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任远
2023年年底,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邹庆国撰写了一篇关于品析刘鸣泰先生书法艺术的文章,文章名为《品鸣泰书法——气象万千,以境入书》。是年,12月3日,发表于红网,一天内浏览量就破10万+,后很快又被多家媒体转载。著名篆刻家叶卫平看了该文,与我私信,感慨地说:“(刘鸣泰)其人淡泊如水,其作大气磅礴。”我深以为然。受其启示,并以叶卫平先生所感慨为题,熬夜执笔,码字记下品赏刘鸣泰书法艺术之肤浅感悟,也是书法学习之路上的思考吧。
刘鸣泰先生是一个真正将书法艺术融入生命的人,书法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在当今到处充斥着“多巴胺”的网络碎片时代,其追求的是书法创作给他带来的“内啡肽”。刘鸣泰先生不用微信,更不玩抖音。其不喜应酬,甘于寂寞,临池不辍,创作不辍。特别是退休后,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书法创作上。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退休之前,我把书法当作一名爱好;退休以后,书法就是我人生的伴侣和精神的追求。”确实如此,退休后,他依然坚持每天到书协工作室,风雨无阻,准时“上下班”,沉潜书艺,心无旁骛。湖南新闻出版广电书画家协会工作室旁有一约30平米的办公室,现已成为仓库。柜里、桌上到处堆满了他的作品,厚厚的,密密的,一垛又一垛,层层叠叠。去年,我陪邹庆国先生帮其整理,花了几天时间,装了十来个箱子,都没整理完。也如叶卫平对刘鸣泰先生的另一句感慨,“真正做到爱书如命的人,一天不写浑身难受。”
刘鸣泰在进行书法创作。
刘鸣泰先生从来不求“生前名”,也不用自己的影响力去炒作自己,为自己“挣”名,“挣”利,他还多次婉拒“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务。在这熙熙攘攘的红尘里,对名和利,像他这样,有实力拥有,也有机会拥有,却平静如水,不为所动者,实则少有。与刘鸣泰先生认识近十年,给我的印象是:风来疏竹,雁渡寒潭,淡泊从容,温其如玉;近之,平易恬淡。刘鸣泰先生也多次与我说,需要什么作品,就与他说。刘鸣泰先生德高望重,人皆敬之。其为官、为学、为人,及在文学、戏剧、书法等领域的造诣,都达到一个非常高的境界,且广享美誉。2011年6月,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等单位主办“刘鸣泰书法艺术座谈会”,湖南省委原副书记文选德因公出差,致信评价其书法艺术“达到高境”。我知其书法作品珍贵,自不敢随便开口索要。尽管心存喜欢。
2023年,邹庆国先生和我在《百龙腾飞——名人名家书法篆刻作品集》编撰过程中,在征求他的意见时,关于他的个人简介,他是一删再删。他的作品,他也是一删再删。反而,要我们在新书编辑时,多刊登自己的作品。说我们是主编,多刊登点自己的作品,是情理之中。当然,我们也没多登自己的作品。但刘鸣泰先生低调、平等和自谦的姿态,给我们是莫大的鼓励和信心。
记得,几年前,我去湖南新闻出版广电书画家协会工作室,刘鸣泰先生从柜里拿出一个作品袋样稿,说这是友人为他新设计的书法作品袋,让我看一下怎么样。我不敢妄评,但确实精美,很有艺术感。在作品袋右下近三分之二的区域,有他本人创作的草书,内容为林散之论书之句:“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来年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 说的是“无人”和“无我”的至真、至纯的艺术修为境界。此句放在作品袋封面,表达的是书法研习路上应自觉遵循的“道”。我想,这种表达也是他对书法的态度。此作品袋,就像他的书法作品,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很有档次。我很是喜欢,但很少见其拿此作品袋装作品送人。
刘鸣泰书法作品袋封面。
我一直惦记着这个作品袋,几年后,瞅住一个机会,壮着胆,方才开口求得这个作品袋。湖南新闻出版广电书画家协会存放着有《刘鸣泰书法作品集》,还有关于他的书法艺术评论专辑《墨舞潇湘写风流》等个人书籍,但也从来没见过,刘鸣泰先生拿这些东西送人。可见,刘鸣泰先生为人、处事之低调,不喜张扬。
