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1日,“湘鄂赣非遗联动”活动现场。
白羊田天狮参加上海世博会演出。
广场舞大赛。
送书下乡活动。
送戏下乡。
红网通讯员 张日平 沈小勇 岳阳报道
图书馆搬进社区、家门口看文艺表演、每个村组都有自己的文艺队伍……自2015年被纳入全省第一批14个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县(市)以来,湖南省临湘市逐步构建起设施齐全、产品丰富、服务一流、机制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民群众正舒心享受着各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幅健康文明的生活图景在广袤的湘北大地缓缓铺展开来。
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 文化设施覆盖城乡
“去文化家园看节目去啰!”11月26日,临湘市忠防镇汀畈村雅珠冲组袁大爷,一边邀约邻里老乡,一边向该村文化家园走去。而就在几年前,该处文化家园还是一片荒芜。忠防镇政府出资20万元、村组集资3万元、社会力量筹资127万元,把这片方圆3000余平方米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群众的精神乐园。
临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临湘市委书记李美云强调:“市委、市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文化传承创新中不断塑造开放包容、朝气蓬勃的文化品格。”与此同时,临湘市成立了以市委宣传部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和镇(街道办事处)主管领导为成员的创建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临湘市一方面保障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年增长25%以上,另一方面引导激励社会资源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多主体投入的“众筹”文化投入机制。近年来,临湘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公共文化建设资金,已撬动社会文化项目投资2亿多元,引进外来企业建成了占地面积150多万平方米的五仙山红色乐园和70万平方米的白云湖文化公园。
乡村通过“政府帮、集体助、企业捐、村民筹”的方式,整合企业、学校、祠堂等社会闲置资源,高标准建成投资100万元以上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8个、50万元以上的文化广场15个。
如今,星罗棋布的文化设施覆盖全市,市、镇、村三级“网格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临湘市城区有国家一级文化馆、国家一级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剧团、3个影剧院、4个健身馆、3个两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文化广场。镇(街道办事处)建成13个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建站率达100﹪。村、居委会建成310个农家书屋和200个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的村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有112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24平方米。
[NextPage]
从实际和群众需求出发 实实在在为民服务
11月24日下午,临湘市三完小青少年活动中心,9岁的佳佳正在文化志愿者杨东升的指导下,熟练地弹吉他。佳佳是一名留守儿童,性格内向。临湘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文化志愿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到小佳佳热爱吉他后,在每周二、周四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为她辅导吉他。在悦耳的旋律声中,小佳佳性格开朗多了,脸上也挂上了满足的笑容。
“文化惠民不只是挂在嘴上的一句空话,而应该是实实在在为市民服务。”看到小朋友在文化的熏陶中快乐地成长,临湘市文旅广新局局长陆如勇甚感欣慰。
临湘市实施“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市民更自由地享受文化服务,居民可以在不同网格间自由地享受服务,既提高了文化惠民的实效,又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无缝隙、全覆盖。
为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临湘市瞄准“城区10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目标,积极开展与企业、学校、社区、乡村“结对子”活动,从文化馆、教育系统、社会各界精挑细选出100多人,组建30余支文艺辅导分队,常年活动在学校、乡村和社区,开展“非遗进课堂”“公益艺术培训进校园”“文艺辅导进村组”等辅导培训,帮助培养当地文化活动带头人,确保“一社区一队伍”“一村一队伍”。目前,临湘市已注册管理的文化志愿者达1300余人,业余文艺表演队伍达156支。
近三年来,临湘市累计开展文化辅导培训900余场次,培养群众文化活动骨干和带头人9000人次,共开展“非遗进课堂”活动68场次、“公益艺术培训进校园”360场次、“文艺辅导进村组”2100场次。一批能编、能演、能组织、能歌善舞的基层文化能人脱颖而出,成为开展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为示范创建提供了坚强的文化队伍支撑。
临湘市还从农村实际和群众需求出发,以农家书屋工程为平台,着力打造党员群众理论学习的“小学堂”,科技种田的“实用站”,党群关系的“连心桥”。
随着文化服务工作的推进,临湘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临湘花鼓戏被列入国务院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白羊田天狮跻身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聂市十样锦、聂市黑茶制作技艺、嗡琴戏等被评为岳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临湘花鼓戏,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演员老化、青黄不接,剧团于2016年9月份开始委托临湘市职业高中培养临湘花鼓戏传承人,开设临湘花鼓戏表演班,招收20名13—16岁有一定音乐基础及热爱临湘花鼓戏的小学员,通过考试后,优选16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两年后,优选12名小学员跟团实习,确保从根本上解决临湘花鼓戏发展后继无人的困境。
让公共文化设施动起来 打造永不落幕的舞台
“天天都有演出,到哪里都有掌声、喝彩。”今年国庆期间,聂市镇十样锦文艺表演队应邀到近10个村 “巡演”,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村民。农忙时间下田干活、农闲时间吹拉弹唱的“十样锦”艺人们,一下成了明星。
如何让重金打造的公共文化设施用得上、有效果?“我们主要是通过活动来支撑,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公共文化设施动起来,打造‘永不落幕的舞台’,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谈到如何组织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临湘市文旅广新局党组成员廖琼娓娓道来。
2013年起,临湘市实施了“区域文化联动项目”。该项目从“七镇联动”起步,发展为全市“十三镇联动”“湘鄂赣非遗保护联动”。临湘市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另一个亮点是每年一届的草根文化艺术节,艺术节上所有节目均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自评、自我欣赏。近几年,举办大小比赛38场、文艺演出及晚会45场、各类文化活动150场。
临湘市每年送戏下乡380场次,送电影下乡2827场次;每年举办“岳州讲坛”8场,“一元剧场”演出20场、“文化艺术进校园”授课136课时、“辅导进村组”培训文艺骨干1200人次,培训人员数量占辖区常住人口2‰……一批能编、能演、能组织、能歌善舞的基层文化能人脱颖而出,成为开展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广场文化做到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比赛”,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在文艺创作方面,临湘市不断加大对群众文艺创作和群众文艺团队的扶持力度,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化活动和文艺舞台的主角,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
近年来,临湘市自编自演的大型现代戏《村官本是打工仔》应邀进京演出,获得湖南省新剧目奖;大型现代戏《铁面税官》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湖南省第五届艺术节田汉新创剧目奖;少儿舞蹈节目《哟哩哟,打青砖》、歌伴舞《梦里瑶乡·龙窖山》在“欢乐潇湘”参加湖南省群众文艺汇演比赛荣获银奖;现代小戏《赶种猪》获全国第三届“曹禺杯”优秀剧本奖……
来源:红网
作者:张日平 沈小勇
编辑:袁思蕾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