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山河交汇处,文明生生不息。读懂五溪大地,要从怀化市博物馆开始。9月,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即将焕新而来,以四大主题展览对话历史。即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湘见万年解密局”系列报道,带你走近文物背后的岁月与心跳。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雅如 怀化报道
什么是时间?在五溪匠人手中,时间是一把刻刀。它将呱呱坠地的啼哭、洞房花烛的誓言、儿孙绕膝的笑语,乃至对天地的敬畏,一一镌刻进木头的脉络里。
一架被岁月抚摸得温润的木雕婴儿床,静静停在博物馆的光晕中。四只小狮子憨态可掬,油亮的表层还依稀折射着母亲掌心的温度与摇篮旁的歌谣。
从这里开始,我们将走进一场用木头雕刻的漫长人生。
清髹漆浮雕花卉纹木婴儿床。
《诗经》里写:“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新生命的第一声啼哭,该如何被记住?五溪的先民选择用刻刀——他们将葫芦、葡萄、石榴等多籽的果实刻入木头,让这些象征“多子多福”的图案,成为最真挚的祝福。
“相比于浙江、福建、广东等通商口岸,怀化木雕更多用于民间用途。”木雕(傅氏木雕)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傅昭槐介绍。在他看来,怀化的木雕融合了中原文化的大气,湖湘文化的粗犷。而艺术,便来自于生活。
松鼠与葡萄的组合被赋予了“多子”“丰收”和“富贵”的寓意。
如果说出生是天道,婚姻便是人伦。
五溪地区是个多民族混居的地方,这里的婚嫁礼俗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木雕在当地婚俗里可是个大角色,从结婚用的各种物件到新房家具,都少不了精美的木雕。迎亲的花轿、下聘的箱笼、洞房的婚床,无一不雕、无木不刻。
你看那龙凤呈祥,眉眼传情;那对交颈鸳鸯,喁喁私语。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不把“爱”挂在嘴边,却把它刻进木头里,日日相见,百年不移。
《周易》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些木雕,就是“同心”的证物。
花轿上门,迎娶心爱的女孩回家。
成家之后,何以立身?
“渔樵耕读”的木雕给出了答案——撒网的渔夫、砍柴的樵夫,扶犁的农人、捧书的书生共处一图。
这或许是中国人最理想的人生范本:一手握住泥土的踏实,一手接住笔墨的风雅。背后藏着最朴素的信仰:劳动,才是通往尊严的路。
而算盘、钱凳等物件,刻刀下竟能听见洪江古商城舟船往来、市井喧嚣的吆喝声。原来五溪的生机,从未被群山阻挡。
渔樵耕读•拐子龙纹镂空雕花窗
最动人的,是“祝寿”的篇章。
没有对衰老的哀叹,反而是一场盛大的庆典:瑞猴献寿、仙鹤扶摇……工匠把能想到的所有吉祥符号,都献给了“老”这件事。
中国人不怕老吗?怕。但更信——活得久,是福气;活得透,是境界。所以清代《五老图》木雕里的老寿星,总是笑呵呵的。他不是不怕死,是看懂了:生命若够厚,晚年自有光。
《五老图》。
展览的终章,停在傩面具与神像前。
那些狰狞的、威严的、慈悲的面孔,不是迷信,是先民与天地对话的语言。他们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更相信慎终追远,才是归处。
屈原在《九歌》里写湘西的巫舞:“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这些木雕的神偶,仿佛刚从楚辞里走来,带着沅澧水汽,守护着一方水土的悲欢。
木雕不是手艺,是“心艺”。匠人刻下的何尝不是自己?一凿一念,一刻一生。那些看不见的掌纹与心跳,都藏在木纹里了。
这个9月,若你去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在《雕刻人生——五溪木雕文化》专题展览上遇见一扇花窗、一张老床,不妨多看两眼——那木上镂空的光阴里,藏着中国人如何活、如何爱、如何敬畏天地的一生。
目前,湖南正在推进全省博物馆“省市联动”体系建设暨“湘见万年”文博特展矩阵项目。在此背景下,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将于9月焕新而来,推出“山高水长出五溪——怀化历史文化陈列展”“雕刻人生——五溪木雕文化”专题展览、一片冰心——王昌龄“怀化”谪居心路嬗变的沉浸式空间及数字演绎、“轨通天下——铁路交通和怀化城市发展”主题展等展览,展出大量珍贵文物,集中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发生在五溪大地的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雅如
编辑:符环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