灵魂深处有净土,笔墨背后有风骨。刘鸣泰先生的书法是有文人风骨的。刘鸣泰,江永人。江永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江永山峰多,有大小山峰730座、溶洞近40处。且溪河纵横、河网密布,江河溪流211条、地下河31条、大小泉459处。山,使人坚强、坚定;水,使人通达、灵秀。刘鸣泰先生得此山水滋养,以及湖湘文化的浸润,使得他在文学、戏剧、书法等领域的创作,都充满灵性,且硕果累累。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刘鸣泰先生就是卓有成就的剧作家和知名学者,并为文学、戏剧、书法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他是著名谷雨戏剧社的发起人,曾先后在宣传文化岗位和党政部门担任要职,是文艺湘军和出版湘军的领军人物。曾出版《刘鸣泰书法》《刘鸣泰书法集》《刘鸣泰剧作选》《田汉与湖南戏剧》《毛泽东诗词鉴赏大辞典》(主编)等。并参与全套700册3亿字的《湖湘文库》的编撰,他是出版委员会副主任,是领导,亦是专家,该大型典籍丛书前后耗时十年,可谓“不负先贤、泽惠后世”。其策划的电影《无声的歌》,荣获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同时获得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中国残联1998年第二届全国“奋发文明进步奖”。其创作的各种艺术门类的作品深得读者与观众的喜爱,多次获得全国性奖项,不胜枚举。
刘鸣泰先生现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理事。历任湖南省湘剧院院长,湖南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潇湘电影制片厂文学厂长,湖南省文联党组副书记、主席团成员,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
他的书法之所以达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大气磅礴、充满文气,且形成个人鲜明风格,与他在文化和艺术领域长期的浸润、沉淀、修养分不开。是其真学问、真思想、真境界、真格局、真人格的个性化表达,是其对生命、生活和世界的认知。正如学者、书法家江权度先生在《居高声自远》一文中所说:“为人,为学,为书,都讲境界。境界越高,人品越高;境界越高,学品越高;境界越高,书品越高。无疑,鸣泰先生已站在了为人、为学和为书的高处。”
刘鸣泰创作的书法作品。
我在客厅、书房和卧室都悬挂有刘鸣泰先生的书法作品。闲时,赏之,努力寻找与其笔墨背后的共鸣与共情之处;我也试图临摹其书法作品,如“虎”“龙”“寿”等单字,努力体会其笔墨背后的“道”。我也曾多次翻阅其创作的《李白戏权贵》《张骞西行》《巧断人肉案》《野花情》《郭亮》等搬上舞台的戏剧剧本,想解读其不同类型的艺术创作背后的逻辑线索,去理会它的价值、内涵和审美意义。但其笔墨之间有乾坤,阴阳相对见天地,其作品给人丰富而无限的想象空间,我是参悟不了。但可感受到他的作品,流淌在宣纸上的笔墨线条,气韵生动,道法自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活力和动感。跃然纸上,充满了生命力。
刘鸣泰先生的剧作唱词优美,浅显中臧深沉,谈笑间寓真谛。其戏剧创作注重悬念的设置和张弛的设置,巧用悲与喜、情势上的大跌宕,以获取强烈的戏剧效果。其戏剧创作,结构紧凑严谨、起承转合分明、冲突波澜起伏自如。善以情节和冲突作为诱发观众观赏兴趣的基本手段,让剧本中的形象自身在情节与场面的流动中体现创作意图、哲理思辨和个人艺术追求。其戏剧剧作在文学的“雅”与舞台的“俗”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文学性与舞台性并茂,始终保持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舞台净化精神,不失文人“本性”。不少场面与情景形成诗化和哲理的意境,给人一种深幽的诗意,充分体现了其本人的诗人气质和灵气。
艺术是相通的。刘鸣泰先生的书法创作,亦如其戏剧剧本创作手法、技巧和产生的舞台效果一样。其书法创作则善于利用点画、笔墨、章法、结体和墨法的变化,形成粗与细、浓与干、向与背、密与疏、聚与散、方与圆的矛盾,形成“大跌宕”“大对比”“大统一”,给人强烈的线条和空间的视觉冲击效果。如男中音演唱,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又与陆机在《文赋》中说到的“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有相通之处,有变化、不单调,有音律之美。如其创作的《鹰击长空》《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书法作品。笔法自然,对比强烈;结体独特,布局大胆;墨韵丰富,意蕴深邃。在其点画笔墨间,也体现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中国传统思想的底层逻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及哲学思想。
