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散文丨张璞:巧手精工艺无涯
2025-10-16 21:01:23 字号:

散文丨张璞:巧手精工艺无涯

e2515fd1-cce8-4b2c-a1d8-6397b135811a.jpg

5d14d2da4f83f_副本.jpg

巧手精工艺无涯

文/张璞

浏阳北乡,位于连云山脉西北侧,与平江、长沙县接壤,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捞刀河自东北往西南流动串起几个乡镇,高山阻隔,改革开放前交通一直很不便利,相对偏僻封闭。捞刀河流域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很少。除了竹木和黄土,没啥矿产资源,远离鞭炮烟花产区(南乡)。诸多因素叠加,北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整个浏阳四乡中一直处于劣势,反过来让北乡形成并保持着“耕读继世”的传统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农耕需要的手工业门类俱全,不能通过苦读考学成功跳龙门的年轻人,大多选择拜师傅学手艺,走村入户做工或者外出找副业,赚辛苦钱养家糊口。家族里长辈兄弟辈大都有一艺养身,经常听他们聊起各行各业的讲究和故事,很想让手机网络陪伴的年轻一辈了解这些,我便做个记录者。

传统农耕社会的衣食住行,离不开木、石、瓦、铁等行业,都尊奉鲁班为共同祖师。鲁班是木匠,对北乡匠师的介绍,就从木匠说起。民安首先得安居,得建房;农村人一辈子三桩事:盖房子、讨媳妇、生孩子。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盖栋房就有了安乐窝。过去北乡的老房子以木质结构为主,柱梁门窗隔墙全是木头木板,和今天湘西、贵州仍保留的苗族木楼一样。宅基平整打好基础后,第一项标志性工程择日竖大门和高潮工程上梁封栋,都离不开木匠,大门框和栋梁上的红绸子都由木匠班头来系,喊彩祝辞的高光时刻,木匠(泥水匠)班头得站一排扇(房屋纵向墙),这可是重任殊誉。

鞭炮声雾里,老匠师手提大红冠子叫鸡站在屋顶,兴高采烈地赞唱:伏以,贺喜东君呀,今日上梁哦。张良斫树呀,鲁班尺量哦;紫微高照呀,大吉大昌哦……手拿发锤四角方呀,鲁班许我上正梁哦……手提金鸡凤凰叫呀,祭梁金鸡吉星到哦……贺惟东君起华堂呀,永固千秋万年长哦。新建华堂四四方呀,祖孙世代永安康哦……东边一棵摇钱树呀,西边一只聚宝盆哦,朝落金子呀,晚落银哦……天官赐福呀,荣华富贵哦……

匠师一边喊彩,一边往下面抛撒东家准备的喜糖,乡邻男女老少轰然而抢,鞭炮声、喊彩声与抢糖的笑声一浪高过一浪,围裹着整个新房。一呼一答、独具风味的喊彩寄托着祈求家兴业旺、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一般为师傅口传心授,也有临场发挥。好嗓门好记性好口才,换来的当然是大喜东家的红纸包封。上梁时东家给的包封,匠师不能推辞,一定要接受,否则容易伤身,这也是祖师爷留下的训诫。竖大门、上梁封栋和竣工,东家都会准备酒席招待工匠师傅和前来贺喜、帮忙的亲友相邻。

木匠除了建房,卯榫结构独具匠心外(农家建筑不复杂),打得一套好家具更显手艺水平。农家的床柜桌箱笼全木质,建新房、置嫁妆都得添几件新家具。木工的斧锯刨凿钻锤,大小行头一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木匠师傅进场,先就是磨斧头、刨刀,有时还要锉刀治锯。下料离不开尺(米尺、角尺,还有一种可以折叠的尺),各类家具各类部件尺寸都有规制,尺寸尾数多吉数5,从学徒开始就得观察询问、熟记于心,尺寸、数量下错造成材料浪费,师傅和东家是不高兴的。木直中绳,木工都有一墨斗,一只漂亮的羊角牵线,一个小纺轮收线,靠它在木料上弹线画墨。墨斗上还插有一只竹制记号笔,乃一竹片削成,一头圆尖,一头扁平斜口,顺着竹片纹理切开若干刀使其更有弹性可含墨,蘸墨可划线做记号。记忆中还有一样有意思的工具就是用皮绳牵引的扯钻,师傅钻孔用的,总让人想起原始人钻木取火的情形。

木方板材的准备,取直刨平比较耗时。一直佩服木匠师傅的是,手托木方木板,眯上一只眼瞄一瞄就知道哪个位置不平整。一手倒持刨子瞄一瞄,一手持锤子前后敲一敲,就能将刨刀口深浅调整至恰到好处,真应一句工多艺熟。老师傅说,尺寸卯榫准,才得架子稳;角正面子平,过手得好名,否则就成了摇窝架子粗糙功夫。当然这些凭经验手感的技艺,在现代化木工平台面前,都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家里请木匠,奶奶高兴,她说边角料和刨花最好烧。孩子们开心,捡着长长的刨花遮眼抓逃兵,还可以吵着师傅做把小手枪或一套七巧板之类的。

