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幕战现场。
乡村篮球的狂欢夜
文/周昕
夜色是从沅水的浪尖上漫过来的,水汽里裹着河风特有的清润,刚触到孝坪镇的青瓦檐角,就被檐下骤起的璀璨灯火撞散了凉意——2025年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南部赛区的哨声,像一粒火星掉进晒透的稻垛,在乡亲们翘首的目光里“轰”地炸响。这不是城市体育馆里镀着冷光的精英对决,是从泥土里拔节生长的篮球盛宴:风里飘着晚稻的清甜、球员汗水的咸涩,还有乡亲们眼底晃荡的热望,稠得像刚熬好的糯米粥,化也化不开。
为了赶这场热闹,我与几位文友下午六点一刻就从辰溪县城出发了。沿途的县道上,私家车排着长队,车窗里飘出乡音的笑谈,有的车后窗还贴着“为辰溪加油”的红纸。七点过五分赶到大洞前,把车停在路边的空地上,我们跟着人流穿洞往爱国村走,可还没到主会场入口,就被黑压压的人潮堵了个严实——上万张攒动的脸、此起彼伏的欢呼,连风都挤不进去。没法子,只好转去旁边的足球场,盯着大屏幕看直播。屏幕里的灯光、喝彩顺着风飘过来,倒比现场少了几分拥挤,多了些隔空凑热闹的轻巧。
直到夜里十点,揭幕战的第一节已哨响过四分钟,我才跟着一波人流挤进主赛场。刚跨进大门,满场的热浪就裹了过来:开幕式过后的潮声里,欢呼声正叠着浪往上涨。
最让孝坪镇热络的,还是辰溪籍的成毅。他站在看台边挥手,袖口似还沾着辰溪山间竹篾的清浅气息,乡音裹着糯米般的软:“俺们辰溪的球,就得打得热热闹闹!”看台上的阿婆当即笑出满脸褶子,拍着身边扎羊角辫的娃念叨:“这娃没忘本呐,还是咱辰溪土生土长的崽!”他们和满场穿着胶鞋、裤脚还沾着泥星子的乡亲们一起,望着球场中央升起的旗帜——那红绸在风里飘着,像极了和美乡村最鲜活的模样:既有闹哄哄的烟火气,又有踏踏实实的安稳劲。
这场盛宴的背后,是无数双手在悄悄托举。接下来几天,10个省市区的18支代表队200余名农民球员参赛要在这里扎营——他们或许清晨还在稻田里弯腰割稻,裤脚沾着露水;正午还在集市上吆喝着卖刚摘的辣椒,嗓门带着烟火气;此刻却换上印着家乡地名的球衣,把满肚子的热爱攥在掌心,狠狠往篮筐里砸。
赛场里的热烈早盖过了夜色。湖南辰溪队对上海崇明队,没有职业赛场的紧绷,却有最野的鲜活。辰溪队的后生们跑起来像追着阳光的稻穗,球鞋蹭过地板的“吱呀”声,混着看台上此起彼伏的“辰溪加油”,把空气撞得嗡嗡发颤;传球时带着一股子韧劲,像是把田里插秧的力气都使了出来,每一次球空心入网,看台上的草帽、手帕就举得老高,阿公阿婆的喝彩声能盖过裁判的哨音。崇明队也不含糊,防守时眼都不眨,那股专注劲儿,让赛场的风都似停了半分。终场哨落,113∶56的比分在电子屏上亮得晃眼,辰溪队的球员们抱在一块儿跳,汗水顺着下巴尖往下滴,砸在地板上洇出小小的湿痕——那哪是汗水,是给这片土地浇下的滚烫活力,顺着砖缝,往稻根里渗。
可这狂欢,从来不止于球场。作为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预热,揭幕战的哨声刚歇,“村晚”的锣鼓就从老樟树下炸了响。戏台搭在树荫里,树干上挂着红灯笼,穿蓝布花衣的阿妹一开口,辰河高腔就裹着晚风飘到看台上,刚喊完“加油”的汉子们,拍着大腿就跟着和,跑调了也不在意;和美乡村建设成果展的展板前,辰溪的山水在纸上淌——青的山、绿的沅水、粉墙黛瓦的新房,老人们凑过去,手指点着照片里的旧木桥,声音里带着忆旧的软:“以前走这桥得攥紧扶手,怕摔进河里,现在换成水泥桥,挑着百斤的担子走都稳当!”
农特产品展销大集更热闹。腊肉的香从竹篮里钻出来,混着新炒茶叶的清苦,刚摘的黄桃咬开时,甜汁顺着指缝往下滴,勾得娃娃们围着摊子转,扯着阿妈的衣角软声要“再买一个”;非遗技艺展前,老匠人握着竹篾编篮子,指尖翻飞间,竹丝就成了圆溜溜的筐,旁边穿校服的少年凑过去,眼睛亮晶晶的:“爷爷,这能教我不?我也想编个给奶奶装鸡蛋。”还有消夏文化节的晚风,吹得灯笼晃悠悠,送体育下乡的志愿者们蹲在地上,正给孩子们递小篮球,手把手教他们拍球的姿势——整个孝坪镇,都浸在这热闹里,像一锅刚煮开的甜酒,冒着暖腾腾的气,连空气都是甜的。
夜色渐深,沅水的浪声远了些,可球场的灯光还把夜色戳出一片暖亮。篮球在球员手里传着,像团跳动的星火,从这个指尖,到那个掌心;乡亲们的笑声裹着腊肉香、黄桃甜,顺着街巷飘,飘到卖茶叶的摊子前,飘到唱高腔的戏台边。这哪里是“村BA”,是乡村把寻常日子过成了最热闹的歌,是泥土里长出来的欢喜,是邻里间凑在一块儿的热络——它让活力在球场上绽放,让情谊在笑声里交融,把和美乡村的模样,清清楚楚映在每个人眼里。
辰溪的这个夜,风是暖的,灯是亮的,人心是热的。篮球还在传,歌声还在飘,娃娃们的笑声还在巷子里绕——这普通又热烈的夜晚,因乡土而踏实,因热爱而动人,像一颗落进田埂里的种子,带着今夜的热望,来日定能在更多乡村的屋檐下、晒谷场上,长出满树热闹的春。
周 昕,男,1963年12月生,现为辰溪县作协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十七期毛泽东文学院高研班学员。在《湖南日报》《中国财经报》《年轻人》《参花》《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海外文摘》《湖南文学》和《当代》等公开刊物发表过小说、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散文《母亲》获全国大学生征文一等奖。小说《短命碑》获《年轻人》杂志社举办的全国文学社团征文大赛二等奖,《远行》获湖南省红网“小康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
来源:红网
作者:周昕
编辑:施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