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兔儿爷跃入现代舞:非遗传承的“破圈”新解
2025-10-07 15:12:00 字号:

兔儿爷跃入现代舞:非遗传承的“破圈”新解

Snipaste_2025-10-07_13-59-09.png

□欧阳美林 刘劲(湖南师范大学)

10月6日,非遗舞剧《月·兔》在北京吉祥大戏院上演,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北京兔儿爷)用现代舞语言展示出来,让观众感受这场跨越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对话。(10月6日中新网)

非遗舞剧《月·兔》以现代舞演绎兔儿爷的制作工艺与民间传说,跳出了传统非遗传播的固有框架,为老技艺的当代传承写下了生动注解。它没有直白讲解工艺,而是把“择泥”的考究化作舞者俯身触碰地面的细腻动作,把“塑形”的力道融成身体折叠舒展的张力,把“彩绘”的灵动转化为跳跃旋转间的色彩流动。观众不用听术语,就能在肢体律动里感知泥坯从松散到成型的过程,触摸到传统工艺里“慢工出细活”的温度——这种用艺术语言转译非遗的方式,让原本“隔着玻璃”的技艺,变成了能共情、能感受的鲜活体验。

舞剧的巧思,在于它没丢传统的“魂”。演出特意邀请兔儿爷非遗传承人张忠强现场展示技艺,舞台上舞者演绎的“塑形”,与台下传承人手中慢慢捏出的兔儿爷轮廓相互呼应;舞蹈里暗含的“玉兔捣药”传说,也和兔儿爷承载的中秋团圆、健康祈愿紧紧扣合。它不是用现代舞“改造”非遗,而是以现代艺术为桥,让年轻人看懂老技艺背后的文化意涵——原来兔儿爷不只是个泥玩具,更是老北京人对节日的重视、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融合的价值,还藏在“可参与”的细节里。演出配套设置了非遗体验区,观众看完舞蹈,能亲手捏一块胶泥、试着给兔儿爷画脸。当年轻人的手指触碰到湿润的黏土,跟着传承人学捏兔儿爷的耳朵,非遗就从“舞台上的表演”“橱窗里的展品”,变成了能亲手创造的东西;再加上舞剧与“东城寻月地图”城市漫游结合,把看演出、做兔儿爷和逛胡同串联起来,非遗自然而然走进了日常的文旅场景,不再是孤立的“老物件”。

《月·兔》的探索,说到底是给非遗传承找了一条“接地气”的路。老技艺不能被困在“传统”的壳里,也不用刻意“扮年轻”,只要找到能连接当代人的表达载体——无论是舞蹈、体验,还是与生活场景的结合,就能让年轻人愿意走近、愿意了解,参与传承。毕竟,非遗的生命力从不是“存起来”,而是让老祖宗留下的智慧,能在当下的生活里继续“活”着,能被一代又一代人带着新的理解传下去。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欧阳美林 刘劲

编辑:刘经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