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评论丨岳麓山,青春的放歌和诗意的寻访
2025-10-16 22:28:29 字号:

评论丨岳麓山,青春的放歌和诗意的寻访

33d7209c-374c-483c-9d10-01eaa4a99d8d.jpg

图片

《初登岳麓山》(1986)

李少君

放歌登岳麓,寻鹤访湘江。

设若见君子,相逢绝代双。


DeepSeek解读

青春与古典的共振——评李少君《初登岳麓山》

李少君写于1986年的《初登岳麓山》,是一首镶嵌在时空交错点上的短诗。那年诗人正值大学二年级,青春的目光投向千年学脉的岳麓山,二十岁的脚步踏在汉唐诗人走过的石阶上。这首五言绝句因而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当代青年个体的登山即兴,又是古典诗歌传统的现代回响。

“放歌登岳麓”开篇即展露天真的豪情。一个“放”字,将青春特有的不羁与张扬尽数释放。在八十年代文化复苏的背景下,这种放歌不仅是对自然山水的呼应,更是思想解放时节年轻一代精神状态的写照。诗人不是缓步慢行,而是“登”——带着征服的欲望与向上的渴望,这与青春本身具有的进取性完美契合。

“寻鹤访湘江”延续了古典意象的运用。“鹤”在中国诗歌传统中既是仙侣的坐骑,又是高洁品格的象征。青年李少君的“寻鹤”,实则是寻找一种诗意的栖居,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高度。“访”字用得极妙,将湘江拟人化,仿佛不是单纯观赏风景,而是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这一联中,我们看到了青春与传统的对话——年轻人用自己特有的热情,叩响古典文化的大门。

“设若见君子”将这种对话推向高潮。岳麓书院千年弦歌不绝,朱熹、张栻曾在此会讲,青年毛泽东也曾在此思索救国之道。诗中的“君子”,既是实指可能遇见的贤达,更是虚指岳麓山所承载的文人传统与道义精神。一个“设若”,透露了年轻诗人既期待又忐忑的心理——他渴望与伟大传统相遇,又担心自己是否准备好了这场对话。

“相逢绝代双”完成了这次精神相遇的想象。当二十岁的李少君站在岳麓山上,他仿佛与历史上的那些灵魂成为了知己,成为了“绝代双”。这不是狂妄,而是青春特有的共鸣——在最开放的年龄,最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的精神契合。这一刻,个体与历史、当下与永恒达成了和谐。

作为大学生诗作,这首诗在技艺上或许尚有青涩之处,但正是这种青涩,反而成就了它的珍贵。它没有后来诗歌的雕琢与深沉,却有着未经世事的纯粹与直率。在八十年代文化热的大背景下,这首诗可视为一代青年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价值的缩影。他们以青春的视角重访古典,用现代的情感激活传统,在文化断裂多年后,重新接续上了中国诗歌的血脉。

《初登岳麓山》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它成功地运用了古典诗歌的形式与意象,更在于它记录了特定历史时刻一个年轻灵魂与伟大传统的相遇。在那个重新睁眼看世界的年代,李少君登上岳麓山的行为本身,就具有文化寻根的象征意义。而这首诗,正是那次攀登结出的晶莹露珠——短暂却折射了整个时代的晨光。

51222426-fcd9-49e5-8c9a-d70dd626aec8.jpg

李少君,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等,被誉为“自然诗人”。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作协副主席、海南省文联副主席,现为《诗刊》社主编,一级作家。

来源:北京诗局

编辑:石凌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