木匠也有细分,如锯匠,专门处理大木料,用一种需要两个人抬着拉扯的大锯,将大木料分割成大板或木方。童谣“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里唱大戏”,唱的就是这个。大木料需上架凳,用大码钉固定,然后一层层分解,所以这项工作考验体力和耐力,一般都是身材魁梧的青壮师傅。师傅们一拉一送间讲究的是配合协调,拉松的吭气声与大锯条摩擦木头的沙沙声,节奏有力略显单调。拉锯每一个来回,吃木深浅也有讲究,吃深了费力,吃浅了废力。一把把锯屑伴着汗水飞洒,一块块大板分割出来,锋利的锯齿,还会在师傅们手臂留下斑斑血迹。大板常用来做大门板、楼板和大桌面板。

还有圆木匠,就是专门制作盆子(脸盆、菜盆、澡盆)、桶子(水桶、粮斛、粪桶)、木甑(饭甑、酿酒甑)一类木器的师傅,因木器成品有圆的部件,故称圆木匠。圆木手艺需要学习圆的知识,要懂得计算不同口径器具的周长和分割尺寸(尤其是上口下底口径不一致的),然后将木板锯刨至合适尺寸,使用圆刨等工具,将木板边缘刨削成圆弧形,控制倾斜角度,确保拼接严丝合缝。‌圆桶形木器使用竹篾或金属箍固定桶身和桶底,竹篾箍常用于小型容器,而铁箍多用于大型容器。后来,随着金属、塑料材质的盆桶普及,笨重木质的也就被淘汰而消亡。至今,北乡办酒席依旧用木甑蒸饭,米饭颗粒爽朗分外香。

还有几类木匠,如车匠,就是将木料通过木车床车成葫芦、球形等造型的师傅,成品用于桌椅腿、栏杆等。雕花匠,就是会用木头木板雕刻各种造型、花板的师傅,雕花需要美术基础,属木工细活。成品用于装饰房屋廊柱、梁、窗、床(雕花床)和神龛,雕花木匠还常替寺庙雕刻木菩萨。随着老一辈木匠归山,雕花手艺基本就失传了。只能从闽粤一带生产的红木家具上还能欣赏到精致的雕花工艺,据说大部分也是电脑雕刻了。还有一类比较高级的木匠就是打造风车(手摇扇风去除稻谷中秕谷禾毛、分离米糠的工具)、水车、独轮车、织布机、装犁耙轮子(给田间插秧打格子用的多轮农具)等的师傅,这个行当很专业,不是一般的木工做得了的,进入工业时代,这些生产用具都被机器机械取代,这个行当也就消亡了。棺材匠,专门给老人们制作棺材(寿材、老屋)的师傅,过去的棺材由三长两短的大圆木料拼合而成,北乡叫合大木,首选柏木、楠木‌。合大木需要挑黄道吉日,多用卯榫结构,忌讳使用铁钉。因为只有老人去世入殓后,才能使用铁钉封棺,盖棺定论。合大木的木头要双合,制作完成需系上红绸子,待阴干后上大漆。完工之日,东家也需给师傅打红纸包封。随着陶棺的出现,现在殡葬改革推行火化,这门手艺在北乡很少见。

高椅匠,是专门制作木椅子的师傅。北乡农家用不起高档木料做的太师椅,常见的是松木高椅。一般木工都需干料,否则容易开裂翘曲变形。而高椅用料比较特殊,必须是生料。师傅自己进山,选择口径合适,韧性较好的小松树。去皮后锯裁成规定尺寸,通过火烧或蒸煮充分软化,然后将笔直的椅子脚弯成两个九十度,与制作好的坐板紧密契合,再配上靠背,所有交叉部位钉上竹销(不用一根钉子),一把椅子就诞生了。当椅子冷却干燥后,折弯部分会自然收缩,进一步增强咬合力,椅腿开口弯曲程度与咬合力度决定结实与否,所以北乡不叫做椅子,叫折椅子,折这个工序是关键。只是由于折高椅,似乎是个粗糙活,在木匠师傅里头排末流。

泥木并称,说完木工,接着聊聊泥工,北乡人俗称砖匠、泥水匠、泥瓦匠,顾名思义,砌墙盖瓦的工匠。泥水匠和泥砌砖、粉刷墙面,属于脏活,需要高墙行走、踏顶盖瓦(翻捡屋漏)、高空作业,又是比较危险的活。

泥水匠工具相对简单,一般就是砖刀、挂尺、线吊铅坠、平水尺、木抹(趟)子、铁抹(趟)子和一卷粗棉线等。至于电子平水仪、瓷砖切割设备、角磨机等那都是钢筋水泥建筑(瓷砖装饰)时代的工具。

北乡以明清移民为主,一直是依山傍水家族聚居,民居基本都是大屋场,建筑传承着浓厚的江西、客家明清建筑风格。可惜由于人口增长、水火灾害损毁,北乡的大屋场所剩无几,今天仍可从沈家大屋(岳阳张谷英村)了解大致的建制。大屋场设计有大宅(巢)门、主厅(公厅、公屋)、横厅、大小天心,往往由几十栋房屋、一两百间房间和饲养家畜的杂屋、碾(舂)米房、多条巷道等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体。

