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散文丨金星:寻访湘西矮寨古苗村
2025-11-17 19:38:03 字号:

散文丨金星:寻访湘西矮寨古苗村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陈敏捷-湘西.jpeg

陈敏捷/摄

寻访湘西矮寨古苗村

文/金星

早就听说湘西苗寨的古村落古朴而神秘、静蔼而厚重,那里有深居大山中数不尽的村寨,青山绿水,纵横交错的石板阡陌,还有淳朴热情的民俗民风和宁静恬淡的乡村生活……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神往,令人想去探索、想去发掘。带着无限的期待,我们一行六人踏上了寻访苗寨的神秘之旅。

炎炎夏日,冒着高温酷暑,我们这次准备去寻访的是位于湘西吉首矮寨镇的古苗村寨——家庭村。家庭村古称家庭寨、江德寨,苗语意为自己的、一家人的意思。明清时期,这里曾被称为苗疆的“鬼者汛”营地,与平郎村一同构成了湘西矮寨德夯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子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遗存,以及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是一座拥有百来户人家,朴实、诡秘、静谧的,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纯苗人聚居的古朴自然古苗村寨。

家庭村坐落在海拔700米的高山台地上,四面环崖,距离吉首市区25公里。她岿然屹立于湘西“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的德夯和夯沙大峡谷间的高山台地上,四面缘崖,中间盆地,独特的地形,构成了天然的屏障,登高望远,可以观赏到日出日落之胜景。西可观望矮寨大桥之雄伟,西北可俯视德夯苗岭之秀美,北面可欣赏四清亭、洽比河之谷韵,吕洞山之雄伟,东可体会中黄古苗寨之静美。雨过天晴,日照天门金山的白云缭绕,美不胜数。

汽车在公路上疾驰,穿过矮寨镇,直走进入德夯大峡谷,前行一公里许,右侧有条只能勉强行驶两辆车的盘山公路,公路的起点处有一座木制的牌楼,木匾上赫然耸立着几个苍劲有力的黑色大字“家庭村”。

沿着盘山公路的观光道,我们登上了观景台。观景台位于村口的半山腰上,一览群山,恍若置身世外,景色尽收眼底,而人世的喧闹却隔在山脚之下。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行,我们一行六人抵达了村口。我定睛一看,发现眼前的家庭村与她背靠的大山融为了一体,几十幢木屋建在山坡上,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房屋的周围是一道道梯田,有不少人正在晒稻谷。村头有一口水井,一群少女正在古水井旁洗衣裳。

走进村子,我们看到了清一色的层层叠叠的青瓦木房,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土屋,这些土屋的夯土墙因年久失修露出了竹子做成的“筋骨”。所有的房屋均建在石块垒成的台基上,为的是防潮防蛀。村子里的青石板路都很狭窄,仅容得下两人并排行走。

在当地村长石大林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其中的一户苗家。热情好客的苗家男女主人从房间里搬出凳子让我们坐下,给我们端上了清凉甘甜的苗寨井水,还邀请我们品尝他们自家耕种的西瓜解暑。他们热情地攀谈、淳朴的话语,给这浮躁的夏日带来了丝丝凉意,和几个传奇动人的故事……

出生在苗寨吊角楼的石大林村长告诉我们,村子里的传统民宅、一竹一木,一墙一瓦,一楼一家,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沉淀,保存得非常完整。苗寨至今尚存100多栋苗族特色民居,其中有95%的苗族传统木屋,包括10栋吊脚楼。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村子里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农耕生活,勤劳的村民们没有让村子里的耕地荒废,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仍然随处可见。这恰恰也是家庭村的优点和亮点,在这里可以很轻松地体验到传统的农耕生活,可以自然地感受到浓浓的人间烟火。迄今,家庭村土地总面积3.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5亩,其中稻田面积291亩;竹林面积3400多亩,野生油茶林约700余亩,油桐等经济林面积100余亩。现有茶叶园127.85亩。

这个拥有着数百年历史沉淀的古老村落,不仅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态文明的示范村,还是吉首苗族“四月八”节日的发源地,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古老而温馨的爱情故事。

