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散文丨梁瑞郴:榆树湾之光
2025-10-20 12:42:24 字号:

散文丨梁瑞郴:榆树湾之光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榆树湾夜景。梁雅白/摄

榆树湾之光

文/梁瑞郴

那是一束照亮千古的光芒。

远远望去,他昂首挺胸,峨冠博带,披一袭长袍,佩宝璐而按长剑,双目直视远方,向天发问,直抒胸臆,“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骞朝谇而夕替”,处逆境时仍不改初衷,落拓时仍坚守理想。忧民爱国,信念坚定。这是中华民族爱国思想的精神源头。

我们缓步前行,仰视这位高古的文学伟人,他仰天长歌地问天呐喊,仿佛在天地间回响,那尊雕塑的四周,似乎弥漫香草美人般的醇芳,摄影师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刹,我感觉,这是这个秋夜里,榆树湾天空的第一束万丈光芒!

屈原,远非人们所说的仅仅只是伟大的文学家,严格说,他应该是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一生为政22年,先后三次流放,在湘楚大地,漂泊放逐达17年之久,而怀化溆浦就长达9年。正是这种政治上的挫折,颠沛流离的生活,才使得他有了下层生活的体验,民众精神的体悟。他体恤下层,同情人民,他主持楚国内政外交大事,采取一系改革措施,企望强大母国,但改革动了贵族的奶酪,触犯了贵族利益,因而得罪了贵族,屡遭谗言陷构,多次遭到流放。

屈原虽然不是政治改革的成功者,但他却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他的精神财富是开创性的,他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其精神的核心价值,最可贵的文化基因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对真理不懈追求,这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瑰宝。他在人生至暗的时刻,并不消沉落寞,反而愈挫愈奋,老而弥坚,这种精神,对后世尤其是文人的影响极其深远。

众所周知的柳宗元,因“永贞改革”失败,先贬永州10年,复贬柳州4年,最好的年华遭此厄运,一般人定然失望到绝望,但他始终不改初衷,内心强大,把厄运变成奋发的力量,在他贬谪14年的生涯中,遭遇居无定所,失去亲人等多重打击的情况下,他却几乎完成他一生中著作的80%之多。他在《吊屈原文》中感慨自己“后先生盖千祀兮”,比屈原后生千年,但遭遇却有某种相同,鲜明表达以屈原为精神坐标,坚守“穷与达固不渝”信念。屈子与柳子的精神传承是何等鲜明?

苏东坡一生三次流放,达11年之久,仕途失意,让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至天涯海角,但他在厄运面前,却自豪地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他人眼中,这三个他的落难之地,怎是一个愁字了得,但他却逆天而行,乐天豁达,在被贬之地,屡成功业。这自然是源于屈原精神的传承。他对屈原的崇敬既包括对其文学成就的认可,认为其是“词赋之祖”,更推崇其人格“惟道是就”,“服道守义”的高格,他感慨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的决绝,更惋惜他“使天下之人,知其高义”却空余遗憾的行为。

这是一条精神的链条,文化的脉络,使屈原的光芒,照亮了中国文化的天空。

我再次回望这尊仗剑长啸的屈子问天像,他仿佛在注视榆树湾的前世今生。四野已不是当年荒草萋萋,旷野寂寥的情景。

抬望眼,环伺四顾,今夜的榆树湾:流光溢彩,火树银花,楼台亭榭,廊桥曲直,童嬉叟欢,笙歌鼎沸,万众欢腾。

我们从“天问岛”开始,沿游道漫步其间,一路走一路震撼,散文大家卞毓方感叹道,即便在北京,也未免有这般的景观!

当我们从长达百米的仙人风雨桥走过,直抵雪峰鼓楼,同行的朋友介绍,这是目前全世界占地面积最大的鼓楼,它高达28.14米,占地1231.5平方米,全采用杉木穿枋,榫卯相扣的传统工艺,13层垂檐支撑而上,不用一钉一卯,风雨不撼,浑然天成。而在灯光的装点下,在青年广场中,如花绽放,如鼓擂响,怀化地方特色,一览无余。

国庆中秋假期已过,但榆树湾之夜仍游人如织,除来自贵州、广西、湖北的游客之外,本地市民也择此休闲消夜。

有节奏的音乐此起彼伏,摇曳生姿的灯光华彩缤纷,这偏于一隅的福城,将现代元素、远古的文化、山野的风味、民族风情、商业的气息、非遗的品牌烩于一炉,精心烹制,创造出一种盛世繁华,万民共乐的图景,风貌独具。

此刻,我立于鼓楼之侧,禁不住联想起《清明上河图》的景观。20多年前,我曾游历过古都开封,这座一千年前北宋的都城,其商业繁华为当时的世界之最,这一盛景被画家张择端一画尽现。其商铺林立的景象,市场交易的活跃,商业品类的多样,水陆运输的繁忙,都无以复加。

开封市于1992年动工复原清明上河图实景,谓之清明上河园,当时参观时也让人震撼不已,久久难忘。

20多年过去,在怀化,在榆树湾,一幅崭新的“清明上河图”横空出世,拔地而起。而且,在13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其规划布局的精巧,其地域文化的品位高度,其文旅商的融合之谐,其管理模式去风险机制的灵活,都借鉴一些景区打造的教训。

夜空深沉,又一束灯光横扫而来,它几乎照亮了整个广场,照亮每一张笑脸。我斜倚在表演舞台的栏杆旁,凝神观赏,在灯光的映射下,一张张笑脸,仿佛千万绽放的花朵,喻之欢乐的海洋也不为过。

前人说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众乐,才是人间至高境界的欢乐。

在榆树湾,我终于悟出,这第二束光芒,是今日幸福生活的见证,在屈子当年哀民生之多艰,到今日感民生之欢乐,中华民族历经铁血烽火、艰难困苦、盛衰变化、柳暗花明,终将会将众乐的理念贯穿始终。

这两道光芒,是互衬,是赓续,是光大!这一夜,榆树湾的两束光芒,久久回荡,古今互衬,把屈原苦苦追求的理想,变为事实。把一幅崭新的清明上河画呈现在榆树湾大地。

u=386415391,3117487021&fm=224&app=112&f=JPEG.jpg

梁瑞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湖南省散文学会会长,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曾任湖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毛泽东文学院管理处主任,《文学风》杂志主编。著有报告文学集《一万个昼与夜》《毛泽东生辰印记》(合作),散文集《雾谷》《秦时水》《华夏英杰》《欧行散记》等。散文《远逝的歌声》获中国作家协会和煤炭部第二届乌金奖,《雾谷》获全国副刊优秀作品奖等。

来源:红网

作者:梁瑞郴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