大屋场以外也有单体土砖屋,基本是中间厅屋为轴心对称结构,按照从正面视角看几间房子称几大间(三、五、七),过去相亲看房子就得先看是几大间瓦屋。厅屋左右的房间前后一隔为二,分上下(也有不隔断的大通间),都对厅屋开门,厅屋前门为大门,左后开小后门。泥水匠熟悉各种格局房屋的平面、立面尺寸,所以建房子定向定位放线都由泥水匠完成。打好基础,开始行墙。过去就砌青砖(柴烧烟砖)、砖土坯砖,后来才有了红砖。烧制砖更结实防水性好,但成本较高,家境殷实的人家才会用青砖建房子,一般也就是地主富农家才有,庙宇宝塔坟墓也会用到青砖修砌。如北乡的培文塔,就用青条石和青砖建成,据说当年在石灰砂浆里还掺入了煮熟的糯米,砖也是水磨过的,缝隙密实,插不进刀子。这种建筑施工工艺,古代修筑宫殿、城墙才会用到。砌青砖挂灰用的白石灰砂浆(勾缝或做缝),砖与缝黑白分明,一目了然,外墙不需再做粉刷,与烟瓦的黛色搭配非常和谐,北乡叫清水墙,很考验砌墙手艺水品。后来有了煤烧红砖,如果不做粉刷,还是少了江南建筑的味。

土坯砖(属土)是老祖宗的首选,土生金,旺财最稳当。稍讲究的人家用田泥和塘泥制坯,泥里不掺稻草杆,而是掺麻。由于土坯厚重达二三十斤一块,所以砌土砖是个力气活。随着各面墙体升高,往上运送传递砖坯也是个繁重的工作,除了绳吊,乡下还有很多大力士,可以直接向上抛接数米。

泥水匠同样也有很多行业讲究,比如砖坯不能面子朝上仰着,本地有句俗话叫“仰摊尸”,可能就是忌讳这个。从结构上来讲,土坯四边挂上泥浆,面子微翘的四角与下一轮砖墙贴合更紧实。每一层砖坯纵向要正,铅坠垂直线是标准;平面要平整,两端牵的水平横线是标准,不能起起伏伏。每一层的‌灰缝厚度控制适当,过厚易导致结构下沉,过薄影响粘结强度。横平竖直,才能确保房屋的坚固不倒。每一轮砖要交错砌筑,不能同缝,一是为了美观,二是交错摆放,可增强墙体的承受力。砌墙时尽量用整砖,讲究“砖缝不漏财”,尤其是承重的楼树、梁木下必须用整砖。对整座房屋,泥水匠也有讲究,比如前襟墙(正面)必须高于后襟墙,这样房屋就像站立的人,有精气神。南方雨水多,所以人字形屋瓦面的倾斜度设计必须科学,坡度太小,雨水流速会慢,暴雨天容易瓦缝倒漏;坡度太大过陡,瓦片容易下滑。屋面盖瓦还有讲究,支撑瓦片的椽条和瓦片,必须直溜,有利于快速排水。

北乡山里民居还有一种土墙,就是不需要预制砖坯砌墙的夯土墙。夯土墙的基本材料为粘土与稻草或稻草、石灰和泥土的混合料,具有就地取材、造价低廉的特点。一层一层夹板夯筑的墙体,也非常结实坚固,现在北乡大山里,依然能见到几十年上百年的夯土墙老屋。

土墙屋,墙体厚重隔热,冬暖夏凉还防火,所以优于全木质结构的房屋。但是土墙也有弱点,就是怕水,如果屋面没有维护检修,长期漏雨洗刷可能造成坍塌。北乡大屋场很多傍水修建,遇上山洪暴发,久雨浸泡,常有倒塌的风险。老家夏家园的大屋场,就是在壬午年(1942年)的大洪水中垮塌一大半,族人只能在周边地势高的地方择址新建住宅。近些年随着红砖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普及,土坯房逐渐倒下消亡,剩下的也都可以作文物观瞻了。

北乡还有关于泥水匠翻鲁班书的传说,讲有些师傅会根据与东家的关系或招待态度,在做工过程中玩一些手脚。比如砌仰面砖、掏空砖坯放小人、棺材之类的。类似《红楼梦》中赵姨娘对宝玉和凤姐行“扎小人”的厌胜之术。

“昔人无处问谁氏,遗础有情犹旧基”(黄庭坚),说明无论是木质结构还是土墙,能经历水火留下的,往往是基础石头。广厦千万间,都靠坚固的基石支撑。北乡建房子的地下基础和地面上几十公分都用条石垒起,木质结构房屋垫在的柱子下方的石墩子(础石、楚石),老土砖屋大门的竖框、门坎和大门墩(类似门当部分)都是大条石。南方河网密布,少不了架桥,主要也是石桥。接下来,说说北乡的石匠。

石匠,解决的自然是对石材的加工利用问题。北乡主要的石材是红色砂岩、红色页岩,所以裸露石山多丹霞地貌。相对于花岗岩和青石岩开采难度相对要低,北乡族群就地取材,聚居地附近都遗留有大大小小的采石坑,遗址石壁依旧可见历年自上而下一层层开采的岁月痕迹,遗址坑则堆积着切削打磨留下的碎石块和风化沙砾土。

