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最美基层文化人】王泸:自费抢救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郑涛 编辑:盛学运 2016-08-22 10:40:10
时刻新闻
—分享—

王泸家中堆满了他收集的大量地方文化遗产资料。

    编者按:7月下旬,湖南省文化厅、省委网信办、新华网、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红网初选的“最美基层文化人”50名候选人已经出炉,目前进入网民投票阶段,为更好地呈现每位候选人的精彩人生,让社会各界认识和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省内多家媒体近期对50位湖南“最美基层文化人”候选人进行了实地采访。自7月28日起,按照采访时间,红网每天推出2位候选人进行宣传和报道。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郑涛 津市报道

  王泸是常德津市市文化馆退休工作人员,现年71岁的他连续从事文化工作56年,共创作长篇小说3部,中篇小说60部,散文、论文100余件,电影剧本6部,出版个人专著8部,手稿达2000万余字。学术专著《兰津芳韵》获丁玲文学二等奖,《楚风傩韵——孟姜女》获得常德市百团大赛优秀剧目创作奖,并参加湖南省欢乐潇湘文艺汇演。个人获国家文化部“群众文化园丁奖”,全国艺术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民间文学三集成”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南省委宣传部“从事三十年思想文化工作”先进等奖项。

  自费抢救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只有小学学历的王泸,从小就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从1960年起,他利用节假日和工作之便,自费跑遍了津澧100多个乡镇村组,收集地方文化遗产资料三百万余字。去外地收集资料时,他把少得可怜的工资全部用来考查,这种不赚钱反赔钱的“损家”行为引起家人和朋友的不解。

  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学成才的王泸将收集的澧水流域国家级非遗“孟姜女传说”“荆河戏”,省级非遗“车胤”等资料研究撰写出版了《兰津芳韵》《嘉山傩韵》《孟姜女后传》《荆河戏艺术探源》《王泸话津市》五部学术专著,著作的出版一度震惊了当地学术界和文艺界。

  这种资料收集研究工作是漫长的、清贫的、冷寂的、孤苦的,没有一分钱报酬,王泸自己贴上几万元,抢救了珍贵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感人肺腑的无私奉献崇高精神感动了津市人民,大家高票评选王泸为“感动津市十大人物”。

  坚持文艺创作 热心文艺辅导

  56年来,在文化馆工作期间,王泸阅读了大量书籍,涵括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宗教学、民俗学等领域。读书入迷之时,冬天伏案疾笔,桌下火盆里的炭火烧了裤腿竟还不知。王泸边读边写,创作了大量作品,10件获国家级奖,90余件作品获省、市奖。王泸学戏剧表演出身,是剧团的台柱子,嗓音洪亮、演技高超,主演戏曲电视艺术片《双驸马》获省一等奖。

  为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王泸大力举办小品表演班、戏剧创作班、戏曲表演班、民间文学培训班、地方文化讲授班等,培训辅导学生及业余文艺爱好者一万余人,不仅辅导工人、农民,还辅导大学生、研究生的论文。

  王泸热爱家乡,热爱文化事业,研究成果颇丰,受到社会各界人士高度赞扬。常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诸扬荣撰文评论说,王泸没有学历,没有文凭,只有立志,他的著作填补了400年荆河戏无史籍的空白!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博导何玉人教授高度评价他的学术成果,称“王泸的《荆河戏艺术探源》是一部集荆河戏艺术史论、形态特征和审美个性之大成的著作,是当代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鲜明剧种风格的重要学术成果”。

  由于对基层文化工作贡献突出,王泸先后获文化部《群众文化》“优秀园丁奖”、湖南省委宣传部“从事三十年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常德市文广新局“优秀园丁突出贡献奖”、常德市非遗“孟姜女传说”传承人等国家省市奖项。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郑涛

编辑:盛学运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2016/08/22/406638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