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萦绕于心的那香海
文/谭伟平
那香海,只要一念到你的名字,心中就有一种梦幻般的憧憬,不只是那片湛蓝湛蓝的海水,也不仅仅是那片漫长且细软馋人的沙滩,这些,在中国沿海城市都能感受到,虽然让人心动,但并不独特,也不是唯一。
真正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群来自西伯利亚的白天鹅,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三月,栖息在那香海那片水域中,开始时是两只、四只、六只,慢慢地,变成二十只、四十只、六十只,二百只、四百只、六百只,最多时,有一千多只。成群结队降落在那香海,此起彼伏的吟唱声,不亚于天籁,就是嬉闹扑腾,也呈现出一种优雅高贵的姿态。难怪俄罗斯芭蕾舞剧《天鹅湖》自诞生以来,成为长达150年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其中虽然有柴可夫斯基穿插的浪漫童话故事,让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寄托了人们善良的心愿与美好的憧憬,但白天鹅自带的那份贵族气质与优雅姿势,无疑是迎合了人类文明的某种希冀与追求。所以,人们只要一看到白天鹅,就会联想到文明生活的高级阶梯,心中的向往与赞美油然而生。从孩提开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凤凰涅槃,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这种追求与向往,在绝大多数草根族中,天生就存在着。所以,那香海那成百上千只白天鹅,自然会牢牢吸引住旅居者的眼球,成为淡季那香海特色文旅小镇中最具特色的景象。
因为有数量众多的白天鹅,而栖息的时间长达五个多月,旅居的人们就能近距离、从容不迫地观察白天鹅的生活习俗与飞翔潇影。那洁白翅翼一收一放、修长之颈一缠一绕、黑色脚掌一抻一拽、明亮眼睛一颦一蹙,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与评点。旅居的志愿者将滩边洒满了玉米,供天鹅食用,看天鹅长颈食啄玉米的优雅动作,也成为一种视觉享受。其实,这景象喻示我们,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并不缺乏善良与乐趣,而缺乏的是角色换位与心平气和。有时出现的社会矛盾与戾气,很多时候与环境和心情相关。来到那香海,面对白天鹅,烦恼与忧愁就会一扫而空。你所要寻找的“诗与远方”,就在眼前。
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天鹅的习性中悟出许多教育与人生的道理来。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几位游客去野生动物园游览,几只在水面时而追逐嬉闹、时而徜徉自在的天鹅,引得他们驻足观赏。天鹅是一种候鸟,有着长途迁徙的习性,每年都要飞越千山万水,往返成千上万里。可是,眼前的这群天鹅为什么常年就待在这一方狭小的水域,而不会飞走呢?几位游客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起来——可能它的翅羽经常被修剪得很短,可能是双翅被绳子牢牢地捆绑着,可能它的双足套着一对沉重的铁环……正当他们饶有兴致地争论时,饲养员走过来说出了其中的缘由。原来,在不破坏天鹅高贵优雅的观赏姿态和剥夺它们飞翔习性之间,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便是:尽量缩小水域的面积,因为天鹅在展翅高飞之时,必须有一段足够长的水面可供其滑翔,如果滑翔的“助跑线”长度过短,天鹅就难以实现它拥抱蓝天的理想了。久而久之,这群天鹅便会丧失飞翔的信念,甚至丧失飞翔的本领。这就是动物园能留住天鹅的原理。
环顾我们的日常生活,经常发生着这种缩短人生跑道,慢慢地养习成了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习性。久而久之,麻木了,也就习以为常了。所以,看动物园的天鹅,那只是供人参观的“活标本”,哪有那香海的天鹅,既能滑翔于水面,又能翱翔于上万米高空的动人场景与优美画面,尤其是那一边飞翔,一边呼朋唤友的高亢叫声,十分让人兴奋与激动,这是生命的呼唤,是表现自己拥有顽强生命力的力量展示。我们在观看天鹅冲出水面飞向蓝天时,内心涌动的那份激动,寄托的不正是唤醒了自己内心潜在的一飞冲天的夙愿?
当然,除了白天鹅,那香海还有隐身于大片黑松林的温泉池,浸润其中,可产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欣然而乐之的感受,旅居的疲惫与生活的重负,都在这温泉濯洗之下,一扫而空了。这,又是另外的收获了。
我认为:一个地方的风景特色,对于旅居者而言,最好的效果是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毫无疑问,那香海,是拥有这种品质的。


谭伟平,博士,二级教授,湖南省教学名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怀化学院原院长、党委书记。现为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会会长。出版专著5部,主编教材4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从事过文学评论、影视策划、歌曲创作、艺术评论、散文写作,以及文化旅游策划等。近几年在《人民日报》《文艺论坛》《湘江文艺》《红网》《湖南日报》等报刊媒体发表了《传递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和光同尘 与时舒卷》等数十篇艺评与游记散文。
来源:红网
作者:谭伟平
编辑:施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