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渌口市民咖啡屋
文/聂鑫森
见惯不惊的咖啡屋,可以堂而皇之地生长在任何地方:霓虹灯流光溢彩的繁华闹市,四面田畴堆金叠绿的乡镇,万顷碧波击鼓敲琴的海岛……咖啡屋中的设置和卖品,也应是大同小异,只不过力求营造一种温雅、宁和、闲适的氛围,透现出一种时尚的风韵。青柠巴斯克拿铁、美式咖啡、速溶咖啡,加上各种小甜品三明治、沙拉之类,佐助悠悠缓缓的轻言细语,品味的是一种浪漫的情调。
株洲市渌口区渌口镇的这家“市民咖啡馆”,却让我拍案惊奇。不是它的建筑格局如何豪奢,不是它的装修如何别出心裁,不是它的饮品和小甜品如何制作精良,而是它的选址,居然可以大大方方坐落在区委区政府的院内,与案牍劳形的办公大楼举步可达。我曾数次造访这个肃静而端庄的院子,一圈围墙,负责的门卫,来访者的登记,非常礼貌地划分出“官”与“民”的界线。如今这个院子既无“门”也无“卫”,老百姓可以从从容容地走进这个院子,赏四时花草,听蝉鸣鸟啼,再走进市民咖啡馆,喝一杯热热的咖啡,吃点儿小甜品,和相识的朋友谈天说地,官衙和官衙园林与民间彼此平视,变得亲切和熟稔。
咖啡屋是在机关老食堂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并由南州集团投资建设。这是一个高明的决策,名之为“市民”的咖啡屋,进入区首脑机关的院子里,也就意味着市民可以自由出入这个院子,既体现了一种亲民的情怀,也表达了对企业家和商家热情开放的战略眼光,密切了党群和政企的关系。
咖啡屋朴素、静雅、明亮,与院内的办公楼、步道、园林融为一体。咖啡屋的前厅面积为180平米,最可喜的是100平米后厅,辟为书吧,依墙而立的书橱、书架,净洁的书桌和座椅。当爱读书的人,持卷坐于桌旁,桌上放着一杯咖啡,书香与咖啡香飘袅身前身后,这种感觉美不胜收。
渌口的作家、艺术家和书友,在闲暇时喜欢到咖啡屋来消停。他们告诉我,在这里经常碰到各个行业相识和不相识的人,机关干部、工人、教师、企业家、农民工和农民,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有一位叭着长烟竿的老年人说:“来咖啡屋并非年轻人的专利,老年人也爱这个新玩意。”
一位熟悉的农民企业家告诉我一件趣事:因扩大多种种植面积,在土地流转上与村民产生了矛盾,希望有关领导出面调解,但那天下午领导们在开一个重要会议。他便坐在咖啡屋临路的窗口前,焦急地等候。暮色四合时,他看到那位主管领导由远而近,赶快走出去迎接,并邀其入内谈谈自己的苦恼。当他们在小方桌边相对而坐,这位领导说:“别着急。你饿了我也饿了,我来作个东,这里的香菇鸡肉拌饭很好吃,吃完了再边喝咖啡边谈工作,行吗?”“行。”
这只是我听到的一个故事,我想这样的故事在咖啡屋应该是经常发生的。
我因到渌口访友或参加活动,数次叩访这家咖啡屋。
渌口区素来读书风气强劲,由“青龙湾读书会”升华为“渌湘读书会”,更是名声远播。读书与文学创作,是一种因果关系,于是许多文学爱好者和作家应运而生,成为中国作协会员的晏建怀、姜满珍、段淑芳便是此中的翘楚。
今年的一个暮秋之夜,迟桂花揉香了凉凉的风。我有幸来到咖啡屋,参加“《湖南文学》渌口创阅中心”的授牌仪式,来自省会的著名作家、书法家梁瑞郴馈赠书法作品以资鼓励,接着举行了一场“以文学如何赋美乡村”为主题的座谈会。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前厅喝咖啡的客人,都来到后厅旁听!
政声、民声与书声,文缘、情缘与乡缘,交汇、融合、绾系在这个咖啡屋。
名副其实的市民咖啡屋,成了渌口一个当之无愧的文化坐标。
我想起一位经济学家说过的一句话:“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
来源:湖南作家网
作者:聂鑫森
编辑: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