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当监察任,泰山压顶敢担承。顶带花翎先摘下,纵是那皇亲国戚也不徇情……决不让飞扬跋扈、祸害黎民的刁官恶吏逞威风!”新编湘剧《烧车御史》7月26日晚在北京中国评剧大剧院上演,现场掌声热烈,好评如潮。由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举办的2016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于7月5日至8月3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演共选调全国31个省区市的31台精品剧目,《烧车御史》是湖南省唯一一台参加由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举办的2016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优秀剧目。
主人公在历史上确有此人
主人公谢振定是涟源金石镇桃林村人,出生于书香世家,为乾隆庚子科进士,任监察御史,他对当时权臣和珅家奴的恃势横行深恶痛绝,决意予以惩办。乾隆六十年元宵夜间,谢御史巡视北京东城,正碰见和珅家奴横行霸道、坐车越份,命令手下杖责和珅家奴,并一把火当街烧毁其车轿。京城百姓见恶奴被鞭笞、车被烧,人人拍手称快,称誉谢御史为“铁面御史”、“今之董宣”,于是“烧车御史”名震京城。谢振定是涟源人引以为豪的历史人物。他是湖南人和涟源人“不怕死、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气质的体现。一个从五品的御史,敢于勇斗朝中的官霸和珅,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权臣针锋相对,与当时的阿谀逢迎、明哲保身之辈形成鲜明对比。嘉庆十四年(1809)五月,谢振定手书“正大光明,通天达地”8个字,掷笔而逝,朝野震悼。嘉庆皇帝在御制祭文中写有“朕当太子,先生为傅;朕登大宝,先生为辅;朕今渡河,为先生讣”之句。道光皇帝为纪念谢振定也曾亲笔题词:“祖之臣,父之功臣,朕之先生”。道光壬辰年,谢振定入祀“乡贤祠”,其生平载入国史馆。目前在涟源尚存谢振定故居乐恺堂,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部剧有什么特色
湘剧与豫剧、粤剧、昆曲、黄梅戏等地方剧种并称,是最具湖湘特色的曲艺形式,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湘剧流入涟源、湘中一带,自清康熙年间开始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烧车御史》在声腔、音乐等方面继承了湘剧的传统艺术,以高腔、弹腔为主要声腔,融入梅山山歌的音乐元素,使演唱别具一格。剧中融入了涟源的板凳龙、骨牌灯等地域文化,同时巧妙地插入酒驾、公车私用等现代元素,切合当今反腐倡廉、深入开展作风建设的时代背景,在娱乐性甚至“戏谑”中渗透出耐人寻味的警世性和观赏性。该剧在第五届湖南艺术节夺得田汉大奖,入选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并获湖南省廉政文化优秀作品一等奖。今年元月开始,《烧车御史》作为湖南艺术节优秀剧目全省巡演,专家叫好,观众叫座。
一个县级剧团为什么能一路获奖,进京演出
涟源湘剧团作为一个县级剧团,没启用一个地州市级以上的演员,却排演出《烧车御史》这样的一部大戏,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是可想而知的。要克服经费紧缺、条件简陋、演艺人员青黄不接等诸多困难。演员少了,十几个已经退休的老演员、老艺术家纷纷回到剧团,免费参演,其中年龄最大的已年逾八十;资金不够,剧团的全体演艺人员发起“众筹”;导演、编剧、服饰设计、音乐设计、舞美设计、灯光设计等主创人员纷纷主动降低报酬,甚至是无偿献演。这部剧也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导演和主创人员,潜心创作,对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造型、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最好的艺术效果。所有演员,无论是八十岁的老翁还是七八岁的幼童,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自始至终坚持勤学苦练,对每一个动作、每一段台词、每一个表情都认真揣摩,力求做到完美无缺。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盛学运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