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戏晋京】《月亮粑粑》:演绎乡村女教师无私大爱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邓雅琴 汤红辉 编辑:盛学运 2016-08-22 10:38:05
时刻新闻
—分享—

《月亮粑粑》是一首诞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童谣,它反映的是中国老百姓千百年来朴素的文化理想。

湖南省湘剧院院长王阳娟(前排右二)饰演的“秦雅云”这个舞台形象深入人心。

  编者按:湖南地方戏剧艺术吸取了中华大地和湖湘文化的生命养分,历经久远、艰难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19个剧种。

  7月至9月,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精选了12台剧目,在北京各大剧院演出。这是湖南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现具有鲜明特色的湖湘艺术元素、湖南地方戏曲和湖南艺术家风采的舞台艺术展演。

  此次展演,将充分展示近三年来湖南艺术创作工作取得的新成果,交流展现湖南优秀表演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为湖南戏剧文化走出去搭建更好的平台,扩大湖南文化影响力。

  为此,红网特推出《湘戏晋京》系列报道。

  红网通讯员 邓雅琴 时刻新闻记者 汤红辉 长沙报道

  “古老的戏曲要在这个追求新鲜的社会立足,必须紧跟时代,贴近生活,想办法把年轻人带进剧场。”

  “月亮粑粑跟我走,我跟月亮提笆斗……”诞生于农耕文明时期,广为传唱的童谣,反映了老百姓千百年来朴素的文化理念。

  湘剧高腔《月亮粑粑》是湖南省湘剧院排演的新剧,由著名剧作家盛和煜编剧,著名戏剧导演张曼君担任总导演,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省湘剧院院长王阳娟等主演。

  经过数度打磨,这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入选201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10大重点扶持项目的精品湘剧,将于9月9日登上全国地方戏曲演出中心剧场。

  王阳娟表示,古老的戏曲要在这个追求新鲜的社会立足,必须紧跟时代,贴近生活,想办法把年轻人带进剧场。

  细节展示现代湘剧

  《月亮粑粑》是一首诞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童谣,它反映的是中国老百姓千百年来朴素的文化理想——将后代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

  “乡村女教师”虽是老题材,但作者巧妙地以小细节来展示秦雅云的大爱。该剧一改传统戏剧中用强烈戏剧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做法,弱化戏剧冲突,突出人物的内心表达。结构上分为3幕,截取1985年至2015年30年间的几个截面,展现30年来中国教育的问题和进步,观众观看时会有穿越感。音乐也结合了交响管弦乐,第一次把传统湘剧的高腔弹腔向观众展示,多声部合唱更让人如痴如醉。

  经过数次打磨后的《月亮粑粑》更精炼、更注重细节。呈现在舞台上保持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发挥出戏曲艺术的优势,把戏曲的程式化与音乐、舞蹈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全剧呈现出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使观众对平凡人中国梦的实现产生强烈共鸣。

  总导演张曼君说:“戏曲的生活化、古老湘剧的现代化是这部戏的最大特色。”

  在音乐、舞台呈现上,导演也动了很多脑筋。剧中融入湘西山歌等民间音乐,并首次在湘剧中采用交响乐与民乐相配合,使音乐饱满而丰富。巧妙融合现代舞蹈,如第一幕,黄荆树小学房屋倒塌,就是用现代舞来表现救人的场面,更富观赏性。

  对编剧盛和煜而言,此作完成了自我超越。“创作这个剧本花了一年多时间,是我耗时最长的一个舞台剧。”盛和煜坦言,为了寻求突破,超越自己之前的作品,创作特别艰难,有好几次想回过头按常规的思路写,但自己最后还是选择了超越。

  湘剧要贴近生活

  “要让湘剧年轻化,让戏曲生活化,就是要让我们古老的剧种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要让老百姓接受我们,得到更多人的认可!”王阳娟说,“我个人偏爱细腻感人的舞台表演,能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我在舞台上追求动得自然,放得轻快,收得凝神,演得真切,悲得痛楚,乐得喜悦,弱得怜悯,坚得刚毅。而这一追求,在大型现代湘剧《月亮粑粑》中有着充分的展示。”

