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醴陵
文/蒋集政
一直期盼再次光顾瓷都醴陵。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省直部门工作时,曾有幸陪同领导到醴陵视察调研,30多年过去,长沙与醴陵虽然咫尺之隔,却再未曾到访,不胜遗憾。2025年9月的一个周末,与爱人醴陵行。
千年瓷都
醴陵瓷谷是到访醴陵的第一站。醴陵瓷谷全称“中国陶瓷谷”,建筑造型独特,是国内最大的陶瓷异形建筑群,那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陶瓷形状建筑,有的似古朴的陶罐,有的如典雅的花瓶,独特的线条与色彩搭配,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宛如一件件巨型的陶瓷艺术品散落人间,步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由瓷器构建的童话世界。
中国陶瓷谷由国际陶瓷展览中心、醴陵陶瓷博物馆、醴陵瓷谷美术馆、图兰朵酒店等建筑组成,这些建筑外表看起来各自独立,却又有机地连在一起,瓷谷内“千年瓷都,天下醴陵”几个大字赫然在目。据介绍,瓷谷建筑出自于意大利Archea建筑事务所首席设计师之手。透过蜿蜒的空中走廊玻璃幕墙,瓷谷美景尽收眼底。
醴陵陶瓷博物馆陈列有醴陵陶瓷发展史,醴陵自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汉代时期已成为规模产业,五代时期开始烧制青瓷器,宋元时期初步形成以烧制青白瓷为主的瓷器产业中心,明清时期日用青花瓷器畅销全国。
醴陵瓷业的兴起与明清时期广东客家人迁居湘东地区密不可分。民国版《醴陵县志》载:“雍正七年(1729年),兴宁移民廖仲威在沩山发现瓷泥,租山开矿,招工传艺,创设瓷厂。”清末民国时期的醴陵釉下五彩瓷是世界陶瓷彩绘装饰艺术的新高峰,奠定醴陵近现代陶瓷支柱产业的基石,是中国“国瓷”“红官窑”所在地,全国三大“瓷都”之一。
醴陵窑遗址核心区位于沩山镇沩山村,现存各类窑址84座、与窑址相关的瓷泥矿井、瓷器运输古道、生活设施、古塔、庙宇等文物遗存110处。沩山村因此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醴陵市政府以沩山村文物遗存为主体创建醴陵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近代醴陵瓷业的发展,得益于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和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湖南人熊希龄。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熊希龄、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赴日本考察瓷业发展情况,回国后提出“立学堂、设公司”等主张,先后开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成立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熊希龄任公司总经理,文俊铎任学堂监督,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湖南瓷业制造公司采用这些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独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随后,醴陵釉下五彩瓷先后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因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连续获得金牌奖,醴陵瓷器开始名扬华夏,走向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醴陵瓷业取得长足发展,湖南陶瓷研究所、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群力瓷厂)先后成立,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釉下五彩瓷重放异彩,获得“国瓷”美誉。如今,醴陵陶瓷产品涵盖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建筑瓷、新型陶瓷五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形成以日用陶瓷、电瓷、釉下五彩艺术瓷生产为核心,集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陶瓷物流等配套产业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条,产品畅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文化胜地
《史记》载:“汉高后四年,封越以醴陵国为食邑。”即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王相刘越为醴陵侯,后以故国名县。汉高祖时,属长沙国临湘县。至东汉,从临湘县划出一部分与湘南县划入部分地区而置醴陵县,为醴陵建置伊始。而据《湖南地理志》:“醴陵,以县北醴泉得名。”“醴泉浸月”为醴陵“古八景”之一。
同为醴陵“古八景”之一的“状元芳洲”则是古代醴陵的文化标签。相传,醴陵曾有古谶语预言:“洲过县门前,醴陵出状元”。位于渌水中心形似巨舫又状如纺锤的芳洲,长约为500米,宽约为100米,因唐代文人卢肇曾在此苦读诗书,后高中状元而得名“状元洲”。
