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如砥
——湖南油画的世纪年轮(节选)
文/李辉武 周功华
回望百年湖南油画,大道如砥。正如钱基博写道:“(湖南)民性多流于倔强”“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①钱先生把湖南“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多归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地理也是百年湖南油画大道开拓与绵延的核心精神的起点和载体。从王道源、彭沛民、孙世灏、黄显之、汪仲琼、周令钊等纷纷走出湖南,留洋欧日或学在沪上,到陈子云、钟以勤、詹鸿昌、蔡吉民、易利森、陆露音等各高校油画专业毕业生支援湖南建设;从新时期“八五”美术思潮的湖南青年美术家北上京城、南下广府大集结整体亮相,到新时代湖南省油画学会构筑老、中、青代际共生和谐的新格局,湖南油画形成自信、自强地面向国际国内的新生态。湖南油画正是以“出湖入湘”的开创精神和格局信念一次次凿通湖南的地理大通道、人才大通道、艺术大通道,生成了百年来的世纪年轮。
一、薪火相传:开拓与绵延
王道源是湖南最早走出国门的艺术留学生,是中国早期留日派的代表,堪称中国近现代油画艺术的垦荒者。正如姜丹书先生在《我国五十年来艺术教育史料之一页》所说:“若以吸收外来的要素而论,先受日本影响最大;后受法国影响最大。”②《湖南教育史》也有载:“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御史杨深秀上《请议游学日本章程片》,提出‘日本变法立学,确有成效,中华欲游学易成,必自日本始。政俗文字同则学之易,舟船饮食贱则费无多’。”同年康有为亦上《请广译日本书派游学折》,指出“惟日本道近而费省,广历东游,速成尤易”③。1896年出生的常德人王道源就是在此背景下,遵父命,于1916年官费留学日本学习工科,1920年因自身兴趣转而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师从藤岛武二。藤岛武二在日本堪称“画伯”。藤岛武二早年留学法国和意大利,终生追求油画本质,致力于教育,是继黑田清辉之后的“日本洋画界第一人”④。其时,无论是日本学生还是中国学生,都以能入他门下为荣幸。先后在藤岛武二门下的中国留学生有陈抱一、汪亚尘、关良、朱屺瞻、许幸之、卫天霖、宋征殷、倪贻德等数十位。据笔者观察,留日归来的藤岛武二生徒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始终坚持油画创作或主要成就在油画,王道源如此,朱屺瞻、卫天霖、倪贻德等皆如此。这一点与徐悲鸿、林风眠等欧美留学派的艺术路径有很大不同。笔者认为这与其追求油画本质的导师藤岛武二不无关联。1929年王道源以留日研究生身份毕业归国。这个信息的关键点在于,晚清以来凡留日学生在于“速成”,多以师范毕业生身份归国。王道源自1920年入校至1929年毕业,虽此时官方已对“速成”进行了限制,但他作为官费留学生,本应早早学成归国,享优厚待遇,而他显然放弃了这样的机会。他长达9年的学习经历,现存资料稀缺,只在他的好友倪贻德的描述中有零星记载:其一,他的四任太太,有两任出自日本名门;其二,他从藤岛武二画室毕业时,能说一口地道的东京方言,“穿着宽大的和服,拖着木屐,和日本人没有一点分别”,画画、养花、看鸟、翻译剧本、排演话剧、流连于艺术家咖啡馆,已经是十足的东京艺术家做派。⑤如果就此认定他已是一个“日本人”就太草率了。1933年到1937年他任中央通讯社驻日特约记者,抗战期间辗转上海等多地从事对日谍战工作,还因参与护送郭沫若归国,其间谍身份被识破,后侥幸逃脱。无疑,他血肉里的湖南人风骨始终未变。王道源经历9年的藤岛武二画室生涯,按理应比后来名气很大的卫天霖更能坚持导师“追求油画本质”的艺术道路,只可惜此后的跌宕人生,不仅消解了他炽热的艺术生命,也终结了他鲜活的肉体生命。
王道源归国后,先后担任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大学、中华艺术大学等多所学校的教授,最终于1930年创办了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在这个舞台上,他极力宣传他的艺术主张和教育理念。1931年,日本画家田太贡来到中国,与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师生到西湖写生,当时刘海粟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林风眠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生恰好也在西湖写生,这场写生陡然成了一个暗暗较劲的竞技场。田太贡后来回忆道:“与上海艺专相比,西湖国立艺专学生似乎缺少个性,一味模仿林风眠等人的作品。学校教师中的六七个曾在巴黎留过学的人,看上去好像在巴黎学的同一个专业。”“上海艺专普遍尊重个性与创造性。”