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诗情漫社区,文脉润津沽——第二十六期“天津诗人读诗会·诗出滑门专场”侧记
2025-11-24 14:24:29 字号:

诗情漫社区,文脉润津沽——第二十六期“天津诗人读诗会·诗出滑门专场”侧记

诗情漫社区,文脉润津沽

——第二十六期“天津诗人读诗会·诗出滑门专场”侧记

小雪裁霜染津沽,诗潮漫卷入社区。在天津市北辰区宝翠花都社区文化礼堂,一场以诗为媒、以情为线的文学盛宴正徐徐展开。2025年11月23日上午,由“天津诗人读诗会”主办,滑富强文学现象研究会与宝翠花都社区联袂承办的第二十六期“天津诗人读诗会·诗出滑门专场”活动,让诗心与烟火相融,让文脉与民心相连。

图片1

大合影

诗心映霞·启幕

“多年前,滑富强恩师的悉心指引,让我这个贵州大山的农家女开启文学门扉,在墨香浸润中参透生活真味。从懵懂文学青年到基层治理实践者,从布依妹到‘全国文明单位’带头人,北辰热土见证了我的成长,而滑老师便是点亮前路的伯乐。文学的根在生活,魂在群众——它从烟火中汲取养分,又以温情凝聚力量,这正是诗友们赠予社区的珍贵财富。社区治理需温度,文学便是最好的纽带:我们以文共情,读懂民需,以‘五常五送’传递暖意,让烟火气里藏着文化厚度。今日,滑门弟子以诗致敬师恩、以诵抒发热爱,既是我心之所向,更是社区文化之幸。愿这场诗会以文学之力,鼓舞党员群众同心筑梦,共书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篇章。”宝翠花都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林则银的开场白就如一首诗。她将文学与基层治理比作并蒂莲,一个滋养心灵,一个温暖人间,让在座四十余位诗友感受到文字在基层沃土中生根发芽的动人景象。

师道传承·深耕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北辰区文学事业奠基人滑富强先生端坐台下,目光如耕作者注视沃野。自1983年在此开垦文学沃土,培育出一批批文学新苗,如今已是绿树成荫。这场读诗会既是对师恩的礼赞,更是文学薪火相传的生动见证,恰似一场丰收的庆典。

图片3

活动现场。

诗韵流芳·绽放

本期专场创新采用年龄为序的诵读方式,九位滑门弟子携三十六篇诗作次第登场。作家、滑研会常务副会长刘万庆对同门诗作进行精准点评,或单篇细品,或纵览全局,如一位熟悉每株作物习性的老农,精准道出每首诗作的生长纹路。

图片4

活动现场。

八旬诗翁王春普,以《马齿苋》蘸取田埂清芬:被遗忘的草木不卑不亢,兀自繁荣,“替人类活出了精彩”,让平凡生命的韧性直抵人心;

周永军《丝路之上》藏史海匠心,以凝练意象铺展千年长卷,让丝路的厚重与情怀在诗中沉淀;

孟宪冬《生命的年轮——致滑富强老师》以“半亩方塘”喻师者胸襟,“经霜枫叶”载弟子深情,皱纹间的岁月沧桑尽在诗中读懂;

张红岩《后会有期》让友人情谊化作“手中星光”,余音袅袅处,是时光星空的遥遥相望;

祁永宏《深秋》跳出俗套,以“陈酒撞痛落叶”的奇思,撞开诗歌审美的新境;

岳兵《摆一个拥抱的姿势》在亲情期盼中舒展初心,镜前的拥抱姿态,是对生命最深沉的诗意眷顾;

罗广才《写给海子,也写给自己》与先驱对话,以“放生自我”“坟前有履痕”的哲思,求索生命与诗歌的本质;

图片5

活动现场。

季晓涓《小花》将女性的坚韧藏于劳作场景,“摘不净的疼”让思想性与艺术性诗意交融;

赵婷彦《父亲的庄稼地》以泥土为墨,田垄作序、农谚为词,诠释农耕既是生存之道,亦是精神修行;

周则伟《最后的蒸汽机车》向工业遗产致敬,“锈迹里的历史”让熄灭的火焰在诗中重燃灼热。

心系现场·寄语

“天津诗人读诗会”发起人、滑富强文学现象研究会会长、著名诗人罗广才正在赣、陕等地游学,无法亲临本期读诗会,但他始终心系现场。正是他亲自提议并将本期主题确立为“诗出滑门”,以致敬滑富强恩师的文学事业。他通过线上方式关注着诗会进程,并寄语:“恩师在处,便是文心所向。虽身不能至,然诗心与诸君同在。”这份跨越山海的牵挂与匠心,为活动注入了更深沉的师门情谊。

图片7

活动现场。

墨韵传情·赠画

赠画环节将现场氛围推向新的高潮。在与会诗友的见证下,情谊与敬意随着画卷的展开而流淌:

诗人、湖北中广公路勘察设计院天津分院院长张小东,满怀感激之情,将书画家谷军先生精心创作的水墨佳作,敬献给滑富强先生。这幅作品苍润浑厚,象征着师道如山、文脉绵长,承载着弟子们对先生桃李满天下的深深祝福。

“天津诗人读诗会”秘书长罗怡,将另一幅谷军画作郑重赠予本期点评嘉宾、滑研会常务副会长刘万庆。画作意境深远,笔墨间流淌着对文学评论者慧眼与耕耘的诚挚敬意。

“天津诗人读诗会”干事张佚,亦将谷军先生创作的一幅水墨佳作,呈送给林则银。这幅画作不仅是对她以文学温暖社区的礼赞,更是对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崇高实践的生动写照。

三幅画卷,连接起师徒、同道和文学与社区之间的桥梁。墨韵与诗心在此刻交织共振,艺术的情谊与文学的传承相得益彰,为这场诗会增添了又一抹温暖而隽永的色彩。

图片8

书画家谷军(左1)和诗人张小东(右1)向滑富强(中)赠送书画作品

文脉绵延·余韵

“自1983年,滑富强恩师在北辰开疆拓土,我们便成了最幸运的弟子。这份师生缘如陈年诗章,初读不解深意,回望方知满含慈父般的期许。今日‘诗出滑门’专场,亦是我们诵读恩师本真隽永的诗集——读他的真诚之韵、豪放之律,读他属于滑门、属于岁月的深沉之情。”诗人、滑研会副会长周永军的结语为诗会画下休止符,但诗歌的涟漪才刚刚荡开——在社区议事厅、在邻里茶话间、在万家灯火里,那些被诗句打动的心灵,正将诗意带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诗出滑门”专场以师门情、乡土韵、社区暖,书写了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新篇。这里,诗与烟火相遇,文脉与民心相依;每一首诗都是岁月的注脚,每一次诵读都是精神的传承。诗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文学形式,而是邻里相闻的问候,是社区治理的智慧,是寻常日子里的闪光。

当诗情融入烟火,文学便真正在人间扎根。(撰文/万庆 罗怡 摄影/周永军)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来源:作家网

作者:万庆 罗怡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