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岭真水
文/盘树高
说水岭真水,需先领悟孔子《论语·雍也》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文意。即“智慧的人以水为乐,仁德的人以山为乐;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德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湖南省东安县水岭乡的老百姓就一直过着“乐山乐水、智慧快乐、仁义长寿”的幸福生活。
水岭是乡镇名,又是一座山岭名,处于越秦岭山脉东缘,县城西10公里,北与邵阳市新宁县靖位乡交界,呈“一条脊鳍两道槽”地形,其山名以水,水傍以山,山高水长,孕育出崇文重教的耕读文化、尚武修身的武术文化、休闲养生的美食文化、产业增收的小康生活……
一
走进水岭观赏生态美景。从县城生智广场往西北方向爬坡至一凉亭遗址处,往东南方向远眺,晴天可看见日新月异的县城,阴天则见县城和田野村庄被云雾萦绕,仿佛身披白纱在翩翩起舞。转身往东北方向望去,是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村庄与连绵起伏的群山交相辉映,云蒸霞蔚,形成了一幅秀丽壮观、生机盎然的山水画卷,美不胜收。
山脚下是十余里长的“水岭河谷”,在不同季节、时间和天气观赏截然不同;常发生在昼夜温差大、雨后放晴、湿度较高、气温回升的天气,且多见于早晚。每当云雾升腾之际,亦真亦幻,美若仙境,被誉为十里云雾画廊,水岭便有了迷人的“天然画廊、拍客胜地、文创佳境”。
赏完旖旎的自然风光,转身往西北走几分钟,就是近20平方米的凉亭,现存八根3米高的石柱,展现出昔日的辉煌。石柱上刻有对联“扩大胸怀捷足快登绝顶上,放开眼界回头已见众山低”,展示着当地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从亭子进山的路铺有石板,路旁有一眼清泉供人解渴。前清县令写有《水岭石亭记》:“斯地也,山上有水,其象为往,蹇来连然,悬流飞瀑,声若洪钟,聆之而色喜。北望大岭出没云雾间,俄顷而开数面,九龙诸峰,如九老遥瞩斯亭。溪水婉然而来,灌万顷平畴,迤南汇逆流之涧曲折。而俯瞰群山环拱,屯落密布于山麓。炊烟起,缓风引为长雾,则群山上拥青螺,下披白练,争献美于斯亭。于兹骋怀游目,爽口即所以息心,其足以使劳者舒其筋力,而忧者一涤其胸襟。”
足见水岭的生态美激起文人雅士的创作激情和灵感。
二
走进水岭可观龙形山水。在水岭原名巨龙村的冷山村后有座高耸入云的红岭,像张口待珠的龙头,龙身是紫云山、靖位、三青、营房岭的山岭,远看颇像腾云驾雾、奔腾起伏的腾龙;右是紫江河谷,左为龙溪涓流,龙身处在旱地山岭上,人们靠打井吊水饮用灌溉,称为“旱龙”,其腹下阴河源于紫云山脚下,潜流至东安与新宁两县交界处的响水岩,从铁砂坳、胡家坳、布衫塘、半岭上喷出如银河泄漏的泉水,飞流直下,形成四大壮观的瀑布,倾喷在紫江河谷盆地的平原上,使这带成为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
水岭的下河水也有条龙,飞腾在长十五华里、宽约一公里、美丽的紫江河谷盆地上。头昂迎龙村,尾摆大胡村,中间的十几个山包像龙身上的鳞甲,呈“半边石山半边岭”地貌,是摄影爱好者的好去处。
在水岭河西岸的金龙村口河边,两岸曾分别长有一棵千年古樟,两树都有一粗壮的树根对接成桥,又似龙须。据说被当地居心叵测的蓝太爷差人砍断,血流七昼夜。后人在树的上游修建了风雨桥,名为登龙桥,因曾有人在深夜看见过鲤鱼跳龙门的奇观。金龙村的一座庙观内神龛下长有一奇石,形像毛竹笋,高约两尺,摇得动扳不出,人们说这是龙角所在。《湖南日报》原记者唐曾孝发表过《家乡那棵古樟树》散文,记录了这两棵古樟和神龙的美好传说。
三
