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非遗故事】“鸟语花香”绫帛床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白赛宇 编辑:袁思蕾 2017-02-17 15:14:48
时刻新闻
—分享—

  文/白赛宇

  俗话说:“一世做人,半世在床”、“日图三餐,夜图一宿”。

  据传清初,玻璃由欧洲传入我国,颇受统治者的喜爱。康熙年间,皇帝还请来法国传教士兼技师纪理安作指导,建立清宫玻璃厂。待到玻璃走出皇宫大院来到民间,已是清末民初之时。自从民间有了玻璃,便有了“绫帛床”。

  华容“绫帛床”发源于清末民初,盛行于建国前后,先是官商之家流行“绫帛床”,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八十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人们日常生活节奏逐步加快,使得“绫帛床”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六弯床。

  “绫帛床是我童年时的记忆,是我年轻时的证明,是我和妻子结婚的媒人。”说起“绫帛床”,今年60多岁的鲇鱼须镇旗杆村八组绫帛床制作师傅满是感慨。华容“绫帛床”特指婚床,用来摆放新人

  “绫”罗绸缎的锦“帛”被面、床单、枕套、新人衣物等,褒扬主人家的富有和喜庆。路人都知道,哪家在打“绫帛床”,哪家一定有喜期临门。

  华容“绫帛床”的主色调为红色土漆,代表喜庆。床上所嵌玻璃画多为金黄,代表富有,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现了湖区人民的勤劳;“绫帛床”形成了独具匠心的“月光门”,体现了湖区人民的智慧;“绫帛床”上民间工艺玻璃画的主要内容是“百鸟出窝、”“百凤朝阳、”“鸟语花香、”“喜鹊寒梅、”“麒麟送子”等,体现了湖区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在鸟类题材中,必有大公鸡,隐喻新人得子、后人传承之意,“百鸟出窝”的“绫帛床”尤为精典,体现了洞庭湖区人民的福气。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文明的冲击,绫帛床戏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在使用绫帛床的人非常少,且多为身居乡间的老人。因新造“绫帛床”无人问津,现有匠人仅十余人,而且年龄都高于花甲之年,“绫帛床”传承后继无人,濒危状态日益加剧。“绫帛床是我童年时的记忆,是我年轻时的证明,是我和妻子结婚的媒人,但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今年60多岁的鲇鱼须镇旗杆村八组绫帛床制作师傅李雨林无不惆怅地说。幸运的是,今年华容县人民政府发文公布了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容“绫帛床”制作技艺名列其间。(来源:湖南省文化厅)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白赛宇

编辑:袁思蕾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2017/02/17/421506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