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随笔丨曹萍波:一片笔墨织就的时空经纬
2025-07-02 11:15:18 字号:

随笔丨曹萍波:一片笔墨织就的时空经纬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微信图片_20250702095949.jpg

作者供图。

一片笔墨织就的时空经纬

文/曹萍波

站在长江与清江的交汇处,一蹴而就写下《合江楼记》时,彭丹不曾料到,这些墨痕会变成铜铸的肌理,永远镌刻在合江楼的肌理上。文字向来比人更懂得珍惜时光,多年后重读此文,当年笔尖震颤的温度、江涛拍岸的节律,竟比案头新沏的茶汤更加鲜活。

楼起千年浪

当《合江楼记》的原稿铺展在眼前,被岁月浸染的字痕里,浮沉着半部宜都断代史。“地不满百,户不盈千”八个字,如同两枚青铜箭镞,穿透建安初年诞生的宜都郡,在陆逊镇守夷水的战鼓声中渐成“楚蜀咽喉”。元大德四年的合江亭、明成化年间的五门土城、嘉靖壬午的合江门楼,诸多坐标在字里行间次第浮现,仿佛历代工匠将青砖灰瓦砌成历史的断层和年轮。

今人或许难以想象,这座与湘潭万楼并称为“楚地双璧”的当代建筑,竟源自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2009年,当地准备在合江亭遗址上重构一座合江楼,当湖南设计的蓝图在江畔徐徐展开,彭丹笔锋落处,恰似以现代语法重译古建密码——飞檐承托的不仅是瑞彩祥云,更是“邻苏老人”杨守敬的墨韵遗风;斗拱交织的不仅是力学之美,更是“锁夷水、镇荆门”的兵戈传奇。

水墨交响处

登楼极目,两江交汇的造化神工尽收眼底。长江卷巴蜀烟云的浊浪浩荡东去,清江携鄂西群峰的碧玉奔涌而来,黄绿二色水纹在楼前十里江面交织缠绕,宛若天神铺展的云锦。这股“清浊奔流”的奇观,引得历代文人竞折腰:李白曾叹“江带峨眉雪”,杜甫亦书“星垂平野阔”,但都不及实地俯瞰之时双龙共舞的震撼。

当年,以建筑师向显军为首的主创团队深谙此中玄机,特将观景台设计成悬浮于江涛之上的矩阵方舟。晨昏交替时分,霞光将楼影投射在江面上,恰似巨椽在天地间书写狂草。彭丹文中“桁梁承瑞彩,纳我宜都春风大雅;斗拱托福光,耀此邻苏秋水文章”之句,就道尽了建筑与文脉的气韵相通。更绝妙者在“合江”二字的当代诠释——既是对地理奇观的礼赞,亦隐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共生。

铜匾照古今

悬挂于楼内核心处的《合江楼记》铜匾,重达三百余斤,白文蚀刻的笔触里沉淀着双重时光:既可见当年作者行文的气韵流动,又凝结着当代工匠锤凿铜胎的匠心独运。细观“汇清浊而入海,集万里奔流从此”十个字,锤纹笔势竟暗合江涛韵律;细琢“楼高民志,万家灯火城不夜”的顿挫,又与檐角风铃的清响遥相呼应。

这方铜匾如同穿越时空的棱镜:历史学家可见三国烽烟在字里行间明灭,建筑学家能辨榫卯结构的诗意表达,书法家则对“邻苏老人”杨守敬的笔意传承拍案称绝。最令人称道的是结尾“合人、合地、合天时也”的递进,将个体生命与浩瀚时空的对话,凝练成掷地有声的六个字——宜都千年文脉,尽在此中。

结界的真意

合江楼最动人处,在于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结界”。这不是玄学概念,而是建筑与文脉共同编织的能量场:当你抚摸刻有《合江楼记》的青铜墙面,指腹能感知到江涛的脉动;当夕阳将楼影拉长投射于江面,恍惚可见历代文人墨客的剪影重叠在幕墙上。这种时空折叠的魔幻感,源自设计师对历史碎片的精妙重组——明代城墙的梯形轮廓化作观景台形制,三国箭楼的瞭望孔演变为落地窗格,连井道的设计都暗合古塔地宫的神秘比例。

站在顶层回廊俯瞰,八百里清江在此完成最后的冲刺,义无反顾投入长江怀抱。这壮美景象叫人感怀:所谓“合江”,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江河交汇,更是古与今、天与人、形与神的深度和解。正如铜匾最后那句“爰以合江之自然气概为一楼之记矣”,道破了所有伟大建筑的本质——它们都是凝固的时空辩证法。

如今,慕名前去合江楼的访客中,已鲜有人知这篇楼记原是规划文本的序言。彭丹常说,人这一生,绝大多数表达都是江面浮沫,唯有极少数能沉潜为文化河床的组成部分。合江楼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让一篇应用文本升华为文化地标的精神图腾。这种转化如同江畔的桃花水母,既依赖建筑本身的审美高度,更仰仗文字与空间碰撞产生的化学反应。

在每一个熹微的清晨,铜匾泛起幽蓝的光泽,每一个汉字如同星辰,照亮无数普通人仰望文化的眼。这或许就是文明传承的奥义——历史长河终将淘尽王侯将相,而某个秋日偶然凝结的吉光片羽,却能在砖石铜铁间获得永生。

凭栏处,江风裹挟着水汽掠过铜匾,金属震颤发出类似古琴的嗡鸣。这一刻,文字不再是平面的符号,而是立体的时空容器,盛放着宜都两千年的月光、江涛与人间烟火。

合江楼记

江山如故,胜事不常,俯仰之间,一过成墟。观大江来会,清浊奔流;然两水相合,古今何限。遥想建安初年,临江为郡,始有宜都,其时地不满百,户不盈千;及至陆逊拒蜀,锁夷水、镇荆门,人皆颂之陆城。元大德四年,临江设亭,曰合江;明成化年间,复筑土城,命五门,东北曰合江;嘉靖壬午,亦复筑合江门楼。故合江之谓,其来有自;三国故垒,典籍可循。

己丑年秋,波涌两江风光;时逢盛世,云起合江一楼。下临无地,峻极于天,秀峰迭崿,大江萦带。桁梁承瑞彩,纳我宜都春风大雅;斗拱托福光,耀此邻苏秋水文章。登斯楼阁,眼界高时无碍物;俯其虹流,心源开处有清波。或画里看江,笔酣墨畅;或琴中听水,酒纵诗狂;而或云遮日影,风带潮声,舟依青路,鸟出红尘,亦可揽两支烟雨,收一襟和气,小胸中云梦,宽眼底沧溟。

呜呼!汇清浊而入海,集万里奔流从此;历古今以扬波,聚九州生气于斯。楼高民志,万家灯火城不夜;梁正官风,大地光明景长春。宜居、宜都、宜昌盛者,合人、合地、合天时也。登斯楼者,非临高必赋,况星河如水、风露满楼,爰以合江之自然气概为一楼之记矣。

彭丹撰

来源:红网

作者:曹萍波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