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最美基层文化人】滕召华:潜心打造湖南陶瓷名片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编辑:盛学运 2016-07-27 09:00:50
时刻新闻
—分享—

滕召华

大球泥原料(剖面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袁思蕾 长沙报道

  “滕董事长为了几个公司,投入了很多精力,对于工作要求非常严格、认真。他并没有把大球泥当成生意在做,而是当作事业在做。”湖南大球泥瓷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萍向记者介绍道,她口中的“滕董事长”就是陶瓷工艺大师、湖南大球泥瓷艺有限公司董事长滕召华。

  滕召华于多年前抢救性保护收藏了世界上稀缺制瓷原料——大球泥,近些年,他带领他的团队在大球泥原料、工艺配方及制瓷技艺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地研究、创新和传承。

  抢救保护世界稀缺“泥黄金”

  大球泥,深藏于湖南雪峰山中,雪白状形同足球大小,由伟晶岩经过亿万年风化而成,是世上极为稀有的非金属矿石。大球泥最早在抗日战争后期修筑战壕时被挖掘出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被一名工程师发现后用于制作出口瓷原料,七十年代因用于醴陵制作毛泽东主席生活用瓷(即“毛瓷”)而声名远扬。

  大球泥至今在世界上只发现两个矿源,一个矿源在英国,曾造就了英国的陶瓷鼎盛时期,但早在二战时期就已绝迹。而我国的大球泥从发现到利用仅仅存在于上世纪的50-70年代之间。因其品质优异、矿源稀缺、不可再生,故而被业内誉为“泥黄金”。

  “我很佩服他的这种眼光和对大球泥商机的洞察力。”张萍说道,多年前,滕召华因一个偶然机会结识了一位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从这位大师那里了解到“毛瓷”及其制作原料大球泥的珍贵,于是作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一定要将这个世界上稀缺的最好的制瓷原料——大球泥,进行抢救性保护收藏”。

  从2004年开始,滕召华通过不懈努力,前后投入近亿元资金对大球泥原料、工艺配方及制瓷技艺进行抢救性保护、研究、开发、创新、宣传和传承。

  滕召华带领他的团队花了两年的时间,请上海、山东、江西、湖南等地的国家陶瓷原料检测机构对大球泥进行了系统的化验、分析,并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陶瓷专家、材料专家对大球泥进行深度研究,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经过上百次的配方试验,终于获得了理想的大球泥炼制配方。

  研究表明,大球泥各种化学成分是制瓷的最佳值,物理特性最优,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由于大球泥的铝含量极高、铁含量极少、粘度好、密度大、质地白,所以烧制出的瓷器温润光泽、清新雅丽,富有玉质感,给人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美中藏秀、艳而不俗、淡而有神的艺术效果。

  潜心做好基础工作 打造陶瓷名片

  “许多企业追求短平快,想着怎样能尽快把产品卖出去,而我们更重视基础工作这块。”滕召华对于自己身处的瓷艺行业有着个人的观察解读,他说自己事业起步之初遭受过质疑、误解,但他认为成功路上鲜有同行人。

  在大多数人眼里,滕召华所掌握的百余吨介于石头和泥之间的东西实在不值得花很多时间、金钱、精力去研究、宣传、推广,去做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亏本买卖。但在滕召华的眼中,这百余吨大球泥的价值绝不能仅仅是每吨一百万,也不是目前一吨的产值两个亿,他孜孜追寻的是打造湖南的陶瓷名片、中国的陶瓷标杆。

  滕召华说,现代的陶瓷人大都急功近利,不太舍得投入;过多的把陶瓷的艺术价值依附于创作的大师上,而不知道去研究原料、提高瓷质、创新工艺,更不会花钱去宣传企业、打造品牌。为此,他投入了上千万在湖南和国家级媒体宣传湖南艺术瓷,宣传大球泥瓷,提高湖南陶瓷的美誉度。

  大胆创新融合 引领中国艺术陶瓷

  “我们不说做得完全专业,但比其他企业做得更专注。”滕召华告诉记者,自己和团队目前在做的大球泥瓷艺事业在原料研发、创新融合、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作出了成效、获得了认可。

  滕召华带领他的团队突破了当今用大球泥烧制高温釉下五彩艺术瓷、高温瓷雕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掌握了烧制技巧,申报了近百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并制定了我国第一部高端艺术瓷《大球泥瓷》地方标准。用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用生产标准规范产品质量。

  在传承湖南陶瓷釉下彩工艺基础上,滕召华大胆创新融合,把景德镇的青花粉彩工艺、台湾珐琅彩工艺、德化的瓷雕工艺、宜兴紫砂壶的器型设计等继承并发扬光大。大球泥瓷的艺术创作从此有了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博采众长,真正做到了艺术陶瓷的创新融合,形成了我国目前高端艺术瓷的一大知名品牌——大球泥瓷,成为我国艺术陶瓷的引领者。

  脚踏实地做事 有心之人收获回报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如滕召华的同事说的那样:“滕召华脚踏实地做事,结果是看得见的。”去年,大球泥瓷艺已被纳入湖南省文化产业重点扶持企业和国家文化部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现已在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球泥瓷正越来越受国内外收藏家推崇,也是国家级博物馆首选的珍贵藏品。

  从十年偶遇陶瓷艺术大师,到后来抢救收藏大球泥稀缺原料;从六年前开始研究大球泥,再到近三年传承创新大球泥瓷,滕召华坦言,走了许多弯路,拜了很多码头,受了很多委屈,交了许多学费,却也收获诸多成果。从当初一个懵懂的门外汉到今天一个努力保护国家珍贵资源的传承人,滕召华已经是把个人爱好转变成了一份肩上的重大责任:把大球泥瓷打造成中国的艺术陶瓷标杆,并推向世界,成为世界陶瓷名牌,绽放璀璨光芒。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编辑:盛学运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2016/07/27/404483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