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散文丨刘晓平:我为什么写《魏源》
2024-09-30 17:46:49 字号:

散文丨刘晓平:我为什么写《魏源》

我为什么写《魏源》

文/刘晓平

中学历史课老师在教中国近代史的时候,讲到魏源。历史老师用一番简短而富有激情的表白,把全班同学的情绪调动得热情飞扬,大家纷纷打开书本,寻找介绍魏源的文字。因为他就是我们的老乡,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也曾留下过他生活的足迹。

魏源生于清朝乾隆五十九年,即公元1794年,卒于咸丰七年,即1857年。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隆回县金潭乡学堂湾人。父亲魏邦鲁,做过主簿之类的小官,在魏源10岁时,家乡发生了严重的灾荒,当时父亲正在江苏,无法救济他们,家庭生活极为艰苦,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魏源还是坚持看书学习,而且喜欢看历史书。这使他伯父很不高兴,因为这不是科举制度要考的内容,但魏源仍然偷着读。

魏源一生在功名场上不很得意,因为他看不起儒家的繁琐文风,而且他的思想又与传统的那些文人官僚不同,所以,参加科举考试在29岁时中了举人后,考进士一直落榜,到了51岁时,才中了三榜的第19名进士。据说,考官嫌他考卷上的字迹潦草,取消了他的殿试资格。可见魏源的个性是他一直不能中榜的主要原因。

不过,魏源还是有真才实学的,有一位考进士第一的御史叫陈沆的,就很喜欢魏源身上那种朝气,还将自己的文章拿给魏源看,向魏源请教,虽然当时魏源还没有中进士,但陈沆还是顶住压力和魏源交往。

魏源在51岁正式中进士之后,到扬州、高邮等地做过知县和知州,在此之前,他主要是做幕僚和为寻求救国之路而写作。他在认识龚自珍之后,结为好友,当时叫做“执友”。他们都对当时那种陈腐的文风不满,不想做儒家思想的书虫,而是放开思路去研究“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即“天地东西南北之学”,积极寻求改革图强之路。

他的一生亲眼目睹了近代中国的剧烈变革,而且他也参与其中,为救国富国而倾注了满腔热情,“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他提出的著名思想。

魏源早在32岁时,江苏布政使贺长龄请他编《皇朝经世文编》,一年之后魏源就完成了,共有120卷,包含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经典。因为搜集了很多的社会政治经济资料,而且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所以,编成之后影响极大,受到本世纪末当时许多人的赞赏,凡是关心国事的官员几乎人人都有这本书。

魏源先后写下了《圣武记》和《海国图志》。《圣武记》早在1829年就开始准备,到1842年正式完成,书中以清朝初年的武功来鼓励民众,激励众人发奋图强,保家卫国。

魏源生平并不以聪明见长,而是其治学方法占了优势。魏源扮演了两大角色:他是黄昏时的猫头鹰,理性地预告了天黑后的凄凉;他是黎明前的云雀,清脆地预告了天亮后的雾霭。在世界上,只要是强势文明对弱势文明的打压存在一天,魏源的思想就不会过时;只要是文明的内部冲突存在一天,中国就需要魏源那样的大脑。魏源做到了一个知识分子份内的职责,这就是“永远使用雅典娜的利剑劈开蒙昧的黑暗”。

理性是蓝色的,它冷峻而安详,但是永远不容忽视。魏源,就是一个蓝色的人。

怀着一份崇敬和解谜的心理,我每次回故乡时都要去魏源的故居看一看,那其实是一栋很普通的建筑,木质结构,瓦檐重叠,风铃在四季轮回的岁月里摇响。一种湘西中古代民居的浑厚古朴的风貌,看不出媚俗的富丽堂皇。从一道窄窄的前门进去,是一个很小的四合院,可以看到的石阶、廓柱、天井、重门、藏书楼、堂屋,全部古旧而雅致。但这是一个很普通的院子,我在小时候曾见过乡村里比这更豪华的院落。

魏源自1794年出生后,11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12岁时,他才随父亲到江苏任所读书,14岁又回乡参加县学考试,20岁时进岳麓书院学习。自21岁开始,他的科考之路一直不顺。科举不利,仕途也一直不顺,他一生中除了在晚年任过东台县令,兴化县令与高邮知州之外,大半生时间都过的是幕僚生活。

虽然在科考和仕途上屡遭挫折,但他却保持着凛然风骨和爱国热情,将一腔心血和才智用在著述与对国家民族兴亡的思考和探索上。《魏源全集》达七百余万字,但他最为重要的著作应是《海国图志》。梁启超认为《海国图志》“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历史上关系,不得不谓细也”。“中国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始”。并说此书为“不龟手之药”。他还备受龚自珍和林则徐敬崇,龚自珍称他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林则徐则把自己编译的《四州志》托付给他,促使其《海国图志》的诞生。

魏源在《海国图志》的序与跋中称:“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他渴求富国强民,战胜列强。后世都将他视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对于魏源其人其著作,我们后来有过研究,甚至在《中国青年报》撰文征友,求得了《文汇报》谢海阳等多位师友的帮助和指点。正因为如此,故乡才因有魏源而自豪,连一个小湖都改名为魏源湖,连一种酒也要称作魏源酒,造公园也要以魏源之名称之。故乡的山水之美和淳朴的民风,再加上一个故居和一部不朽的书,构成了故乡深远而厚重的人文氛围,故乡的人们是应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他们应永远以一种灼热的理性精神与思想作为自己情感和灵魂深处的动力源,去打开一个新时代的新世界。

有一次出差时,一位领导问我们:你们是不是魏源故乡的人?你们真该写一部关于魏源的书。

其实,写魏源的书也有不少,但至今没有太让人满意的,最主要的是关于他的书不好写,一是史实不好掌握;二是他为人内敛,没有大的人生起伏;三是他一介书生,主要的是幕僚生涯较长,台面后的思考多,台面上的表演少。

正因为他的人生,有着特别之处,你们就更应该写,就当历史纪实小说写,这样既可依存史实,又可发挥虚构,可以扬长避短。他的幕僚人生是现代官场上少有的,就更有写的必要,你们不写他的起伏人生,你们写他对时事的思考吧。这就构成了你们这部作品的特色。

想想也是,岁月不居,斯人已逝,他那光昭后人的文化思想,正是我们对历史的依恋和缅怀。于是,我们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写作《魏源》。

微信图片_20220627160102.jpg

刘晓平,中国当代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文化旅游诗歌工作委员会、中华文学旅游诗歌委员会主席,湖南省散文学会原副会长、湖南省诗歌学会荣誉副会长、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协会主席,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主要创始人。现有文学著作15部,散文作品《奇山异水张家界》,于2000年入选全国新编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三课(科教版);诗歌作品《远村的诗意》(组诗)被《中学诗歌阅读》教材编审组选入出版。获全国文学奖三十余次,先后获全国“十佳实力诗人奖、全国第二届土家族文学奖、紫荆花诗歌奖、苏杭杯阿克苏诗歌奖、季羡林生态散文奖、国际诗酒文化奖、全国乡村振兴散文奖”等。湖南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张家界市人民政府授予“突出贡献”奖的获得者。

来源:红网

作者:刘晓平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