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评论丨张立云:时光的笔迹,心灵的印记
2025-11-17 16:42:09 字号:

评论丨张立云:时光的笔迹,心灵的印记

微信图片_20231123085629.jpg

图片3.png

时光的笔迹,心灵的印记

——欧阳斌中短篇小说集《梦中秀丽》编后记

文/张立云

欧阳斌是深耕文旅领域的资深专家,从任职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到履职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他不仅以专业素养为湖南省文旅事业发展倾注心力、作出重要贡献,更始终以诗歌为笔,深情讴歌脚下的土地,以及土地上鲜活的人与事。

经湖南省企(事)业文联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赵涛引荐,欧阳斌先生与我接洽,提及有著作计划出版。这起初令我心生惶恐——毕竟他身居要职,我这般小小的“做书匠”,能否助力他圆梦?

2025年2月21日,我依约前往欧阳斌先生的办公室。初次沟通时,他提及手头有8部作品有待出版,希望我帮忙参考一下。那时他坦言,再过数月便年满六十,除要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圆满画个句号外,更渴望在这一人生重要节点,为自己留下一份兼具纪念意义与精神价值的礼物。经细致梳理,我们发现其中两部长篇小说涉及官场题材,受当前出版规范限制暂不具备出版条件;另有数部与旅游相关的诗集,从专业适配性考量,我建议交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以更好契合其内容定位与读者群体。

最终,我们共同选定《梦中秀丽》这部中短篇小说集,由我负责统筹出版事宜。在确定出版社时,我首先想到了团结出版社的郭强老师——我们已合作十余年,彼此信任,由他担任该书责任编辑,既能保障出版质量,也能提升效率。当我向欧阳斌先生提议将书稿交由团结出版社时,他当即应允。事后我才知晓,2024年9月20日,团结出版社执行董事兼社长梁光玉曾受邀赴衡阳市,出席聂茂教授长篇历史小说《王船山》首发式;而当时恰逢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举办,欧阳斌先生作为大会重要的组织者,曾一并邀请梁光玉社长参与活动,二人早已相识相知。这份过往的交集,也为后续的顺畅出版奠定了基础。

选题申报至出版社后,郭强老师很快反馈,梁光玉社长已专门嘱托,务必精心打磨好欧阳斌先生的这部作品。不久,该选题在团结出版社顺利立项,我团队随即启动初审与校对工作。《梦中秀丽》收录1部中篇小说与9部短篇小说,初审过程中,我们首先关注到同名中篇《梦中秀丽》——作为知青题材作品,其涉及的特殊历史背景需严格遵循出版审查要求。为避免被纳入重大题材专项审核流程,我们与作者沟通后达成共识:删减原文中关于知青时代背景的直接交代,以及对特殊时代场景的具体描写,转而聚焦于那个年代的生活细节与情感脉络,着重呈现人物间的情感联结。如此调整,既保留了作品的核心叙事与情感内核,又符合出版规范。

另一篇需重点调整的是《美狐》。原文中涉及县乡干部行为失范的情节,带有较强现实批判性,与当前出版导向存在偏差。经反复斟酌,我们将故事场景严格限定在校园及乡镇范围内,仅在必要情节中提及乡干部角色,既未脱离原文主旨,又消除了审核风险。从事出版工作多年,我们深知书稿内容需与时代规范相适配——唯有精准判断修改方向、适度调整表述方式,才能避免在出版环节受阻。

扫清这些障碍后,书稿报送出版社的流程十分顺畅。最终,《梦中秀丽》赶在欧阳斌先生2025年9月生日(六十寿辰)前正式出版,成为献给作者的一份珍贵寿礼。

对欧阳斌先生而言,《梦中秀丽》的出版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的落地,更是一场跨越半生的时光回望,一次对生命记忆的郑重安放。

这部集子的精神内核,无疑凝结于同名中篇《梦中秀丽》之中——它既是作者少年心事的载体,也是一段特殊岁月的文学见证。海拔不足两百米的秀丽山,本是湘南大地随处可见的寻常丘峦,却因1975年的一段往事,成为作者永恒的精神原乡。文中以“阳小兵”为第一人称,缓缓铺展记忆碎片:冬日里突如其来的失母之痛、随父亲迁居东阳鸡场的辗转流离、七八十名员工构成的“微缩江湖”、与少女阿莲之间朦胧易碎的情愫、对父亲再婚的激烈反抗……这些带着体温的细节,既勾勒出“中国式少年维特之烦恼”,更暗藏着作者对父亲迟来的追悔与深沉的感恩。2001年,作者重返秀丽山,眼前坍塌的鸡舍、被砍伐殆尽的梓树,让“仿若置身梦中”的恍惚感涌上心头——这份时空交错的触动,最终化作深夜灯光下的创作冲动,13万字的初稿也随之悄然成型。正如作者在诗歌中所写的“细小而温暖的微光”,这份源于真实生命体验的创作,穿透了岁月的尘埃,让过往的记忆拥有了永恒的文学质感。