⑥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南美专油画系教授的王道源在一次发言中说,百花齐放的方针提得好,大家都放才见高低。可见他始终在倡导多元创造、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他的艺术创作量少而精,除了抗战前的早期作品,为迎接广州解放而创作的伟人肖像也广受关注。他作画果断、明确、朴实坚定,强调宏观把握。同与他艺术路径接近的倪贻德相比,王道源更重视色彩,他曾说:“画画只要找到一笔颜色,就终身受用。”此外,虽然他早就受左翼影响,与决澜社、晨光美术会关系密切,但他始终没有进入激进现代主义的围栏,始终坚持偏印象派的写实画风。关于这一点,倪贻德记录了1927年在东京街头偶遇王道源的情景:“关于他的艺术也是这次到了东京之后才认识他的。作品虽然不多,在他的房间里也挂了几幅人物的油画,还有一幅较大的理想的构图,他的作风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但并不像罗诺阿(雷诺阿)那样的富丽丰满,倒是接近于特迦(德加)的素朴活泼的作风。”王道源有一篇发表于1937年的文章《野兽之群的渊源》也较完整地阐述了他尊崇印象派且对西方现代艺术持支持态度的艺术价值观。
从王道源的艺术道路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艺术的现代转型中似乎存在一个湖南知识精英共同体的命题。北大教授杨念群先生以“近代儒学地域化”为课题提出过一个阐述架构。他认为在中国社会近现代转型过程中有三个知识群体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别是湖湘知识群体、岭南知识群体和江浙知识群体,不应将其简单视作历史性的社会变革思潮的不同阶段,而应将其看作三个不同地域的知识精英群体面临外来文化强势挑战和入侵时,提出的不同应对方案和知识主张。湖湘知识精英的这种主张(洋务运动)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在军事和政治领域被迫中断,但其在文化艺术领域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并更深入地参与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这在中国画领域体现在齐白石、曾熙、萧俊贤、高希舜、陈少梅等代表人物的艺术实践,在油画领域则体现在王道源、彭沛民、孙世灏、黄显之、周多、段平佑、汪仲琼、周令钊等人的艺术道路。他们身上都带有强烈的湖湘文化底色和湖南人气质,简单来讲就是既保守又开放的文化主体性意识、心系天下的历史使命感和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意识。
钟以勤是在四川出生的广东人,1955年自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教职任上转到湖南,并开始在湖南文化局下属文艺干校担任全省各地文化干部的培训老师,1958年该校并入湖南师范学院美术系,他便成为该系的油画老师。不过,随着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他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教学戛然而止,直到1976年恢复工作,1981年被评为副教授,1988年被评为教授。命运的玩笑并没有埋没与玷污钟以勤非凡的艺术才华和高洁的人格品质,他树立了一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风范和人格榜样,使他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为湖南油画艺术教育带来了很大益处的人。这一点在他的学生萧沛苍、张月明、曲湘建、刘云、罗丹、石强、周陋之等人的口述中多有体现。
钟以勤的艺术观念继承自吴大羽的那种法式现代主义。如果说吴大羽留给我们的是那种野兽主义意味十足的抽象与半抽象的花卉印象,那么其学生钟以勤的遗世作品则以相对严谨的人物肖像为主,仅有极少的风景写生作品。从他的两件代表作品《自画像》和《天籁》中,我们可以看到,那种以扎实造型为基础,从更为主观的后印象主义中获益的色彩呈现,散发着简约、清朗、轻松、自信的气息。在学生的记忆中,他握着笔尾横扫的运笔方式,也是一种别具一格的存在。钟以勤是一位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画面的艺术家,他的口头禅就是“这人很有特点”⑦。他笔下的人物全是底层社会的劳动人民,他的艺术巧思,也是从劳动人民生活中得来的。萧沛苍的记述中提到过一个细节:“第一次看到钟以勤先生的画作,是我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日,在一间空着的教室里,我们出乎意料地看到了名为《平江起义》的一件巨幅油画和作为此画素材的几件油画人物写生作品。那画,竟全无我们惯常见到的这类作品的或是硝烟弥漫,冲锋陷阵;或是英雄挥手激昂,铁定乾坤的场面。我们这帮毛头小子看了后很有点不习惯。