开山采石一般选址石质坚硬、无人居住的荒山头,需揭除表层黄土层和上层风化碎裂层。接下来找准位置下切,先举大锤将炮钎一锤锤一排排钻入石山,然后再横向打入楔子,大力起动分离,红石也就一层层切成毛石条石,这道工序叫起料,俗称“蚂蚁啃骨”。然后改用圆凿、扁凿、錾子等,将毛石修整打磨成符合尺寸要求的石料和构件。开采石料是个费时费力的辛苦活,采石坑的茅棚下工匠们或盘坐、或蹲伏,叮叮铛铛的铁石撞击,火星四迸,日出到日落,经久不息。由于经年累月地弯腰工作,石匠师傅脊椎、腰椎往往变形或落下突出的病根。

石匠师傅晚上收工回家,还要做第二天的准备工作,要将白天磨钝的圆凿、扁凿过火锻打修整,淬好火。石匠的锤子很有特色,是一个四面带凹窝的圆锤,主要是防止砸空锤伤到握凿子的手,铁锤凹窝里还需经常补进一块铁。

石匠在建筑房屋过程中,主要负责打基础,在挖好的基坑中平铺大毛石,如果屋基地面以下部分是石底可省这步骤,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砌一两轮经过打磨的条石,约几十公分高,主要就是防雨水浸泡土墙。北乡的红石质地坚硬,经得起日晒雨淋,北乡建于清代的培文塔塔身多年前垮塌,红石砌成的基座至今屹立河畔山头。这些大条石靠独轮车从采石山上搬运出来,这项工作一般由村里的青壮劳动力来完成。老土砖屋大门的竖框、门坎、大门墩和外墙拐角都是大条石,所以这些工作也由石匠完成。老宅的大门条石下,还会垫入几枚铜钱,讨个“财门”的吉。石匠在建房中重要基础地位,所谓“瓦匠得天,石匠得地”,天地乾坤,所以也可以被邀喊彩。

石匠除了建房,还细分成雕刻匠,雕刻石质建筑构件、石碑(碑文、壁画)、艺术品(古建的石狮,古墓前的石像生)、生活器具(石磨、水井盖围)等,不过由于本地不产青石、麻石,所以这类物件除雕刻石碑外,多为外地采购,能接这类细活的石匠很少。

北乡石匠常接稍粗的活,就是修桥、砌猪圈。北乡捞刀河及其支流上大小桥梁很多,有红石砌船型墩加大青石板搭的,山田戴氏祠堂前古桥、双汀楼下陇红军桥、秧田村古桥等即是这个规制。红军桥后改建成水泥桥面,秧田桥早毁于大水,今夏河道堤防改造中彻底消失,又少一个念想。有全部用红条石券砌的石拱桥,船型墩配圆月石拱,承载着乡亲们的往来岁月记忆。沙市老大桥、培文大桥、楼古大桥、拱济桥等是这个规制。鸭头村与新田之间老家张家大屋门前的拱济桥,年久失修,多处坍塌,被拆除改建一座钢筋水泥平板桥,童年跳桥墩的美好时光终成一段空荡荡的记忆。

过去北乡家家户户养猪,猪嘴好拱,所以猪圈多用石料砌成,食槽也用红石凿成。说起砌猪圈,北乡流传一个故事:某家请师傅砌猪圈,地板围栏猪食槽全部铺设到位,主妇想讨句吉言,喂猪嘛就盼二师兄食欲好、食量大、长得快,于是主妇就对石匠师傅说,“师傅辛苦哒,煮两个蛋你吃啵?”师傅回答“不吃!”主妇连忙又问“师傅,歇口气吃完茶啵?”师傅再答“不吃!”把主妇气到岔气,还好旁边人赶紧接一句帮忙圆场,“搞起来,就吃!就吃!”从此,北乡留下一句歇后语“某石匠打猪槽,撬口不开!”形容一个人不会说话(好听的)。形容一个人沉默寡言,也会说“像石匠一样”。

北乡山区盛产竹木,连云山和周边丘陵地带都出产楠竹,楠竹加工是北乡主要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下面就说说篾匠与竹器。

过去北乡人的生活,确实离不开竹制品。夏天睡觉离不开竹凉席,夏夜乘凉离不开竹床(铺),再没有电没有风扇空调的年代,那一铺红色的老凉席老竹铺就是一季清凉。出门干农活挑稻草挑猪粪牛粪,就得一担竹撮箕(箢箕,有固定竹制长系),挑草木灰等轻物就需要一款大号的竹撮箕。背个瓜果蔬菜猪草柴火之类的需要一个竹篮子,竹篮子有大有小,大圆筐双背带的叫草篮,小的长方形筐单肩背的叫背篮。还有更小号筐体更浅的叫小花篮,可方可圆,小巧精致。

下地收割稻谷,需要很多担竹箩筐挑回家,这种箩筐筐体四边方正、箩口锁边成圆形,四角四边中心用四块厚竹片进行了加固,底部看呈米字型,四边中心位置系棕绳或麻绳,平时打结置于箩侧,一担可装100-120斤谷米。双抢季节,田埂上山路上随处可见挑送毛谷的劳力,妇幼体力差点的挑半箩或者两人抬一箩,村里也有大力士可以一次挑两担四箩。生产队年代,傍晚收工过磅的毛谷一担担堆积,一派丰收气象;到了冬天全部整齐地码放在谷仓晒楼上,成为麻雀的安乐窝。现在运装稻米基本上被拖拉机和麻袋纤维蛇皮袋取代。说起箩筐,另有一种篾丝箩,顾名思义它和普通用片状薄篾编织的箩不一样,它的编织材料是楠竹拉丝,为的是增强其透水性,乡下一般用来漂洗谷米、笋片之类的。