  观众除了对《月亮粑粑》的主题倍加点赞,对女主角王阳娟的深厚唱、演功底也竖起了大拇指。“我是王阳娟的粉丝,她不愧是湘剧的台柱子,唱得太好了,余音绕梁啊!”一位老观众赞不绝口。

  “我从剧情和人物的发展需要去分析、领会唱腔音乐的内涵,融入角色的精神世界,充分揭示角色的内心情感,坚持做到了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因此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给人带去艺术享受。”王阳娟表示,表演上,《月亮粑粑》与《李贞回乡》《谭嗣同》等传统剧目不同,放弃了戏曲程式化的东西,借鉴话剧表演,更加强调演的成分,演员用生活中的细微动作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全剧每一幕都有大段的主人公唱、演呈现,抒情贯穿始终。王阳娟凭借深厚的唱、演功力,让“秦雅云”这个舞台形象深入人心。年轻演员也有出色发挥,饰演秦雅云女儿波儿的“90后”演员张丽华在剧中有大段唱词,精彩的唱腔博得观众喝彩。

  从进场排练到首演,共经历了59天。在这期间,导演和演员们没有节假日,一心倾注在《月亮粑粑》的创作排练上。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一位专家对省湘剧院的老中青人才齐聚一台深感欣慰,“这个剧的群众演员多,特别是青年群众演员非常整齐,有几个年轻人表现非常出色,湘剧后继有人啊!”

  古老湘剧需要年轻人

  湖南省湘剧院在创作《月亮粑粑》过程中,曾3次组织演职人员到边远山区的乡村小学体验生活。那里的人们善良、淳朴、奋斗的精神品格,为这个作品注入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王阳娟介绍,第四次打磨修改,重点是对女教师秦雅云能一直坚持下来做了更合理的安排。北京的专家表示,该剧是“现代戏创作的示范之作”,实现了思想的艺术和艺术的思想有机统一。

  “古老的湘剧跨出了一步。”湖南省湘剧院书记张克浪说,传统戏曲要传承发展下去,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而是在保留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和时代贴得更近,让年轻人能够接受。

  湘剧流传至今已数百年,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如何才能让湘剧这样的古老剧种焕发新的生机?“湘剧要发展,培育观众、培养人才、打造品牌很重要。我们要加强对青年演员的培养。一个戏曲演员必须经过很多历练,才能真正在台上立起来。湘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越来越多这样的优秀人才。”王阳娟恳切地说。

  现在经过文化体制改革,湖南省湘剧院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39个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之一,堪称“国宝级院团”。

  相关链接:艺术评论

  胡安娜:湘剧现代戏《月亮粑粑》的启示

  为什么《月亮粑粑》能“老少通吃”征服观众?为什么它能获得“众口难调调众口,人心难得得人心”的剧场效果?

  记得去年第一次看《月亮粑粑》彩排时,我就惊讶地发现,这个戏的剧情怎么与我6年前旅游路过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那么相似呢?在那儿,也有一所和剧中一样即将垮塌的危房小学,也有一个和剧中一样已执教30余年的代课女老师……这所令我牵挂的乡村小学简直成了《月亮粑粑》的现实模板,它就是江永县桃川镇岩寺营小学!这个戏的确太真实了,真实得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给人一种“舞台上的人融入了生活中,现实中的人走进了舞台”的感受。

