协联手红网打造的征文推广活动正是一次全方位发掘乡村风貌和传统文化,展现当地精神文明内核的有利举措,它成功唤醒了大众对乡愁的记忆、对美丽乡村的向往。
“特别是文学和新媒体的‘强强联合’,让读者可以通过更多的形式看到乡村的故事,看到小镇的‘和美’蜕变。”王亚表示,文学注重文化与精神的引领,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文学和新媒体的合作是一种创新,可谓“强强联合”。有了新媒体的加持,文学可以跨越时空距离,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文学里的乡村也愈发光彩夺目。
作家简介
王亚,中国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天涯》《芙蓉》《滇池》《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天津文学》《湖南文学》等,出版散文集《十个苏东坡》《吃茶见诗》(含《茶烟起》《营闲事》2册)《声色记》《一些闲时》《此岸流水彼岸花》《今生最爱李清照》等,编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四维阅读》《<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等。
来源:红网
作者:胡邦建 李俊杰
编辑:施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