众所周知,“四月八”是苗族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苗家四月八”是江德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家庭村,四月八是一处古老的地名,地处家庭村中部偏西北的一块宽敞平地,很久以前,这里曾是苗疆经济的贸易场、文化的聚集地,苗家“四月八”节便是诞生于此。

苗族的“四月八”,是从家庭村流传的一个温馨的爱情故事开始说起。相传很久以前,大山深处芷耳寨有一对苗族年轻人相恋,但受到双方家长的反对。两人逃婚,来到这里隐姓埋名,定居下来。他们在这里风餐露宿,垦荒耕种,生儿育女,很快发起家来。年纪大了以后,他们又下山,同他们的父母及兄弟姐妹建立了联系。有一年,他们同山下的亲戚朋友约定,第二年四月八日这天,请山下的亲朋好友都到山上来,大伙儿一起吃饭喝酒,唱歌跳舞。于是,到了这一天,他们一家子杀猪宰羊,大宴山下的宾客。酒醉饭饱后,大家唱起山歌,载歌载舞,举行隆重而热闹的活动。从此以后,这活动就延续下来了,这就是大湘西苗族重大节日“四月八”的来历。

热情的苗寨夫妻还向我们讲述了家庭村辛酸漫长又感人的修路故事。家庭村是坐落于悬崖峭壁中间的原生态苗寨,过去,这里交通闭塞,出入极为不便,寨子里数十户人家世世代代过着肩挑背驮的生活,就连看病就医、农作物买卖,甚至村里的小伙子娶媳妇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生产的窘境使家庭村的人生活特别艰难,也因此成为一个极度贫困的村寨。

“江德文化”是家庭村代代相传的精神瑰宝,它取自家庭苗寨祖先秧江德老先生的名字,以不惧艰险,开疆拓土为精神核心,历经数百年的沉淀,这种精神已经深深地映在这片悬崖台地之上了。

在时任村长秧顺千的带领下,全村人东拼西凑了两万块钱,买来钢钎、大锤、炸药等。春节刚过,通村公路正式动工修筑,全村82户人家350多人,上工地的就多达200余人。十年里,97岁的秧兴秀、88岁的秧兴银、78岁的秧胜高……他们把自己最后的岁月都留在了这条路上。秧兴尼老人去世时千叮咛万嘱咐:“把我埋在看得到这条路的地方吧,我想看到这条路通车。”2011年,以吉首市公路局牵头的扶贫工作组进驻家庭村,把公路建设项目列为重中之重。专业工程队接过家庭村修路的接力棒。2012年9月9日,坳口和崖壁的公路终于修通。从此,耗时十年的7.5公里通村公路全线贯通。通车的这一天,村民们聚集在新修的公路上,唱着苗歌、打起苗鼓,家家户户欢庆到深夜。

从祖先秧江德老先生带着妻子到此开荒拓土、繁衍生息,到当代家庭村人用一凿一斧开山修路的“愚公事迹”,家庭村人,他们的骨子里就刻着一种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

比起神话故事中的“愚公移山”,家庭村的修路史却是这般的真切。要在一面是峭壁、一面是坳口的山崖上修起能行汽车的坚固公路,其难度不敢想象。与之隔崖相望的矮寨坡公路奇观相比较,家庭村的通村公路根本不引人注目,但这条“贴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其艰险程度和工程量并不亚于矮寨坡公路。如果说矮寨坡公路用的是举国之力,那家庭村公路却只是82户350口人的愿望。

家庭村的“江德精神”是刻在每一位村民骨子里的不朽图腾,是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面对困难,我们要有永不服输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家庭村之路,就像湘西苗疆的历史,弯弯曲曲,充满艰难;又像湘西人民的日子,虽然历经艰难,但越走越宽,越走越平坦。通过发展特色生态种养产业、改善交通条件等措施,家庭村旧貌换新颜,更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最好阐释。

迄今,在湘西人民的关注下,一条“通天仙路”盘旋直上云霄天境,象征着家庭村和湘西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越走越平坦。

金星,就职于湖南毛泽东文学院综合典藏部,曾出版发行《金星文学集》《金星文选集·二》《金星艺术文集·三》等书籍,并与金明春合作出版《中国声乐艺术史》《中国20世纪声乐史略》等学术著作。

来源:红网

作者:金星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