渌水之上有一座麻石古桥与状元洲相连,名渌江桥,“渌江桥”三字出自康有为之手,建于1925年,是湖南省内目前保存最好、跨度最大的石拱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少数几座县级民修公助大型石拱桥之一。“古桥芳洲”为现今的状元洲文化公园平添一道特色景观,与公园内的状元亭、状元桥、状元碑林等景点,共同展示醴陵的状元风采和文化传承。
醴陵被誉为文化胜地,与位于醴陵西山的渌江书院有莫大关系。渌江书院始建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宋明时期皆为学宫,清乾隆十八年(1753 年)被正式命名为渌江书院,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于“山环水绕,文星朗耀”的西山,是醴陵历史上办学规模最大、办学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并唯一保存至今的书院,承载着醴陵的文化脉络。朱熹、张栻、王阳明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清末名臣左宗棠在此任山长三年。
渌江书院三面环山,面向渌水,建筑庄严,气势恢宏,门楼正中高悬“渌江书院”匾额,为醴陵籍书法大家李铎所题,两侧对联“道崇东鲁,秀毓西山”,是道光末年书院山长易卓所题。院内有棵“阳明樟”,树龄达1500年,据传,明正德元年(1506年),心学大师王阳明谪贬贵州,路过湖南,慕名来到渌江书院,应醴陵学子请求在此树下讲学多日。有诗曰“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
渌江书院主体建筑由头门、讲堂、内厅、斋舍、靖兴寺和宋名臣祠等组成,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书院内有文昌阁、明伦堂、诗经亭、八卦亭等建筑,还有宋代名臣范仲淹、韩维、韩琦等人的祠堂和碑刻。“揆文教,振文风,山长勤能,还凭邑宰;端士习,伸士气,地方责任,半属师儒”,书院山长黄旭撰写的这副对联,是渌江书院办学思想与学风的写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李立三、左权、蔡升熙、宋时轮、陈明仁等著名人物由此走出。
位于渌江古桥南侧桥头的“醴陵门”,虽然于2019年12月建成,却诉说着醴陵悠久的历史。醴陵门是古长沙“老九门”之一,宋朝诗人赵蕃诗作《寄雷丈朝宗》中有“凄凉醴陵门,公独枉轩盖”之句。据清代学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载,清代以前长沙城门有浏阳门、醴陵门、碧湘门、清泰门、长乐门、端阳门、南楚门、湘东门、端礼门等“九门”。浏阳门、醴陵门均位于长沙城东部,是通往湘东重镇浏阳、醴陵的交通要冲,由长沙至浏阳为“浏阳门”,由长沙去醴陵为“醴陵门”。
醴陵美食
醴陵美食,首推醴陵小炒肉,是醴陵招牌菜。这道菜选用新鲜猪肉切片,热锅冷油,把肥肉煸炒至金黄微卷,再加入腌制好的瘦肉爆炒,待肉片变色后,放入切好的醴陵当地玻璃椒和香蒜,加入适量开水煮沸片刻,让汤汁充分吸收肉香和辣椒的鲜辣。出锅时,再撒上少许翠绿的芹菜段点缀,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醴陵小炒肉就端上了餐桌。
醴陵玻璃椒皮薄肉厚富硒,微辣带甜,鲜嫩多汁,经爆炒煮沸出汤,辣椒的微甜与辣味完美融合,刺激味蕾,让人食欲大增,夹起一片裹满汤汁的肉片放入口中,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碗底醇厚鲜香的肉汤汁,连汤拌饭最是滋润,禁不住想将汤汁吃光光。
醴陵炒粉也是不容错过的美食,是醴陵人最爱的早餐和夜宵之一。醴陵炒粉一次只能炒一盘,几个顾客同来,每份得单独分开来炒。传统做法是将锅中油烧热,先将一个鸡蛋煎到两面凝固,再弄到锅底一侧,接着放入豆芽菜,在热油中爆炒至五成熟,再放入泡好的米粉,依次撒上干辣椒粉、豆油、盐和味精、葱花,快速翻炒,让粉与豆芽、鸡蛋充分混合。
炒好的醴陵炒粉,米粉色泽金黄,柔韧可口,鸡蛋焦黄醇香,满嘴留香,豆芽晶莹剔透,清爽甘甜。醴陵炒粉是醴陵厨艺人高超烹饪技术的典型体现,更是醴陵游子魂牵梦绕的家乡味道。一次在长沙与在醴陵市委工作的朋友阳建闲聊,说起醴陵炒粉,赞不绝口。
青椒搓菜也是醴陵一道价廉物美的美食。搓菜是用荠菜做成的,先将荠菜入坛腌制3个月,经过多重工序后,14斤的荠菜才能腌制成1斤搓菜,可见来之不易。腌制晒干的搓菜看上去黑乎乎的,或许添加了时光的风味,味道格外独特。青椒、搓菜用猪油爆炒,里面加上猪油渣、香蒜,渗进搓菜的每一寸肌理,入口之后搓菜清脆,特别下饭!还有将搓菜与红薯粉皮爆炒,伴猪油渣、香蒜、辣椒,做成搓菜粉皮,搓菜清脆,粉皮滑溜,也是醴陵一道特色美食。
仙都酱板鸭是醴陵极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已有130多年历史。酱板鸭选用生长期两年半以上的洞庭湖谷鸭为原料,用野山椒和18味名贵中药浸泡,经过风干、烤制而成。刚出炉的酱板鸭肉质鲜嫩,香气扑鼻,以香辣为主,辣中带甜,甜中带麻,麻中带香,深入骨髓,撕一块鸭肉吃进嘴里,香有嚼劲,越嚼越香,无论作为正餐的一道菜,还是当作休闲零食,都回味无穷。
醴陵被评为湖南十大湘菜名县,特色美食繁多。如醴陵辣子鸡,拌以当地玻璃椒爆炒,吃起来虽偏咸辣口,但毫无腥味,不显油腻,满口香酥脆爽。再如醴陵蒸草鱼,选用新鲜的鱼块打上花刀微盐腌制,添上干辣椒粉、豆豉和醴陵山茶油,放于锅中蒸煮一刻钟,便鱼香满屋。还有伪山豆干,一块块豆干吸满汤汁,辣甜交加,又辣又上头,辣到灵魂深处。
湘菜的最大特色是“辣”,感觉醴陵菜的特色是“更辣”,点菜时要求“微辣”,炒出来却“辣得不行”。当然,醴陵美食也有不辣的,比如逢年过节醴陵家家户户餐桌上必备的雪花丸子,晶莹剔透的糯米裹着肥瘦相宜的猪肉泥拌胡椒粉调味,米香与肉香相互交融,软糯可口。还有油火糖炒粑粑,主要原料是糯米粉和糖,吃起来软软甜甜糯糯,甜而不腻……
此次醴陵行不到一天时间,只在醴陵老街餐厅、聂姐酒家分别中、晚餐,自然不可能遍尝醴陵美食,期待再次醴陵行。
(文中图片皆为作者提供)
蒋集政,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红网
作者:蒋集政
编辑:施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