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10月26日晚,“南方诗歌的写作姿态 —— 广西诗人田湘、谢夷珊、吉小吉诗歌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文科综合楼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谭五昌、山东大学教授孙基林、《中文学刊》总编社长庄伟杰、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言宏、东南大学教授王珂、广西民族大学教授陈爱中、暨南大学教授赵黎明、深圳大学教授黄永健、同济大学教授王晓平、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路文彬、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陈小平、西华师范大学教授傅华、东莞理工学院教授郑坚、湖南衡阳师范学院教授任美衡、南宁师范大学教授陈祖君等著名批评家,新锐批评家魏文文博士与刘君君博士,以及广西著名诗人田湘、谢夷珊、吉小吉出席了研讨会。本次诗歌研讨会由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陈爱中教授主持。
会议开场,陈爱中致欢迎辞,他强调此次诗歌研讨会来了许多重量级评论家,与会嘉宾档次高,不但对于被研讨的三位广西诗人机会难得,对于当下整个广西诗歌界而言也是意义重大的。随后,与会的专家学者陆续发言,从不同角度与层面深入分析了田湘、谢夷珊、吉小吉三位诗人的诗歌创作特点。
庄伟杰在发言中概括了三位诗人的诗歌写作姿态。他将吉小吉喻为“守望者”,在他看来,诗歌应是心灵的使者,从心灵出发,关注灵魂深处的悸动,书写现实世界的点滴;谢夷珊可以被视作“观望者”,其作品展现南国风情与当下感受,体现诗人对自然、人类命运的关怀;而田湘则可以被命名为“仰望者”,其诗歌蕴含着深刻的诗性思考与智性表达,能够直达心灵的最隐秘处。
孙基林从“南方诗歌写作姿态”这一宏观视角出发,深入挖掘广西在地方写作中的独特地位。他指出,广西在地方写作中无疑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就诗歌识别度而言,谢夷珊的诗歌有着较高的辨识度,只是在现代性的维度上稍显欠缺。田湘作为一位成熟的诗人,其诗歌巧妙地融入了庄子的虚幻思想和哲学辩证法。吉小吉的诗歌与内地诗人有着相似之处,诗歌富有张力,虽然未刻意呈现南方,但却隐含南方视角。
王珂在发言中指出田湘有着很强的诗歌文体意识,受散文诗的影响,他认为田湘在创作中可在书写个人自我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朝着精英写作的方向发展,为诗歌赋予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对于吉小吉,王珂教授看到了其口语化风格这一特点,然而,他也指出吉小吉诗歌写作的一些不足:过于关注个人生活,若要实现更高层次的突破,需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化处理。比较而言,谢夷珊的写作虽有语体意识,但标题中“我”字过多,这一现象就像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值得深入思考。
何言宏在发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诗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即重要诗人往往被忽视,而部分水平稍逊的诗人却收获了过多的赞誉。在分析三位诗人作品时,他强调了田湘诗歌中的超然感,具有超脱尘世的韵味;谢夷珊诗歌中的东南亚风情浓郁,他对吉小吉诗歌中的丰富细节描写予以肯定,也中肯地指出了其诗歌中幻想性不足的问题。
陈祖君则从另一个维度解读三位诗人的作品。他认为田湘的诗歌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瞬间,将传统与宿命融合于诗句之中,深刻叩问现代命运。谢夷珊的诗歌在对风物的描写上独具慧眼,具有深刻的人文地理学意义,但要避免表面抒情,而应深入存在主义的境地,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对于吉小吉,他指出其诗歌走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语言具有硬度,带有强烈的反叛意味,不过在幻想性方面有所欠缺。
赵黎明从自身创作经验出发,为研讨会带来了独特的视角。他认为三位诗人的诗歌风格整体呈现出沉静内敛的特点,但这种风格犹如平静的湖面,缺乏足够的涟漪。在他看来,三位诗人的作品在整体风格上区分度和冲击感尚不够强,诗人的想象力尚未完全释放,技术手法略显单一。他强调诗歌创作应如石破天惊般,呈现令人惊奇的效果,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