稻谷打下来了,需要晒干。小农经济时代,大屋场没有大面积晒场,晒场(禾场)一般是就近屋场的空地、旱土,秋季就直接晒就近的稻田,使用的是一种大竹晒垫。长4-5米左右宽3米左右,用宽厚竹篾编织,使用时展开,一床接一床,金黄一片很是壮观。不用的时节,卷成筒状用绳索困扎竖放在厅堂角落。大晒垫使用很方便,收谷子直接将两端往中间拉就成堆了,如果谷子一天没晒干,天气不下雨,直接将两端往中间一拉一盖就妥了。还可以用来晒南瓜皮、萝卜皮、酸菜、茶籽之类的,干净不沾沙土。妇女们还经常拿来垫地钉棉被(过去的盖被是用棉布被单、丝绸印芯包裹棉胆,被单和印芯需要针线缝起)。到生产队时代,各队都在谷仓前设计了大型的晒谷场,由三合土拍打成,后来又有了水泥坪,分产到户后各家各户都将自家门前固化,或者晒在村村通的水泥马路上,晒垫也就逐渐退出舞台。

晒谷过程中需要耙除禾毛(脱粒过程掉落的禾叶,干枯后叫禾毛),轻便的竹耙子就派上用场。用十根左右带青竹片,一端削薄过火弯曲成半圆绳扎定型,另一端钻孔依次叠加如折扇,打开70-80度角,中间用竹丝编制固定,最后将耙子固定到一根粗细合适的竹尾上,剪绳浸水,就可使用。小时候进山扒柴常使这耙子(扒些树林里掉落的枯枝落叶松针)。筛除禾毛杂质,需要竹筛子,北乡叫禾毛筛子。翻晒需要翻谷耙子,有点像猪八戒的九齿钉耙,用一木方钻扁孔,插入几块厚竹板(竹子比木质耐磨),竹板一端锯成齿状有宽缝,可推散谷物形成沟陇,提高晾晒效率;一端竹板保持密实,用于收拢谷物。将谷物从晒垫收纳入筐,也有专门器具,北乡称呼皮撮。其形状是一个长方体的斜角分割的一半,上沿口用寸宽厚竹片双层夹住锁边。由于其形状像一张张开的大嘴,所以北乡说一个人嘴巴大或张大嘴巴,就说张开一只皮撮样。

北乡晒秋是一道靓丽风景,辣椒、豆角、黄豆、刀豆、茄子、冬瓜、南瓜、苦瓜、红薯、黄姜、洋姜、茴香等都可以晒。勤劳的北乡妇女或拿来做浏阳蒸菜配菜、或拿来做浏阳“盐旱茶”(果脯蜜饯)。晒干货自然就离不开各种晒具,除了前面说的大晒垫,还有很多种类。比如大小斗盘(晒盘),圆形,直径从20、30公分至120公分不等,薄竹片十字或斜纹密织,沿口上折,用寸宽厚竹片双层夹住锁边,盘底用寸宽厚竹片十字交叉衬托加固。晒折,长方形,长2米左右宽1米左右,中间用1-1.5公分宽的厚竹片与长竹片交叉稀织,长边用寸宽厚竹片双层夹住锁边,锁边的四块竹片会长于织片,用来抓手抬移。竹折的透气性优于晒盘,适合于晾晒水分较重的红薯、瓜蔬之类的,但不适合晾晒细小的种子类,豆子芝麻等细小颗粒类就得用密织平整有边框晒盘。还有一类更稀疏的竹折,竹片间空隙距离达5-6公分,主要用来晾晒烫制的一张张圆形红薯粉皮,粉皮是著名的浏阳黑山羊炖粉皮的食材之一,干粉皮上就有竹折的印痕(也有晾晒在棕榈树叶上的,就有蒲扇状印痕)。

北乡厨房用具里,也有不少竹器。北乡农家过去都是铁锅煮饭,中途需要将煮开未全熟的米饭从米汤中漉出分离(功能类似漏勺),捞取食物的工具用竹丝编织成浅斗状,形状酷似蜘蛛网,把手用厚竹片制成,北乡话叫捞箕(北方称笊篱,柳条编织)。现在被铅丝钢丝材质编成的或小孔不锈钢漏勺替代。从锅里捞出的米饭需要继续沥水,这时候用的一个竹器就是缫箕(筲箕,记音,类似北方的馒头筐)。缫箕类船形,中间深两端浅,竹丝编织。

说起缫箕,不能不说说北乡有一种神秘的迷信活动请缫箕姑娘(也源自江西):主持人是乡里的巫婆神汉,厅屋中央摆一张大八仙桌,桌上放着个簸箕或大斗盘,里面均匀撒一层大米;中央倒扣着一只缫箕,上面盖着黑布,缫箕一端绑根系着红布条的筷子;筷子支在米里,冲着大门方向;桌子两边坐两个人,一人伸出只手平托着缫箕两侧使其腾空悬在米盘上方。八仙桌前面放置一个香炉,点燃三炷香,一只炭盆,用来烧化纸钱。巫婆神汉垂目立于桌旁,口里念念有词,反复唱几次;然后虔诚地再点三柱香,朝筷子拜三拜,念道:“天灵灵,地灵灵,缫箕姑娘快快显灵!”接着,筷子就会神奇地在米里游走乱啄,像鸡啄米一样,两个人托缫箕的手被神秘力量控制,不听使唤。“请来了!请来了!”巫婆神汉赶紧烧香化钱,跪地参拜。有求于神灵的,可以问仙姑问题,巫婆神汉会根据米盘的图案文字作解。