集子中其余九篇短篇小说,则清晰勾勒出作者文学创作的轨迹与心灵成长的脉络。在茅市供销社工作的三年时光,为《美狐》《牛葬》等作品注入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深沉的悲悯情怀。《美狐》中,少女梅静的悲剧命运是小镇众生相的凝练写照——赶集日的喧嚣市井、人性深处的复杂幽微,在作者的细致观察与沉淀中,转化为鲜活的文学养分;《牛葬》里,老农阿土与老牛达达的生死相依,以朴素却厚重的情感叩问生命的重量,恰如作者对世间万物始终怀有的敬畏之心。1997年迁居长沙后,作者创作的“新都市小说”则展现出全新的文学视角:《男人的约会》聚焦都市人在欲望与道德间的挣扎,《朋友》探讨网恋引发的伦理困境,《其实那夜没有鼠》书写婚姻中的坚守与遗憾——这些作品精准捕捉了社会转型期都市人的焦虑与困惑,成为映照时代生活的生动注脚。尤为特别的是《怀念小黑》,这部散文体小说以作者对童年小狗的愧疚与救赎为线索,完成了对心灵创伤的温柔抚慰,也彰显了文学最本真的疗愈力量。

通览全书,一条清晰的创作主线贯穿始终:生活是文学的源泉,记忆是创作的基石。从衡阳秀丽山到茅市镇,从南岳衡山到长沙城,作者辗转的人生轨迹化作笔下的叙事空间;那些相遇过的人、经历过的事、体悟过的痛,最终都凝结为“悲而不戚,乐而不淫”的文字。这种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时代背景的创作,让《梦中秀丽》不仅是“一个人的史志”,更成为映照特定年代社会肌理与人性温度的镜子。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这些作品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情节和人物时常在心中翻涌”的自然流露——这份不事雕琢的真诚,正是这部集子最动人的特质。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始终以“守护作品初心”为核心原则。无论是少年时代的纯粹与迷茫,还是中年时期的反思与沉淀,作者笔下的情感与细节都保持着鲜活的质感——我们沿用了原稿中质朴自然的叙事节奏,保留了带有湘南地域特色的语言表达(如对市井生活的独特称谓、乡土场景的细节描述),只为让读者能更真切地触摸到作者的心灵轨迹,感受文字背后的温度。同时,我们也格外重视作者在自序中的郑重声明:“文学创作虽有原型却非实录”——这份对创作边界的清醒认知,既体现了作者对现实人物的尊重,也彰显了其对文学创作规律的深刻理解,更让我们看到他对“生活与文学”双重敬畏的态度。

《梦中秀丽》的出版,也为当下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如何在遵循时代规范的前提下,保留文学的真实性与批判性;如何将个体记忆转化为具有普遍共鸣的时代叙事。作者以自身经历证明,真正的文学创作无需刻意迎合,只需忠实于内心的感受、真诚于生活的体验——那些源于生命深处的记忆与思考,终会成为穿越时光的力量。

此刻,这部承载着作者半生记忆的集子摆在了读者的面前,我们仿佛能看见:秀丽山下,少年“阳小兵”眺望远方的身影;茅市街头,赶集人群的喧嚣与烟火气;长沙城里,都市人在欲望与理想间徘徊的模样——这些形象在文字中相遇、驻足,最终成为时光的永恒注脚。正如作者在书中感恩生命中所有的遇见,我们也感恩这份文字的馈赠——它让那些逝去的岁月、珍贵的情感得以留存,也让更多人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记忆碎片。愿每位读者翻开《梦中秀丽》时,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真诚与温暖,在他人的故事里,回望自己的时光印记。

张立云,湖南湘江新区潇湘悦读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云上雅集出版机构负责人。

欧阳斌,男,1965年7月出生,湖南衡阳人。曾在衡南县茅市供销社、中共衡阳市南岳区委、中共永州市双牌县委、原湖南省旅游局、湖南省旅游集团公司、湖南省纪委、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张家界市政协工作,现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工作。已出版诗集《阳光的手指》《最美湖南——锦绣潇湘的诗意解读》《深爱张家界》《且行且吟》,散文集《感悟名山》《叩问》等六部文学作品及《中国旅游策划导论》《实划实说》两部旅游策划专著。

来源:红网

作者:张立云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