黄永健则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当前诗歌现状。他感慨当下是一个诗人数量众多但优秀诗歌稀缺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他对三位诗人的作品进行了细致分析。他认为田湘的诗歌语言成熟,水平较高,《典当行》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谢夷珊的诗歌地域特色浓厚,抒情色彩强烈,富有美感。对于吉小吉,他指出其部分诗作质量上乘,同时建议吉小吉可在短诗创作方面多做尝试。黄永健认为好的诗歌语言应该“飞起来”,他祝愿三位诗人在今后的创作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路文彬的发言呈现浓厚的学术色彩,为研讨会展示出另一种视阈。他认为田湘的诗歌蕴含着母权制意识,对生命孕育充满敬畏之情,这种情感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展现出包容万物的胸怀。吉小吉的诗歌与田湘的作品相互呼应,具有父权制意识,呈现出反抗的姿态,充满对现实的关怀,理性之光在诗句中闪耀。谢夷珊的诗歌则是古老山水诗的现代演绎,充满感性,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山水的灵动与美妙。
王晓平在发言中指出田湘的诗歌不乏社会关怀之作,如《典当行》便是有力的例证。吉小吉的诗歌具有现代性的特质,而谢夷珊的诗歌中自然意象较多,社会和人文意象相对较少,他建议在诗歌写作中可适当增加叙事元素,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元。
傅华关注的话题聚焦于诗歌创作的风格化问题。她认为谢夷珊在乡土地方性书写方面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可将个人经验与南国风土更巧妙地融入自然情感与经验书写之中,使作品更具风格化。吉小吉虽有乡土精神,表达城乡对立情感经验,但熟悉的题材也带来了创新的难题。对于田湘,她强调好的诗歌需要具备饱满的思想内核、合理的结构和强大的张力,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魏文文从诗歌的艺术特征角度进行分析。她指出田湘的诗歌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汇的特征,抒情性强烈,从叙述角度审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古典意象。谢夷珊的文字具有物性,但在描写方面缺少复杂性、矛盾性和多层意义空间,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吉小吉注重诗行节奏,有着强烈的文体意识,这种文体意识为其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韵律感。
刘君君从更为宏观的层面,即全球与地方、现代与传统、文化与共同体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南方诗歌写作的共通性。在全球文化同质化的大趋势下,三位诗人坚守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守护着文化的多样性。面对现代对传统的冲击,他们坚守传统,并通过诗歌表达现代化转型中的复杂情感。在文化与共同体层面,三位诗人不约而同地通过文化记忆的书写,建构地方的共同体想象与文化身份。
在研讨会的尾声,谭五昌进行了总结性发言。他认为前面十多位著名批评家与新锐学者的发言非常精彩,充满诗学的敏锐与学术智慧,对三位诗人的创作予以了立体性的到位评价。接着,谭五昌教授也简要地发表了对三位广西诗人创作的看法,他对三位诗人的创作整体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田湘的诗歌文体成熟,其作品充满哲思与张力,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成熟诗作数量较多。谢夷珊的诗歌地域色彩浓厚,浓郁的南方风情扑面而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吉小吉的诗歌创作回归传统,充分体现了地方和乡土特色,展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从写作姿态角度来看,可以把田湘的姿态命名为“仰望”,谢夷珊的姿态为“凝望”,吉小吉的姿态为“回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广西诗歌的内在丰富性。
最后,田湘、谢夷珊、吉小吉三位广西诗人分别发表了答谢词,对与会专家学者的深刻见解和宝贵意见表示了感谢。研讨会圆满结束之际,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留下了这一诗歌学术盛会的珍贵瞬间。此次“南方诗歌的写作姿态——广西诗人田湘、谢夷珊、吉小吉诗歌研诗会”为广西三位诗人乃至整个广西的诗歌创作研究搭建了一个高水准的交流平台,具有启示性意义,值得重视与赞赏。
来源:中诗网
作者:刘君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