过去没有保温桶打包盒,往田间地头送饭或者装剩饭是用饭篮子,竹丝编织,圆形,有系,带盖,讲究的人家还会刷上红漆或清漆。洗刷锅盆的筅把,由一段带节的圆竹分解成细竹丝,很是考验篾匠师傅的刀工。这工具可有历史,宋代点茶斗茶技艺(今日本茶道)中有一种用于调搅茶粉的竹制工具叫茶筅,与此类似。北乡人形容木桩顶部被锤打散开、骨头粉碎性骨折,会用到一词“筅把攃哩样”。

北乡山里家家户户养鸡鸭,鸡鸭笼子一般用竹丝编织,带可关闭的活动门。还留下一句俗语“狗拱了鸡箩(笼)样”,形容慌急乱忙,忙不赢的状态。北乡溪河山塘不少,自然也会有捕鱼捞虾。捕捞设备中有几种只用竹编不用渔网的。渔杠,竹丝编织,开口像撮箕(箢箕)稍宽,开口处两块厚竹片向上弯成弧形相连接,底部向后延伸收束成漏斗篓状上翘(存鱼防止跳出),正上方有一根竹杠将开口处弧形竹片与尾部篓状部分连接,便于提拿。渔杠适合宽度不大的溪流捕鱼,放置在下游窄处,堵好两侧空档,然后从上游赶鱼自动进杠。陷笼(钻子),用竹篾编织成圆筒状,笼口如饭碗般大小,笼尾逐渐缩小,编成笼尾,笼尾用细软竹篾扎紧。再编一个笼盖,笼盖上必须有倒须,这样鱼只能进不能出。使用时,将烤香的蚯蚓拌着米饭团子等饵料塞进笼中,将笼盖嵌入笼口固定好,抛入溪河池塘中拴牢或压沉,隔夜就可有收获,尤以泥鳅鳝鱼为主。系在腰间用来装鱼的鱼篓子,不用说也是用竹篾编织,一般也会设计带倒刺的盖。

介绍了这么多竹器,自然都出自篾匠师傅之手。篾匠师傅可以在家加工出售,也可以上门编制,一般在农忙季节来临前,农户都会请篾匠师傅上门编制或维修箩筐晒垫箢箕,顺便修补凉席晒盘。篾匠当然首先得学选竹,不同年份、不同生长地(向阳、背阴、旱湿)的竹子用处不同,行话就是好不好用,能不能得心应手成片成丝,不爆青不断裂。

篾匠师傅一把篾刀砍竹、刮青、破竹、破篾、削篾等等。一刀下去,双手下拉,开口后脚踩手拉,哗啦一声数节顿裂一分为二,势如破竹就这么来的。破篾,将一根竹子可分解成细条、长片、游丝,粗细厚薄最见手上功夫。带青的、白肉的,用于不同部位,还可以青白相间织成各种图案;可刨成板,可揉成绳。当然师傅们也会借助一些工具,比如两把像小红旗一样的小竹刀,钉在长凳上依靠调整两刀之间的间隙,可以将竹条竹丝拉削成适合的粗细,同时抛光去毛刺。同样的原理,可以将竹片按压在一把小刀上,将薄竹片抛光去毛刺。师傅们还会利用火烤进行折弯定型,用浸泡蒸煮来增加竹篾的韧性。篾匠师傅讲究心手相应,竹器的形状花纹都熟记于心,在松紧收放之中自然成形。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常人都怕竹刺,肉里挑刺的滋味不好受,但是竹篾在师傅手里,翻飞自如,我想主要还是一双手早被磨成厚茧的缘故吧。

篾匠师傅里细分出扎匠,就是专门用竹篾做纸扎的,可以编织灯笼(花灯)、龙头狮子头等。流传至今,见得最多的就是扎灵屋,就是烧给亡者的纸屋子、金山、银山之类的。

北乡工匠,还有很多,如裁缝匠、铁匠、补锅匠、弹匠、剃脑匠、乐师、酿酒师、烧窑匠等。百姓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改革开放前农村人很少买衣服穿,男女老少身上穿的基本上都出自附近几位裁缝师傅之手。面料也就是合作社里有的那几款,材质颜色比较单调,纽扣式样也就那几个。棉布为主,讲究一个经济实惠、厚实耐洗。款式没多少设计感可言,衬衣加中山装(仿军装)、列(宁)装,直筒裤。谁要是穿件大翻领子衬衣、拉链夹克、碎花裙,那就是村里的新潮,很是让人羡慕。过去裁缝师傅都是男的,缝纫机是脚踏式,熨斗是烧炭的铁疙瘩,还没三线锁边机,需要手工绞边。

