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发现乡村:文学与乡土的双向奔赴——“中国作家驻村计划”首期落地云南纪实
2025-11-07 14:54:16 字号:

发现乡村:文学与乡土的双向奔赴——“中国作家驻村计划”首期落地云南纪实

日前,由文艺报社、《诗刊》社、中国诗歌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作家驻村计划——和美文化 发现乡村之旅”在北京正式启动,旨在推动文艺赋能乡村振兴。云南是实施该项目的首个省份,由主办方邀请16位知名作家、诗人分赴云南16个州(市)的乡村一线,开展为期10至30天的驻村创作。

该计划得到了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的高度重视和指导,希望驻村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厚重之作。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带队专程赴滇,探望大理驻村诗人胡丘陵并召集座谈会,为这场文学深入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翟玉龙在楚雄和大理分别看望了李云和胡丘陵两位驻村作家,了解他们在驻村期间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以及在采访调研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沈洋分别到文山和澄江看望了驻村作家阿信和熊育群,省文联兼职副主席、省作协主席范稳专程赶往澄江看望驻村作家熊育群,并就云南青年文学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云南省各州(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也分别以不同的方式看望慰问驻村作家,解决存在困难和问题,对驻村作家的辛劳付出和对云南的关爱表示感谢。

中国作家驻村计划是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的具体实践,旨在通过作家驻村创作、田野调查、文化服务等形式,挖掘乡村自然生态、民族文化与时代变迁,创作反映新时代乡村风貌的文学作品,同时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推动农文旅融合。云南省依托“艺术家第二居所”,为作家提供生活保障与创作支持,并与“乡土文化能人”培育、“文艺赋美乡村”等工作有机结合,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文学赋能新格局。目前,16位作家已陆续开展驻村创作,其作品将陆续发表于《文艺报》《诗刊》等报刊及新媒体平台。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田禾走进普洱,走访爱伲咖啡工厂、北归咖啡等地,了解咖啡产业如何带动乡村蝶变;在那柯里、茶马古城等地,体验“老城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烟火气息。计划把茶咖文化传递的城市活力与人民幸福感融入创作,用诗歌记录时代新貌,拓展“饮茶品咖”的诗意想象。

图片

田禾在三登渔村探访渔民新村民俗,并与村民一起唱彝族山歌小调跳彝族舞蹈。

诗人许岚深入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等地,走访尼顶村茶马古道驿站、金沙江月亮湾、白马雪山等自然区域,了解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实践,考察茨中村多民族聚居村落,调研傈僳族传统民居、“阿尺木刮”歌舞等非遗传承情况。创作了《尼顶村》《日照梅里雪山》等一批诗歌,称“保护好自然风光与民族建筑,就是在守护精神之美”。

图片

许岚在迪庆州调研傈僳族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情况。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龚学敏前往丽江市宁蒗县永宁镇大落水村和新营盘乡药草坪村了解摩梭文化、苹果产业发展情况,与当地文化人、诗歌文学爱好者面对面交流,点对点指导,并赠送诗集。下一步,龚学敏还将深入玉龙县鲁甸乡、宝山乡驻村创作。

图片

龚学敏与馒头诗人交流诗歌创作心得。

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李云实地调研走访楚雄双柏、姚安、元谋和楚雄市,深入考察非遗“三笙”文化、彝族史诗《查姆》《梅葛》、红色历史及现代农业等,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交流座谈,梳理红军长征历史,计划以红军长征过云南为题材创作电影剧本。

图片

李云采访滇西片第十一世毕摩阿吉木果(鲁成雄)。

作家李浩以“清空自我”的心态入驻德宏村寨,专注观察边疆的自然肌理与傣族、景颇族的民俗风情。他表示,此次驻村重在倾听与学习,既要从当地文学爱好者身上汲取灵感,更要在与大地的对话中获得创作启迪。

图片

李浩在德宏州梁河县调研少数民族文化。

作家杨廷成深入临沧市临翔区、耿马县、沧源县,走访佤族村落,了解民族节庆、传统手工艺,记录基层治理实践、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带来的民生改善,称“云南的民族文化多样性令人震撼”,计划将边地风情与乡村变迁融入创作,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互鉴。

图片

杨廷成在耿马县孟定镇芒团村,采访今年86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芒团手工纸传承人玉勐嘠。

诗人阿信走进文山州富宁县、丘北县、马关县,驻村瓦蚌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坡芽歌书”的柔美、富宁港的热火朝天、罗家坪村的爱情故事,让他灵感迸发,短短数日已创作五六首诗歌。

图片

阿信深入文山富宁县归朝镇的老街三寨,开展民族文化(非遗代表性项目·壮族刺绣)调研。

作家张绍民深入保山市龙陵县、隆阳区等地,聚焦咖啡产业、玉雕文化,深入田间地头与加工车间,进行采访记录。他表示,保山的产业发展与乡村变迁,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将把此次在保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以文字之力为保山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精神动能。目前已完成2部诗集的创作,还计划以保山咖啡为题材创作一部小说。