  为什么《月亮粑粑》和真实生活会如此惊人的相似?首先,我认为,该剧强烈的现实感来自于剧作者在选材开掘上找到了一个很独特的切入口。他在处理这类司空见惯的农村题材时,不走常人常走的大道,而是潜入山野林间小道,去钻探乡村生活的真实原浆,去寻找“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前所未见的东西。于是,《月亮粑粑》一剧便以“现实观照,人文关怀,独特视角,创新手法”的笔触伸入乡村代课老师这个最弱势群体,并以秦雅云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乡村代课女教师形象,借助“月亮粑粑”的深层寓意,打开这个草根人群的真实内心,揭示他们渴望改变现实的梦想、矛盾心理与生存状态,深入开掘其人性、人情之美,引发了人们对乡村代课老师群体在艰苦生存状态下人性美闪光的认同。因此,开掘之深,才感人至深。创新决定角度,角度决定高度,《月亮粑粑》才会达到农村题材现代戏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取材的独特只是剧本成功的第一步,编戏应同时凝聚两点,一是取材,二是人物。这两点在《月亮粑粑》一剧中,尤为突出。它恰恰写活了女主角秦雅云这个独特的人物,这是全剧最大的亮点。

  我们不禁要问:该剧走的是创新湘剧的路子,全剧分幕不分场,乐章式的写法,散文式的结构,既没有激烈的冲突,也没有复杂的剧情,只是截取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片段,讲述了乡村女教师秦雅云在一个叫黄荆树的贫困小山村,30年坚守与奉献的故事。剧情简单而平淡,但为什么这个戏看了却让人落泪?剧作者又是如何深入开掘、成功塑造出这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乡村女教师秦雅云的呢?

  这是因为该剧在主题创意上首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戏魂”,那就是“妈妈老师”情结。秦雅云为学生们付出的那种渗透到血液细胞中的挥之不去的妈妈般的爱,构成了一股从头到尾贯穿全剧且形散而神不散的气韵,构成了开掘秦雅云这个人物最深层的精神内涵。“妈妈老师”情结正是全剧的灵魂,它使得这出既无中心事件,又无矛盾冲突的散文式结构的现代戏,找到了很重要的情感贯穿线,并靠它来统率全剧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除此之外,还胜在细节。编剧尤为注重通过生动、丰富、感人的细节,逼真传神、惟妙惟肖地诠释出了“妈妈老师”情结的精神底蕴。如给观众印象很深的“她和学生同唱月亮粑粑”“她为救学生腰负重伤”“一双花球鞋”“她为电视画面中驻港部队的学生失声痛哭”等一连串感人肺腑的生动细节,发挥了“以小胜大”的威力,为刻画“妈妈老师”秦雅云带来了闪光点与活力。

  当然,秦雅云形象的成功塑造,还得力于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等二度所营造的舞台呈现。尤其离不开主演王阳娟的精彩演技。都说湘剧现代戏是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很难编,很难演。但有着深厚功底的王阳娟,却把秦雅云从青年、中年到老年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不同情绪、不同唱法表现得层次很分明,很到位,表演得细腻、委婉、声情并茂。我们分明看到了秦雅云并没有披上“高、大、全”的外衣,也没有走上神坛,但她却在失声痛哭中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了!剧中的细节处理,不仅把深藏“妈妈老师”情结的秦雅云的人物个性演绎到了淋漓尽致;而且,还使观众在联想中品味出全剧的主题深化: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6亿农民的大国来讲,乡村教育同样担负着培养国家人才的重任,乡村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同样决定着国家的走向。

  因此,《月亮粑粑》这部戏正好从正面打到了“乡村教育也是一项良心工程,行小善,积大德,救活一所小学,同样功在千秋”的焦点上,正好切中了时代的命脉。更难能可贵的是,剧本所表达的这一切,都不是靠剧作者刻意去点题,靠人物去“说”“唱”出来的。而是靠留白、收敛的细节所构成的“召唤结构”,去引导观众的想象创造,为观众提供一个由他们个人的联想去填充的情感空间。“召唤”观众们去回味秦雅云执教几十年来是如何在委屈不公中坚韧煎熬的,启发人们对她心存大爱、敬岗敬业、承受苦难的经历,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心。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邓雅琴 汤红辉

编辑:盛学运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2016/08/22/406637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