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曲深藏此布衣
——杨福音简记(之一)
文/商木
士人杨福音
杨福音是一个“画家读书人”,“画家”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前缀,修饰本位词“读书人”。这里的读书人,不是指喜爱读书之人,确切来说,义近于“知识分子”,但又不尽然。因为在什么东西都被注水的今天,“知识分子”四字原有的内涵,也在被无限扩展。在现在,一个人只要做一个姿态,呼吁关心某某群体,那么这个人就被目为知识分子。
只有一个消失已久的词,能与杨福音的身份相称,那就是“士”,而且是“宋士”。
古代的士人,非常特殊,他们是独特的一个阶层,在“士农工商”四民之中,位居第一,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然而,他们与普遍意义上的世家大族不一样,因为他们是凭着知识和美德而获得各种资源的“自然贵族”,并且不会自动世袭,士的后人,仍需通过努力,才能成为士。
士有多种,随着各个时期而展现不同的风貌。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是游士,他们周游列国,在官师合一的时代,独立于各种秩序之外,带来的是学术下移,他们真正做到泽被众生。汉代的士,身上都有一股血性,刚阳之美尽露无遗,但又不失理智。例如圯上老人命令张良为他到桥下取鞋并穿上时,张良会有“欲殴之”的念头,最后是理性占据上风——“为其老,强忍”。正是因了士人这一种理智的血性,所以汉代能击败北方异族的侵扰,得保中原,在历朝历代中显得独一无二,因为后世的王朝,都付出了文明的代价——夷蛮入主中原。在这一点上,唐也不能与汉比肩,唐人保卫文明,依靠的是雇佣兵,但边患仍旧不绝。
在历代的士人身上,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他们身上的使命感,宋代的士尤其如此。
在唐宋时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尤其是宋代,这种“自然贵族”更加活跃,身上那一种天然的使命感,显得更加强烈。他们“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等,莫不如是。这些人比今天的知识分子还“知识分子”,因为他们不仅“致君尧舜上”,要求自己使君王成为明君,尽量不让对方作恶。另一方面,他们却不认为自己是君王的工具,因此他们不仅提出“虚君”,让君王尽量保持缄默,更要求与君王“共治天下”——这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又一曲易水离歌,激扬着一种无声的慷慨,甚至悲壮,因为权源在君王的手上。在那种体制之下,他们可谓做到了极致。今天的人对历史缺乏“了解之同情”,往往以今律古,全然在有限政府的视野内苛责宋代士人,是敬畏的一种缺失。
以上是对杨福音的前贤的一个小梳理,杨福音是布衣,但他与这些士人特别是宋士,有着一种精神上的血缘关系,因为在他的身上有一种坚定地传承古典和高雅的使命感。尽管时代早已失去了滋养士的土壤,但杨福音仍旧恪守着士身上那种种可贵的精神品质:高贵,良知,敬畏,不屈,以及那种“知识的傲慢”。最后一个特质,只看杨福音的画的人可能感觉不到,但是与他倾谈,或者看过他写的那本小书,仔细品读他对时贤的臧否,就发现高傲其实还只是皮相,潜藏在字里行间的那种对知识和高雅的诉求,才是内相。
杨福音,不止于画。
杨福音:194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广州书画研究院副院长;2006年在长沙设立杨福音艺术馆。2012年1月杨福音散文“读书人的担当情怀”入选由中国散文学会评选的 《2011中国随笔排行榜》。作品收入《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今日中国美术》和《辉煌成就·世纪曙光》等重要美术文献。出版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杨福音》、《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杨福音》、《杨福音画集》、《杨福音中国画精品》、《福音书话》、《长岭上》、《金枝玉叶》、《由红菜薹想起》、《日子》、《良苗怀新—访谈杨福音》、《关于福音》、《吾喜吾爱》等画集、散文集。
来源:杨福音艺术馆
作者:商木
编辑: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