图片

张绍民在保山走访调研玉雕产业。

鲁迅文学奖得主陈应松深入红河州,走访古城街巷、非遗传习所、异龙湖,详细了解国家级非遗“海菜腔”和“烟盒舞”的传承与创新,高度评价红河的民族文化底蕴,称赞石屏古城“保存完整,文化与人文相辅相成”,表示将把所见所闻融入创作,让更多读者认识这片土地。

图片

陈应松调研了解建水紫陶文化。

诗人庞培深入曲靖市马龙区、罗平县等地,入驻土瓜冲等旅居村,走访岩彩工坊、土窑面包坊,探访九龙瀑布群、多依河等自然奇观,触摸苗族民居、布依泼水节等人文脉络。称赞曲靖乡村是兼具文化底蕴与发展活力的文学“富矿”,计划以散文展现旅居经济带动下的乡村蜕变。

图片

在徐霞客走过的古道(罗平境内),庞培仔细辨别石块路间马蹄踏出的凹痕。

上海作协副主席殷健灵跨越昭通六县(区),在大村小学与孩子们围坐交流,在鲁甸地震纪念馆回望重建历程,在苗族村寨见证脱贫图景,在豆沙古镇触摸历史脉搏,走进小草坝体验天麻采挖,计划以“陌生目光”写出带泥土芳香的作品,用文学书写古道新韵,助力乡土文化传承。

图片

殷健灵在威信县扎西镇石坎小学与孩子们交流。

湖南省作协副主席胡丘陵深入大理州凤阳邑村、中和村等地,拜访大理州乡土文化能人,与86岁村民杨德龙共忆村史,在与村民的同吃同住中感受白族风情,探访茶马古道遗迹,观察传统村落与现代文旅的共生之道,表示将用心倾听苍山洱海的呼吸,感受白族同胞的热情,通过诗歌记录乡村的细微变化。

图片

胡丘陵在大理凤阳驿古村落聆听86岁村民杨德龙讲述村庄历史。

诗人高旭旺深入怒江州泸水、福贡等地村寨,与村民同劳动、共生活,沉浸式感受怒江大峡谷的生态奇观与傈僳族、怒族的文化特色,聚焦脱贫攻坚后的民生变化,力求以质朴诗句记录边疆振兴的生动实践,把怒江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图片

高旭旺深入田间帮助农民撒麦种。

山西省文联主席葛水平在昆明开启文化寻踪之旅,她深入凤家古镇、罗婺彝绣街,与彝绣传承人交流,见证“企业+协会+绣娘”模式带动万余名妇女增收;在毛主席长征路居旧址,她听闻“红军树”的传奇,在滇池度假区走访海晏村、杜曲村,她感慨:“滇池不仅是一片水域,更是一部流动的文明史。”她扎根卧龙古渔村,记录古村在保护与发展中的烟火记忆,力求用文字留存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图片

葛水平走访刘家营社区与万溪冲社区。

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熊育群探访玉溪市冲麦村、碗窑村等千年古村落,详细了解村庄人文历史、产业发展与移风易俗,观看国家级非遗彝族花鼓舞表演,触摸明清建筑、古陶技艺与红色交通站的历史痕迹,赞叹“民族文化鲜活,村民生活充盈”。他表示,将把所见所闻融入创作,让更多读者通过文字走进云南乡村。

图片

熊育群在玉溪元江者嘎村村口,与摆摊的傣族老人聊家常。

在驻村工作中,驻村作家们不仅积累创作素材,更通过文学讲座、创作交流等形式培育基层文化力量,真正把优质文艺资源送达基层一线,打通文学与乡村的“最后一公里”,以实际行动参与乡村建设,助力地方文旅发展。

驻村期间,熊育群在玉溪市通海、澄江等县区与基层作家、农民读书会成员、乡土文化能人亲切交流,还与青年作家赵丽兰结成了帮扶对子,以“师带徒”的方式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一代作家成长进步。田禾与普洱市本土作家、诗人座谈,分享创作历程与心得;陈应松在红河蒙自为文学爱好者剖析小说写作的十大问题;庞培在曲靖市为乡土文化能人授课;许岚与迪庆州作家召开座谈会;张绍民在保山召开以“咖啡产业走向世界·文艺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本地文学工作者交流座谈会;胡丘陵在大理中和村与村民、本地诗人召开火塘诗会;龚学敏与“小凉山诗歌群”作家交流座谈。杨廷成通过朋友圈,为拉祜族制茶艺人推销滇红茶、黑蜂蜜、傣族白棉纸等特产。王松也将入驻西双版纳,深入民族村寨开展田野调查,汲取丰富的创作养分。

此次中国作家驻村计划是文学扎根人民的生动实践,作家们在泥土中挖掘灵感“富矿”,乡村也在文字的浸润中焕发新彩。在云南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文学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壮美诗篇。

来源:云南网

作者:李娇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