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周立波回清溪》观影讨论会在长沙举办
2024-05-21 18:20:39 字号:

《周立波回清溪》观影讨论会在长沙举办

图片1.png

活动现场。

图片3.png

活动现场。

图片5.png

活动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5月21日讯(通讯员 肖洋)5月17日下午,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联合潇湘电影集团、湖南潇影第二影业、电影频道M观影团在长沙潇湘国际影城天马店举行电影《周立波回清溪》观影讨论会。省电影评论协会副主席刘开云、岳凯华,秘书长王东等影评人出席活动,活动特别邀请了该片的编剧、导演赵楠,制片人彭隽、张翔到现场和大家分享幕后故事。王东主持活动。

电影《周立波回清溪》讲述1955年,周立波携全家回到老家益阳清溪村,深入人民,扎根农村,由饱学之士的文人转型为朴实劳作的农民,并积极参与到农村合作化的故事,影片不仅展现了周立波作为人民作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更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变迁的壮阔图景。

在映后讨论会中,提起创作电影的初衷,导演赵楠表示,一是想塑造一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影响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创作来践行其精神的作家形象,同时也展现文艺创作与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深刻联系;二是周立波作为益阳的一张文化名片,这部电影的出现填补了周立波影视作品的空白。赵楠导演说,创作前期深入研究了周立波的有关讲稿、采访了他在世的亲人及有关专家,积累了大量素材,最终决定以点带面,从他上世纪50年代回清溪村的角度去讲述周立波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的故事,以“回清溪村”为横切面来展现周立波波澜壮阔的一生。制片人彭隽和张翔也分享了拍摄中的花絮。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走遍益阳每一个角落,只为寻找电影拍摄的最佳场景,张翔笑称“车子能开到的地方都有我们踩点的足迹”。

省电影评论协会副主席、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岳凯华从三个维度赞扬了影片可圈可点的地方。一是影片呼应时代需求,形象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二是反映历史变迁,生动呈现了以清溪村为代表的农村新貌;三是择取生活场景,精心塑造了以周立波为典型的人物群像。

省电影评论协会影评人、长沙市作协副主席彭海燕也曾创作多部电影剧本,她认为主旋律电影不好写,主旋律传记电影更不好写,当代主旋律传记电影尤为不好写,而电影《周立波回清溪》却以其精美的镜头语言,饱满的年代感还原度,以及一些动人的“moment(瞬间)”进行了突破。同时,电影也有两个遗憾之处,一是张赖皮纠缠女性的戏份出现一处即可,二是村民因对上面频繁推出的政策的不理解不执行而引发出的充满人性张力的矛盾冲突还可刻画得更深广一些。

省电影评论协会理事、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刘郁琪提出,以作家为主人公写的电影要处理好这两种关系:一个是写他的文本和他写的文本,影片用两个加法——加入了周立波写小说的过程和他家庭的故事,完成了其文本与文本的对话;一个是书写电影的年代和电影书写的年代,用两个减法——去阶级化以及淡化周立波的阶级意识,使影片更加符合现代化需求。但在周立波内心的复杂性上可以挖掘得更深,几位“反派人物”的转变上可以铺垫得更厚。

省电影评论协会影评人、湖南师范大学教师高欢欢认为,周立波的故事值得传颂。书香清溪,小小村落却拥有21个书屋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清溪村给予了周立波创作灵感,而周立波却用自己的如椽之笔书写了对这片土地的眷恋。这部电影生动再现了周立波的故事。

省电影评论协会秘书长、湖南广播电视台导演王东认为,如果说周立波用文字描绘山乡巨变,那么电影则用镜头诠释新山乡巨变。《周立波回清溪》在益阳清溪村、安化等地取景,原生态的村落,古朴的院落,流淌着岁月痕迹的家具、农具,都让我们看到了六十多年前的清溪村,尤其是大量田野、竹林、茶园的画面,呈现出了生机盎然的景象。影片既有好看的故事,又有历史的深度和广度,是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一次新探索。

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副处长、省电影评论协会副主席刘开云说到这是他从电影立项、拍摄到宣发都全程参与的一部电影。提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一部电影作品进行艺术化的表达,生动阐释,这部电影就有这个用意,也达到了理想效果。这个时代拍作家周立波,不仅是为他立传,还要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即通过影片启发新时代乡村振兴。影片没有过多描写那个时候的苦难,艺术地忽略阶级斗争,高扬那时期的农民翻身做主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活力,对新时代如何凝聚农民力量,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启发。

本次观影讨论会现场气氛热烈,不同见解交流碰撞,相信这部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将会引领更多观众走进那段充满变革的历史时光,感受文学与电影艺术的双重魅力。

来源:红网

作者:肖洋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