今年4月底,我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回长沙休假,陪邹庆国先生去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书画家协会工作室,遇上刘鸣泰先生正为某单位外事出访考察创作系列“国礼”作品。刘鸣泰先生叮嘱我,在外要多注意身体。我答着他的话,抬头见其侧锋快速横扫而出,似有强大的“内劲”灌输于笔端,给人“四两拨千斤”之力感。不多时,几幅四尺或六尺榜书作品创作完成,稳如磐石,虚实开合,直中有弯,平齐中有波折,老辣而不失灵动。有意情,有诗意,充满文人雅意。写出书卷气、庙堂气、贵气和大气,也写出灵气。
刘鸣泰创作的书法作品。
刘鸣泰先生书写时,气定神闲,平和简静,一支长锋在手,自在从容,动若木发,静若含珠。书写出的线条气韵相贯,笔墨气势磅礴。很多时候,刘鸣泰先生运笔是不疾不徐,涩笔居多。其书写状态,给我的印象,犹如太极拳的拳术招式,“棚、浮、挤、按、采、例、肘、靠、进、退、顾、盼、定”,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神、意、气、力,节节贯串。亦如《拳论》中说:“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一开一合,足尽拳术之妙”。其书法创作,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润燥、浓淡、白黑、直曲、提按、刚柔、快慢、轻沉、形神,因情定势,因势赋形。刘鸣泰先生书法创作笔墨精到,动若山河,静若山岳,得机得势,随遇而变,自然浑成。有柳公权的骨力,颜真卿的筋力、欧阳询的险劲,也不失褚遂良的灵动,意、气、形、神,圆融一体。
今年建党节前,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湖南分会组织的“红心向党,喜迎七一”书法进乡村公益活动,刘鸣泰先生创作的《沁园春·长沙》书法作品,将伟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势融入笔墨,笔因情驱,字随势迁,6整尺巨幅作品一气呵成,苍劲有力,浑厚凝重。其以吞吐山河、雷霆万钧的笔势墨韵,表达出伟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气磅礴的英雄气概。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深厚功力和纯熟的笔墨技巧,以及雄健的笔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无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湖南分会组织的“红心向党,喜迎七一”书法进乡村公益活动,刘鸣泰创作的6整尺《沁园春·长沙》书法作品。摄影/胡云建
刘鸣泰先生书法作品的线条、结体及章法布局,我觉得很多感悟于大自然。如,于奇石中取法险峻、雄强,于原始藤蔓中取法生趣和遒劲。他喜欢奇石,且慧眼识宝。长沙普瑞大酒店门前奇石,就是他亲自相中的,如今已升值数倍。他也熟知植物,一次我们去浏阳游玩,他对屋前的植物种类及特点,如数家珍。他将自然界的“象”“态”及“韵”渗透于毫端,观照于笔墨,再现于纸笺,形意生辉。
他的这些书法作品的创作,左右翻腾,上下盘旋,虚实开合,笔意洒脱,枯、温、浓、淡并存。如枯藤枝蔓,生机勃勃。纵横有象,姿态万千。有的力扛九鼎,有的曼妙轻盈。有的结体错位,妙造自然。有的大小错落,笔意绵延。有的满纸烟云,意境幽深。
这些作品有一种特别的动态美感和韵律美,超越了常人对书法视觉感知和认知的范畴。融汇了音乐的旋律、舞蹈的韵律、大自然的神工、易经的阴阳,向着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及哲理等感知和认知领域发展。在笔墨线条中,隐喻着一种生命意志的冲动和生命的节律感。在审美形态的构建上,呈现一种险峻与飘逸、物象与意象、墨情与机趣等交织一体、和而不同的特征。笔画结构中,弥漫着一种空灵沉静、散淡悠闲的气息。这只能是一颗冰清玉洁、纯粹的灵魂,才能通过书法作品自然流露。观之,神思遐驰,达情性、益心灵。
也如著名书法家,湖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张锡良谈到刘鸣泰先生书法作品时所说:“在我的印象中,刘鸣泰先生的书法是以气势取胜的。其用笔洒脱、奔放,真是写到性情处,不知有我更无人。但刘鸣泰先生还有一类作品……似引我进入古老的原生态森林之中,葱葱郁郁,幽境不可端倪;苍苍茫茫,古藤缠绕其间。鸣泰先生独造此境,但又不使人感到沉闷与郁结。在谋篇章法的处理上他以墨法枯润的大对比节奏,使我们感受到了时有阳光从密叶中投射下来。运斤如此,可谓匠心矣!”
