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随笔丨吴丽莎:《浪浪山小妖怪》的人生哲学——生命价值本源
2025-08-16 17:01:51 字号:

随笔丨吴丽莎:《浪浪山小妖怪》的人生哲学——生命价值本源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wechat_2025-08-16_170316_864.png

影片海报。

《浪浪山小妖怪》的人生哲学——生命价值本源

文/吴丽莎

在撰写这篇影评之前,我先作自我检讨,我原本是带着偏见走进影院的。

近年来,《西游记》相关题材被频繁改编,几近被消费殆尽。面对又一部以西游为外壳的动画,我的第一反应是质疑——难道就没有新的母题可以探索了吗?然而,真正进入观影体验后,《浪浪山小妖怪》却优秀到让我意外。影片并非流于肤浅的娱乐商业产物,而是在一个轻盈、童趣的叙事表层之下,传达了极为厚重的人生哲学。它所呈现的,是引发成年人集体共鸣的生命领悟,既饱含温情与感动,亦夹杂讽刺与痛感。

在这个夏天,有幸连续看到了两部个人认为是近十年来最为优秀的国产电影,另一部是《南京照相馆》。这两部影片,在这个暑期档绽放出了新光芒,令人欣喜。但也无情地反衬出一个令人遗憾和尴尬的现状,近年来动辄数亿投资的大制作影片中,剧情空洞无物,九成都无法与《浪浪山小妖怪》在思想厚度和情感震动上相提并论。

神与妖:不可逾越的等级距离

影片揭示了某种悲凉,是小妖与神之间的等级鸿沟。其实是对我们平凡小民境遇的隐喻。

曾经,五指山压在孙悟空身上,如今它却以无形的方式压在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身上。片中,唐僧师徒并未正面出镜,创作者采用了“侧影延伸”的叙事方式,反衬四个小妖怪才是这部电影里绝对主角,让宏大叙事转化为对普通生命的隐喻性书写。

这一改写带来了强烈的反差。真正的孙悟空,历经无数次神仙们“设置”的磨难之后,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桀骜不驯的美猴王,而是变得通透,看透世事且懂得人情世故的“预备神仙”。他的姿态,又像是一位在职场体系中履行任务的“职场打工人”。于是,神仙与妖怪之间的博弈,俨然成了一场大型“职场游戏”,所有角色各司其职,心照不宣,互相不戳破真相,而神仙始终才是高位的操盘者。

在这样的设定下,悟空、八戒、沙僧、唐僧的身份早已是内定的天命角色。他们的成功是预设的,也是必然的。相对而言,浪浪山上的四个小妖怪,才真正代表了无数普通个体的生存挣扎。他们的力量微弱,不是制度里安排好的“任务者”,而是剧本外的“意外”,他们只能以生命为代价,以血肉去拼搏一个“名位”。

因此,当孙悟空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赐予四根汗毛作他们“保命符”时,影片制造出明显的讽刺效果。在影片所叙述的时间,孙悟空本质上仍只是妖怪,在修行取经途中,尚未真正得道。但小妖与孙悟空之间的差距,已形成一种无法逾越的不平等。这一鸿沟,不仅是神与妖的差距,更隐喻了现实社会中人与制度、人与命运之间难以跨越的断层。

小妖怪的宿命与平凡人的真相

影片中,一句关键的台词直指本质,“人家孙悟空和如来早就认识,猪八戒和沙僧都是天神转世,唐僧更是金蝉子,皇帝的哥们儿。”这句话直白地点破了神话叙事背后的权力结构,他们注定会成功,因为一切早已被安排妥当。

相较之下,普通的小妖怪们只能在徒劳的修炼与伪装中轮回。他们大部分为求得成仙不惜以生灵涂炭,祸害百姓来达到目的,当然他们的结局注定是失败与湮没。

然而,影片中以蛤蟆精为首的四个小妖怪却与众不同。他们被塑造成如人类般立体又复杂的人性多面,既有欲望与脆弱,也保留着真善与勇敢,他们做出了超越众妖们的伟大举动。他们虽未能完成取经,却有一种取得另外一本真经,立地成佛的意味。他们所付出的牺牲,恰恰体现了一种更为真实的修行姿态,他们才是真正的修行者。村民们自发在小祠堂里供奉“四个小妖仙”,这一象征意味尤为清晰。

这或许正是影片想传递的核心价值:真正成佛,不在于外部的安排和神的授意,而在于个体自我内心的修炼与觉悟。

浪浪山的温柔与残酷

影片在人物塑造上同样展现出高度成熟的叙事技艺。小妖怪们外表粗粝丑陋,却非符号化或廉价的卡通角色,而是被赋予了真实的可爱质感与人类情感生命力。随着叙事推进,观众对他们的命运逐渐产生了强烈的牵挂,希望他们不要死去,不忍他们走向悲剧——这种不舍与担忧,正是影片突破类型叙事的成功所在,赋予了角色超越类型片的生命厚度。

《浪浪山小妖怪》回归了“剧情为王”的电影本质。它不依赖堆砌特效与资本规模,而是扎根于原创小说的丰实土壤,以主题深度与人物厚度支撑起影片的灵魂。影片探讨的议题超越了娱乐范畴,直指人生的本质:苦辣酸甜,生死悲欢,人性的善恶。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触及了更为根本的哲学命题——生命本源的价值。能在一部动画电影中展开这样的深度思考,本身已是一项了不起的艺术突破。

观影过程中,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反应差异耐人寻味,当10后的孩子们欢笑不断时,80后的成年人却泪流满面。这种反差,证明这部作品照顾并且触动到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观影需求。

孩子们看到的是表层的热闹,而成年人则从小妖怪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人生投影。成年人之所以落泪,是因为七情六欲的牵绊,是因为阶层桎梏与命运的无奈。我们已经长大,开始衰老,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逐渐被生活弄得千疮百孔,我们明白爱恨嗔痴,承受生死离别,感受欲求无门与善恶一念的交错挣扎……影片中小妖们的命运,成为我们成年人集体经验的象征性再现。

平凡人或许永远无法成佛,但我们和这四个可爱的小妖怪一般,即便无法登临神位,仍然可以选择做一个善良而勇敢的自己,轰轰烈烈,无怨无悔地活一回。

总体而言,《浪浪山小妖怪》是一部突破了动画边界的作品。它并非单纯的“西游衍生”,而是一则关于生命困境与存在价值的寓言。影片的思想内核明确,命运的等级壁垒固然存在,但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部的赐予,而在于自我成全。

它向观众传达了一种冷静却有力量的观念:平凡人的生命,即便渺小,也因勇敢与真实而具有不可泯灭的价值。

作者介绍

吴丽莎,女,湖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毛泽东文学院第二十三期学员。大学时代起在《萌芽》《百花园》《芒种》等刊物发表小说及散文,曾获全国第二届百花园校园文学大赛一等奖,编剧作品曾获湖南省首届红色微短剧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来源:红网

作者:吴丽莎

编辑:符环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