及至稍后,当我们躺在宿舍的上下两层铺架上‘侃’起那画中老百姓以婚嫁作掩护智取敌人的幽默场面时,才猛然佩服那画切入的手法是别开生面的。它有着画家对这一事件认真的历史思考,饱含着画家对穷苦的、已经不再沉默的普通人所进行的事业的赞美和热爱。正是因为画家有了一种真正的历史意识,画才不落巢(窠)臼。”⑧萧沛苍的“大学一年级”,应该在1958年下半年至1959年上半年,结合钟以勤的遭遇,该画应该创作于1958年下半年,虽然此画已佚失无考,但从萧沛苍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钟以勤面对宏大历史题材创作时的构思与创作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尤其与同时期分别从浙江美院、广州美院分配来的陈子云、蔡吉民、易利森、陆露音等这些接受苏派绘画教育的画家有着较大差异。笔者为刘云先生作口述自传时也听刘云先生谈到过一个细节:“我的毕业创作,就是后来我油画那种平面化的构图,当时大部分老师说我不是油画,不能过关,最后在钟以勤老师的支持下得以通过。这件事情也是使我坚定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道路。”⑨这时笔者才理解,刘云先生后来为全国军展创作的《饮马延河》,为何没有表现一个壮怀激烈的战斗场景,而是画了一位女八路军在战争间隙延河饮马的闲适和浪漫。这种创作的思路不正是与钟以勤表达《平江起义》的构思一致吗?钟以勤还有很多艺术的观念非常具有个人理解和特色,比如,他说,画眼睛,一定不要实,因为眼睛是活动的、最有生气的部分,要虚。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钟以勤这一不同于苏派油画而遵从心性与个性的艺术路径,为湖南20世纪80年代培育一批具备特别才华的青年画家保留了火种。这或许也是湖南青年艺术运动能在“八五”美术思潮早期就蓬勃开展并引领全国潮流的原因之一吧。
[注释]
①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岳麓书社,2010,第1页。
②姜书丹:《姜书丹艺术教育杂著(增订版)》,上海三联书店,2021,第294页。
③周秋光、莫志斌主编《湖南教育史第二卷(1840-1948)》,岳麓书社,2003,第199页。
④陈磊、冯旭:《论日本巨匠藤岛武二油画教学的东西渊源》,《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第65页。
⑤霍亮子:《美术史上的失踪者》,《南风窗》2008年第2期,第91页。
⑥孙晨旭:《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垦荒者:王道源》,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18,第40页。
⑦罗丹:《回城的日子:天上人间》见微信公众号“口述湖南美术史”。https://mp.weixin.qq.com/s/Wo1INYSyP31hNiE1M9z7iQ
⑧萧沛苍:《钟以勤先生(代序)》,载钟以勤《钟以勤油画》,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⑨李辉武主编《十日谈:刘云自述》,湖南美术出版社,2023,第201页。
⑩何煦:《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的口述记忆》,《油画艺术》2023年第4期,第 32页。
(本文节选自李辉武、周功华《大道如砥——湖南油画的世纪年轮》,全文原载于《油画艺术》2025年6月第2期。)


李辉武,中国美术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画院美术馆馆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湖南省油画学会主席团成员、岳麓书院访问学者、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澳门城市大学艺术学博士。曾参与湖南美术馆筹建任策展部负责人。
主笔撰写《口述湖南美术史1949-2009》(2013,湖南美术出版社)。先后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青年批评家奖、第六届全国画院研讨会优秀论文奖、齐白石国际学术研讨会演讲论文、全国美术高峰论坛·上海入会资格论文奖、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理论研讨会演讲论文等。担任多场重要展览策展人。连续成功策划实施了潇湘美学·2024/2025——新时代美术观察全国征文及学术研讨会。

周功华,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湖南省油画学会副主席。
来源:红网
作者:李辉武 周功华
编辑:施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