刘鸣泰创作的书法作品。
刘鸣泰先生书法创作集诸家之长,融文化之髓,并聚为一体,有法、有态,亦有韵、有意,使得其书法作品有独特的书法气韵。刘鸣泰先生每见所爱之书法、碑刻,“常研其结体、领其神韵,琢磨再三,存之于心。凡提笔泼墨,则随心所欲,直抒胸臆,无法无度,但求自然”。如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说:“学书必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也。悟生于古法之外,而后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好的作品,自带光芒。好的作品本身是有灵魂的,是能打动人的。文学作品如是,书法作品亦如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都是老练的“诱惑者”。通过自己的作品,诱惑读者、观众的“灵魂”。这种“诱惑”,无需过多旁白和注释。苏轼说过:“书法必须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可成书也。”好的书法作品,能诱惑人、打动人,其关键是“神”,且是“我神”。
刘鸣泰先生的书法作品是心灵的给予,是发自内心的外化,是渗透人生后的豁达。从有为法,到无为法。并凭借其探索新审美风格的笃行不怠的定力、智慧而又灵动的创作能力,写出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写出了“神”,写出了“我神”,写出了“灵魂”,其作品值得仔细推敲和品味。
今年年初,因工作之故,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租一小公寓。想给公寓增添点生活气息。便去附近的图文店,洗几张相片。其中一张相片,是刘鸣泰先生、邹庆国先生和我三人的合影,手里拿着一幅刘鸣泰先生在我来内蒙之前,赠送我的书法作品。图文店老板一看照片,就被照片上的书法作品所吸引。说,这一定是书法“大家”的作品。好的作品就是这样,一看便被粘住,让人“一见钟情”。给人带来视觉震撼、心灵的愉悦和灵魂触动,产生一种仿与隔世融合的心灵体验,并让人精神获得一种升华。这种好的作品,是个人艺术观、世界观和生命力的淋漓表达。
刘鸣泰(中)赠送给作者唐任远(右一)的书法作品,左一为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邹庆国。摄影/陈金兰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之可贵,在于有书卷气。没有一定的学识修养,是不能写出养眼悦心的上乘之作,写不出书卷气,写不出书卷味。学识深者,意气平和;学识高者,胸怀豁达;学识广者,眼界开阔;道德高者,境界高远;境界高者,超然脱俗。刘鸣泰先生占其五,人的精神自然无限博大,笔墨自然正大光明。所以,邹庆国先生用“气象万千,以境入书”八个字评价刘鸣泰先生书法,是中肯的。
刘鸣泰先生的书法艺术和戏剧艺术一样,都已定型为个人鲜明的风格特色。与其个人的文化修养、美学理念、艺术观念等密不可分。其书法作品体现了极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格调,是心灵化育的,是人格塑造的,是情感活动和心灵体验的产物,是精神和人格的融汇。
刘鸣泰先生的书法作品透着一种精神,也透露着刘鸣泰先生的品格。其在书法风格新的审美追求上所做出的大胆尝试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给人激励。其书法创作,师承百家,独成一家,意象丰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是经典的,必在书坛产生深远的影响。
来源:红网
作者:唐任远
编辑:王津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