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1日上午,茶陵县高陇镇谭延闿故居祖庵家菜文化园内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第十届祖庵家菜美食节在这里启幕。本届美食节以“健康湘菜,我吃祖庵家菜”为主题,首次创新采用“茶陵-深圳”双城联动模式,在为期六天的活动中,将陆续在茶陵祖庵家菜旗舰店和深圳第十届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设立分会场,为两地市民呈现一场非遗与美食体验的盛宴。

双非遗同台,创新文化表达
上午9时08分,首场湘剧表演在“湘菜之源”舞台精彩亮相,高亢婉转的唱腔、程式严谨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而在随后的美食产品发布环节,祖庵家菜传承人现场展示了“祖庵奥肉”“祖庵豆腐”等经典菜品的制作工艺,湘剧表演与祖庵家菜展示交替呈现,形成“一戏一食、一雅一俗”的独特文化景观。让观众在视听与味觉的双重体验中,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沈勇在致辞中表示:“祖庵家菜与茶陵湘剧,这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承载着茶陵乃至湖湘大地的历史文脉。它们的跨界融合发展,不仅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创新,更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深度融合,打造文化新体验
本届美食节突破了以往单一的美食展示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环节将两大非遗项目深度融合。主办方特别设计了“非遗体验区”,在品尝地道的祖庵家菜,欣赏原汁原味的湘剧表演,同时参与非遗技艺体验活动。这种“可听、可看、可尝、可体验”的立体化展示方式,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鲜活的形式呈现给大众。在启动仪式后举行的“祖庵家菜发展与创新”座谈会上,与会嘉宾就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认为,湘剧的程式化表演与祖庵家菜的标准化制作工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湖湘文化中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体现。
活动期间,主办方还发布了“红色味道”主题套餐,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与湘菜的情怀故事融入其中,并通过设立“湘亲专属接待点”等方式,以美食为纽带,激活“湘亲”资源。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非遗传承的形式,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双城联动,拓展传承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美食节创新采用“茶陵-深圳”双城联动模式。11月14日至16日,活动将在深圳会展中心设立的第十届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分会场,向大湾区观众展示茶陵非遗的独特魅力,同时推动“祖庵家菜城市合作人计划”,面向大湾区开展精准招商;建立数字会员体系,通过消费积分兑换“茶陵好物盲盒”等方式,将短期活动效应转化为长期客户资源。
活动承办方湖南南浦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双城联动,我们希望能够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的对话,让非遗项目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其价值,让大湾区市民近距离感受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

展望未来,谱写传承新篇
非遗保护专家认为,祖庵家菜与湘剧的这次跨界合作,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这种“非遗+非遗”的融合模式,不仅放大了单个项目的文化价值,更创造了“1+1>2”的传播效果,为其他地区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茶陵县文旅广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创新举措,让祖庵家菜和湘剧等非遗项目从被动保护转向主动传承,使其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在创新发展中保持生命力。”
这场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美食的盛会,祖庵家菜与湘剧这两颗璀璨的非遗明珠,必将在创新传承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文旅相融,赋能振兴之路
在炎陵的青山绿水间,藏着客家人千年的味觉记忆——艾叶米果的清香、黄圆米果的软糯、山野竹笋的鲜脆,这不仅是舌尖上的非遗,更是流淌在客家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炎陵县农之味非遗工坊以市级非遗项目艾叶米果、黄圆米果及竹笋制作技艺为核心载体,创新构建“生产性保护+创新性发展”双轮驱动模式。其中,客家米果技艺覆盖传承人群超5万人,竹笋产业辐射带动1万余人就业,形成“技艺入户、传承在乡”的活态保护生态。工坊拥有2300多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配备冷冻库、全自动打包机、蒸煮池等现代化设备。2024年实现综合营收400万元,吸纳就业153人(含脱贫人口121人),先后获评湖南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项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
为促进技艺传承,工坊深入机关、景区、社区开展非遗培训,推动产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通过节庆营销、直播带货等创新方式,产品已走进长沙、深圳、北京等城市,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时,工坊积极参与各类商务展会,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让炎陵非遗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这一发展态势得到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株洲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二级调研员席道合在此次调研中指出:“炎陵艾叶米果不仅是特色非遗美食,更是推动农文旅融合的重要产业。我们将从三方面重点培育:一是强化标准与品牌建设,制定行业标准,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二是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建设非遗工坊体验基地,开发文创产品;三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将其纳入全市文旅营销体系,通过节会展会、新媒体等方式讲好非遗故事,使其成为富民增收的‘舌尖金名片’。”
立足新发展阶段,工坊将通过“非遗进景区”模式,实现文化赋能旅游、旅游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计划到2028年,带动就业200人,实现产值800万元,让炎陵非遗成为湘赣边区域文旅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来源: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编辑:唐雨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