普通农家经济紧张,一件新衣穿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般只有逢婚嫁寿庆添丁的喜事,会添置新衣裳。新衣裳都是逢年过节、走人家(去亲戚家做客),才会拿出来穿,日常衣服尤其是劳作干活不破就行。北乡有句俗话“笑烂不笑补”。物资供应紧张、凭票证购物的时代,有钱还得凑票才能到经销社扯几尺布,所以家人很难同时每人都有新衣服穿,只能轮着来。小孩基本是捡哥哥姐姐的旧衣服穿,逢年过节。家里请裁缝做新衣,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件欢欣鼓舞的开心事。请裁缝上门,除了做新衣,做些再利用的改衣裳工作,大改小,长改短。还有一桩就是老人百年之后,少不了置办几层黑白寿衣,家里有老人的,一般在生前就会请裁缝师傅上门准备好,避免猝手不及。随着服装制造业和商品流通的日益发达,现在乡亲们基本都是集镇服装店、赶集时购置新衣服,见多识广的年轻一辈更是讲究,都是城市或网购衣服,裁缝师傅很少了,偶尔在集镇见到,接些定做业务。

铁匠,农耕时代非常重要的一行。农家日用的菜刀、锅铲、锤子、剪刀以及干农活的锄头、耙头、犁、耙、柴刀、草刀、禾刀等各种铁行头,都得铁匠作坊生产、修补。由于铁器加工的特殊性,铁匠师傅一般都是在自家盘炉起火,不存在做上门工,即使被邀请进哪个村,搭炉开火就是一两个月甚至半年。大风箱拉得呼呼地响,炉膛红光蓝焰,映照着师傅黝黑的脸庞。炉边摆一大铁砧,铁砧有个大木桩垫着。师傅手中一把长把铁钳熟练地将铁块取出,挥动小锤指挥,下手抡大锤,铁花四溅,配合相当默契,叮叮铛铛捶打出不同的节奏旋律。铁器讲究个钢火,一般都需要反复多次过火锻打,实属一门靠力气身板吃饭的手艺。随着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推广,传统耕牛、农具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日用铁器都商品化了,村里也就听不到打铁的铿锵之声。

补锅匠,北乡叫卤匠,同样属于资源匮乏困难时期的工种,农家的煮饭熬猪潲的锅和烧开水的铁壶烧穿漏水、搪瓷洗脸盆锈穿了,都靠进村的补锅匠架坩埚熔铁水补上。师傅先清除铁锅上的烟垢,然后一手拿多层棉布托一坨铁水从裂缝处右外往里顶,另一只手拿陶制工具往外挤压,一阵烟雾过后就补上了,再用砂轮砂纸打磨补疤至平整(不碍锅铲),最后抹上些黄泥浆,大功告成。现在乡亲们家里的大小锅,进入一旦破损直接换新的时代,再也难听到“补锅哟!”的吆喝,补锅,永远留在了热闹的传统花鼓戏里啦!

弹匠,就是弹棉花的师傅。这个行当如今在北乡很少见,倒是城市里还能见到棉被加工的作坊。过去北乡都是盖棉被,从几斤到十几斤不等,新棉絮钉上新浆洗的粗棉布被单,满满阳光和米浆的香味,特别暖和舒服。棉絮时间久了,翻晒少了,就会发硬,需要拆出棉花复晒复弹。等到棉花发黄,不能再盖了,就沦为垫被。北乡本地在生产队时代种过棉花,后来再没人种了,到出棉花的季节有商人从洞庭湖畔贩卖过来,近年更是有了新疆长绒棉。弹棉絮的传统工序包括弹花、牵纱、碾轧等步骤。弹匠师傅的工具很有特色,甚至有些武打片里独门兵器的味道。比如那张弹花弓,弹匠扎腰带身后插一弧形吊棍,用来悬挂弹弓,称作“吊弓”。既然称弓,就是因为它像射箭的弓,木制大弓架,牛筋为弦,弦触棉花,用木槌敲弦使棉花渐趋疏松。这四尺长绳弦弹弓相传是元代的黄道婆改进而成。“梆……梆……梆……”的旋律,还真有几分摇滚味。棉絮的两面需用纱纵横布成网状,以固定棉絮。弹匠有一根长竹竿,顶端一孔系棉纱,一来一去,单人即可完成织网工序。蒙上纱网,再用木制圆盘压磨,使棉胎与纱网平贴,牢固。弹匠站在磨盘上来回压磨,就跟跳舞一样。北乡习俗,网纱用白色棉线,但用作嫁妆的棉絮须以红色纱装饰,以示吉利。现在化纤被、蚕丝被、羽绒被花样频出,轻暖时尚,老棉被就渐渐淡出了。