走进水岭聆听民间故事。其中宋代陈知邺大夫的故事最神秘详细。据县志记载:“宋代建隆至乾德年间(960年-967年),县人陈知邺‘以武艺而崛起草野,建功于时’,官至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赢得水岭民众崇敬,而为其修建了三座大夫庙,庙内塑像人物端坐在庙堂神龛上,满面乌黑,双目圆睁,头戴金盔,身披铠甲,脚穿朝靴,手持钢鞭,被人供奉了1000多年。
相传,陈知邺大夫奉命清剿盘踞在邻县回龙寺和崀山一带的绿林头领鄂某,将其致伤,鄂某见打不过陈知邺大夫,就打听到其爱吃羊肉,在一次战后化装成放羊的百姓,躲在陈知邺路过的一块石缝后面学羊叫,引其将头伸进石缝寻羊时,趁其不备手起刀落,砍断其颈椎成筋皮连着头颅。陈大夫伤后策马往回跑,路过第一个村庄时颈项掉下一滴血,该村后取名一渡水;他继续往南行走数十里,经过第二个村子时颈项滴了两滴血,该村就改名二渡水,在经过第三个村子时颈项滴下第三滴血,该村也更名三渡水。当陈大夫进入东安地界时,颈脖上的血已凝固圆血了,此地就叫圆水。
陈大夫继续南行至现在的黑山村已是傍晚,他望见对面的山像一条昂首欲飞的巨龙,认定这是个好地方,决定在此落脚安身,这个村子因此得名为“巨龙村”。当走到一个三槽交汇的塬地,其身变凉而亡,巨龙村又叫“冷山”。
陈大夫的坐骑通人性,明白主人意思,将尸首驮至王家湾后山风水宝地处停下不走,待天亮后大声嘶叫,引来村民发现陈大夫怀揣御赐天命敕书,知道其是忠臣良将,便好生安葬。村民想将站在坟旁一直流泪的坐骑拉走,却怎么也拉不动,此马一直守在主人坟前不吃不喝至死,被村民埋在陈大夫坟旁伴主。当地群众在初一、十五庙会,每年的六月初六武术节时,都要为陈大夫上香烧纸,供奉三天。
四
走进水岭领略尚武精神。水岭武术始于雍正年间的文荣珅,易于文成仪。文荣珅出生在明清交替,国家内忧外患,战争频繁的多事之秋。他为防身固本、保家卫国而四处求师拜艺习武,苦练功夫多年,拳棍刀钯样样精通,成为水岭冷山武术鼻祖。其孙文成仪,从小练习武术,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达到“广、全、精”地步,成为东安武术界的精英。
文成仪为传授武术,将自家上下两座屋的大门拆除连成一片,作为全家60多人的练武场。每天晚上和农闲,厅堂上呈现出公教孙、父教子、兄教弟、姊教妹、婆教媳,妯娌之间互教互学,热闹而又和睦的练武场面,成为以武持家的典范。他还倡导族人捐款集资置田产,成立武助会,每年“六月六”检阅比武三日,胜者重奖。在村里设立武馆,免费为族人开馆授徒,使冷山武术广为传承,经久不衰,精英辈出。
20世纪70年代,省地县三级体委以冷山为基地,建立了群众练武试点,拍摄了《东安武术遍山乡》电影纪录片予以宣传推广,激励水岭武术队拼搏奋进,在各种武术表演和锦标赛上频频获奖,为东安县被授予全国第一批“武术之乡”作出积极贡献。现在,在水岭可以看到,学校成立了武术班,开设了武术课,从一年级的娃娃抓起,弘扬武术文化,传承武术精神。
水岭乡山峰不峭、山岗不高,草地宽广,灌木丛多,是养殖山羊的天然牧场。这里的羊肉质松脆,味道鲜美,成为了东安菜肴中的一绝。这里的百合种植也颇有历史,成了水岭乡的又一张名片。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水岭的山水滋养着这里勤劳质朴、热情好客的乡民。朋友,如果您也被水岭所吸引,欢迎来看看,这里定不会让您失望,因为水岭是真水……
盘树高,瑶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毛泽东文学院第17期中青年作家班学员、湖南省红色文化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已在各类报刊媒体发表600余万字,著有《法眼》《夜语》《探路》等书。
来源:红网
作者:盘树高
编辑:施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