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墨海腾龙 笔底流韵——论马君声书法艺术的精神气象与时代品格
2025-05-26 17:04:35 字号:

墨海腾龙 笔底流韵——论马君声书法艺术的精神气象与时代品格

微信图片_20250526152820.jpg

文/于建初

在众星云集的中国当代书坛中,国礼艺术大师马君声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炽热的家国情怀,构筑起一座贯通传统与创新的精神桥梁。作为一位从湖湘文化沃土中成长起来的书法家,他不仅承袭了颜真卿、怀素等先贤的笔墨精髓,更以记者特有的社会洞察力与艺术家的敏锐感知,将时代脉搏注入翰墨丹青。其《龙行天下》《望远》两幅独具匠心的精品佳作,恰是这种“守正创新”艺术理念的完美诠释,亦是中国书法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一、 筋骨立形:马君声书法的传统根基与个性表达

马君声的书法之路始于对传统的虔诚叩问。早年系统研习绘画、设计的经历,赋予其作品独特的空间构成意识;而清华大学书法研究生的求学经历,更使其深谙“笔法千古不易”之传世玄奥。观其用笔,侧锋取妍似凤翔天,中锋取势如锥画沙。尤其是马君声书法把颜真卿“雄浑宽博”与欧阳询“险劲峭拔”高度融合,形成“外拓内擫”的笔法特征。这种技法积淀在《龙行天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龙”字起笔如巨龙昂首,竖画似苍松挺立,转折处顿挫分明,飞白处若游龙吐雾;而“天下”二字则化繁为简,以疏朗的结体与前者虚实交融。全篇以行草结字,兼融羲献笔意,颇具颜欧风范,线条如钢筋铁骨,墨色浓淡兼施、燥润相济,将“龙”这一中华民族图腾的威仪与灵动,转化为视觉化的精神图腾,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龙行天下”的浩荡之气跃然纸上。

二、 气象开新:《龙行天下》的现代性突围

若言传统功力是马君声书法的根基,那么《龙行天下》则集中展现了其突破窠臼的创造力。此作打破书法“二维平面”的常规认知,通过三个维度的创新重构书法现代性:

空间重构:借鉴西方构成主义理念,将“行”字最后一笔斜向延伸,与“天”字形成对角线张力,营造出巨龙穿云破雾的动势;“龙行天下”每个字的取势,都是往右上倾斜,大大加强了整幅字的动感,把“龙行天下”的盛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材料实验:金黄色绫布与矿物质红色颜料的有机结合,整体营造出“龙行天下”、皇恩泽天的磅礴之气,也暗含了“中华兴盛”的美好祝愿;

观念表达:该作对“龙行天下”意境的充分体现,喻示着中国的崛起,象征着中国的“唐风”“汉韵”盛行天下。这种“以书载道”的创作观,与其获得“莫奈国际艺术奖”金奖的作品——《惊涛》的创作理念一脉相承。

微信图片_20250526152811.jpg

三、 境生象外:《望远》的哲学意境与人文关怀

相较《龙行天下》的气势如虹,《望远》则展现出马君声艺术语言的另一极——宁静致远的哲人境界。此作,虚实相生,以小衬大,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望”字,上虚下实,犹如一人稳坐厚重的巨石,仰望无垠的星空,畅想美好的未来;“远”字,左松右紧,疏密有致,其“走之旁”左边犹如“船只的风帆,提供动力,平衡重心,促达彼岸”,下部酷似“疾驰的舰船,乘风破浪,势不可挡,驶向远方”。在“望”与“远”的搭配上,以“望”的“小”衬托“远”的“大”,以“望”的“纵向取势”与“远”的“横向取势”形成对比;落款,巧妙地放在“望”的左侧,使整幅字浑然一体。通观此作,让人深深地领悟到“宁静致远”“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的深刻哲理。

四、 知行合一:艺术实践与社会担当的双重奏

马君声的艺术高度,根本在于其“艺文互济”的人生格局。作为曾经的媒体达人,他将社会责任感转化为书法创作的底层逻辑:从浯溪碑林立“新三绝”碑的文化传承,到长征胜利纪念展中的红色题材创作,始终践行“艺术为人民”的信念。这种特质使其作品超越单纯的技艺展示,成为时代精神的视觉载体。2013年文化部将其与沈鹏、欧阳中石等大家同列《一代翘楚》,正是对其“德艺双修”路径的权威认定。

结语:在裂变与守恒之间

马君声的书法艺术,恰似其书法《龙行天下》,正风靡大江南北,盛行环球东西。他的书法,既滋养于中国五千年文明乳汁,又折射出百艺融合、表情达意的创新理念。在传统与现代的裂变中,他具有强大的“笔墨当随时代”的革新勇气;在个体表达与集体记忆的碰撞里,他保持“为天地立心”的文人风骨。《龙行天下》《望远》这两幅作品所呈现的,不仅是书法家马君声的美学追求,更是艺术创造者马君声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开拓精神。

来源:红网

作者:于建初

编辑:史凌松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