人的一生离不了生老病死。北乡乡亲生死观很超然,看得淡,但又很重视丧葬礼仪。老人去世后,必须尊儒道俗规,朝夕祭奠,有一项绝不可少的就是邀请乐师哀乐伴灵。乐师,北乡称呼音乐师傅、吹打师傅、吹喇叭的。北乡办丧事,一般从老人去世次日乐师便进场,1-2人吹唢呐拉二胡奏管弦哀乐调,大鼓击节。如果是寿终正寝属于喜丧、白喜事,会办得很隆重很热闹,到最后两日乐师班头会邀团队和班子(班社)一齐耍围鼓、唱几出长沙花鼓小戏(平浏醴路,长沙话夹赣语),就相当于半乐队半戏班。演奏乐器融合花鼓戏的文武场面,有大鼓(北乡称丧事为打大鼓)、大小唢呐、“花鼓大筒”、小筒;堂鼓、大小钞(钹)、大小锣,击拍用的是“可子”(长方形的梆子)。戏曲唱腔以川调、打锣腔为主,多一人启口众人帮和,由大筒唢呐托腔保调,保留了湘东民歌高亢的特点,有如高腔。吹打师傅采取收徒传艺,随班跟师(也在家排练)的方式培训,先习唢呐、大筒,继之钞锣,然后习师鼓唱戏。由于过去对吹打唱戏这个职业有歧视偏见(伴尸守夜阴气太重、酒席吃相不太好),所以大多是父子相传,有很强的家族性。

北乡过去操办婚丧寿宴等喜事,经常能见到剃脑匠,但他可不是来凑热闹混饭吃的,他是来上班。农村摆酒席就是大聚会,乡邻亲戚都要赶来上礼恰酒,开席前后是忙碌的男人们难得的休息时间,理个发刮个脸,正好。平时剃脑匠上门不一定能遇上,还得晚上跑师傅家一趟。北乡的剃脑匠都是按照居住地划区域包村给男人们理发(也有交叉的例),包年一月至少一次,工钱一年一付。腊月最后一次巡村理发,师傅会问一句,男人们如果不换师傅,就会说一句“来年还请继续恰累(辛苦)”,讲究的老一辈甚至会预付下一年的工钱,“君子重其头”,从不拖欠这笔开支。虽说是“剃脑刮鬘,赚钱有限”,但这个行当还是很受尊重的。师傅们会按照每月约定的时间上门,或者在临近办喜事的场所,为男人们服好务。师傅们一把手推剪、一把木梳子、一把剃须刀、一块荡刀布,走村串户维护着男人们的一份体面。北乡俗话里说一个人不讲究一头乱发不修剃是“一脑头发贼样”,一身衣服油哒哒的“像荡刀布一样”。后来随着年轻一辈都外出打工,集镇上也开起了时尚发廊,传统的剃脑匠包年的人头越来越少,不挣钱了自然也就没人做了。

酒匠,自然是给村里酿酒的师傅。北乡人喝的是古法酿制的谷酒,还偶有高粱酒、苞谷酒、米酒、红薯酒和稗子酒。谷酒按照季节分,又有桃花酒、桂花酒、腊梅酒之分。生产队时代,还有专门喂牛的牛酒。粮食产量不高,口粮紧张,酒是管制品、奢侈品,私人酿酒都需偷偷摸摸进行的,但酒香是无孔不入,遮不住的,何况干部也好这一口,所以一般是睁只眼闭只眼,民不报官不究。乡下酿酒流程无非浸泡、蒸煮、发酵、蒸馏等工序,跟现在工艺差不多,只是工具简陋些而已。酿酒的发酵酒药子很重要,北乡师傅爱用平江药子,酿出的酒口感多带小曲味,浏阳河小曲可是浏阳的特色名酒。关于北乡的酒,拟另作一文,此处不详述。

烧窑匠,就是给乡亲们烧砖瓦窑、烧石灰窑、烧炭窑的师傅。过去的青砖烟瓦、陶碗陶壶陶罐陶棺(陶字皆可换成瓦字)等陶具都是烧瓦窑的盘窑练泥制作烧制而成,北乡以山田瓦窑棚出产的著名。烧石灰的窑,靠近有石灰岩的山区,砰山以产石灰闻名。北乡流行一句俗语“记得你岭背后烧石灰窑的”,形容不记得某人、对某人(的好)没印象,可能源于烧窑师傅经常灰头灰脸,难以辨认吧。烧炭窑的师傅集中在连云山里面,因为烧木炭需要大量的灌木(硬木)原料,山里人方便就地取材,烧成以后运到山外换些钱。过去冬天烤火都是烧柴,家庭殷实的才烧得起炭,对于砍柴烧炭的来说,自然是“心忧炭贱愿天寒”,早卖完早回山。

改革开放后,浏阳北乡变化同样是翻天覆地,乡亲们的日子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经济富裕了,商品流通发达了,外出打工做生意的越来越多,很多手工技艺不挣钱没人学或用不上,自然逐渐淡出。但也还是有不少发扬光大,比如木匠,很多好木匠南下广东福建打工数年后,回家乡创业开办木工厂、家具厂,集中在山田、泮春、社港、淳口、沙市、丰裕一带。浏阳北乡的木门窗、木扶手成功打入全国各地家具市场,所占市场份额遥遥领先。浏阳经开区北园(丰裕)的家具市场成为省内外著名家具集散地。浏阳北乡的装修师傅手艺好,闻名省内外,是省城各大装饰公司的技术骨干。北乡的服装产业也很发达,尤其是前些年流行皮装,北乡的裁缝师傅可说是走遍大江南北。

拉拉杂杂将浏阳北乡的传统工匠手艺数了一遍,十几岁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对家乡的风俗人事了解很不透彻,难免说些外行话,待行家里手指误赐教。

张璞,湖南浏阳人,现居长沙。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诗歌散文散见于《星星》《湖南文学》《文学天地》《爱你》《创作》“红网”等报刊网络平台。

来源:红网

作者:张璞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