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翁高村:扶贫工作最少不了的就是文化味

来源:红网 作者:胡邦建 编辑:夏君香 2017-06-16 11:52:30
时刻新闻
—分享—

翁高村村部如今已成为凝聚村民的共同家园。

两年来,扶贫队帮助村里进行多处道路升级改造。图为改造后的道路。

翁高村村主任兰大发接受记者采访。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邦建 会同报道

  高椅乡翁高村,距离怀化会同县城55公里,是有名的贫困村。2014年,村民人均收入1960元。2015年4月,湖南省文化厅扶贫队进驻翁高村。扶贫队长王晓林一干,就是两年。

  时至今日,翁高村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3600元。

  6月14日,记者走进翁高村,与当地村民面对面,听他们讲述文化扶贫后的收获。

  产业帮扶,他们通过养殖脱了贫

  “这牛肉,我们卖到了45元一斤,家里有十几头牛,一头至少能有8000多元的收入。”看着越发茁壮的“牛队伍”,翁高村7组村民兰大银满心期待。

  如今,这位“脱了贫”的“牛司令”,是村里闻名的养殖大户。

  2015年,省文化厅扶贫队进驻翁高村,决定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产业发展。“政策有支持,我养牛,一家三口能有几千元补助。”兰大银开始大胆尝试。

  去年年初,兰大银靠东拼西凑的钱,买了15头牛,扶贫队不仅为他提供了补助,还多次上门进行指导。“现在销出去了3头,卖了2万多元。” 兰大银说,现在就等自家的牛健康成长起来。

  闲暇之余,兰大银还入股了会同县康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去年5月,扶贫队指导翁高村投入110万元成立该公司,120户村民入股,其中贫困户57户。“村里有了集体经济,我每年也能分到红利呢。” 兰大银说。

  无独有偶,翁高村5组村民王新发放弃做临时木工,养起了羊。“以前做木工和务农,一年到头只能自给自足,现在,光养羊一年就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 王新发告诉记者,他家的羊发展到了90多只,由扶贫队帮忙销售,每出生一只小羊还有200元的补助。

  “去年扶贫工作队帮我卖出了20只羊,孩子的学费一下子就有了着落。”王新发说,乘着“扶贫东风”,要把养羊的事业做大做强。

  文化滴灌,他们有了共同的家

  这几天,翁高村村部前的文化广场上,十几个村民正忙着清理广场上的杂物。16日下午,由省文化厅组织的一场“精准扶贫”文艺演出在这里上演。

  如今,每逢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文化广场便开始热闹起来。

  “以前没有活动的场地设施,村民除了干活,便是无聊地呆在家里。”村主任兰大发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在翁高村,除了道路,村民最希望就是多些活动场所。

  “翁高村有97%的人的姓蓝,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改姓兰。村里的蓝氏宗祠可以说是大家共同的家。”然而,让兰大发曾感到后怕的是,这座修建于光绪十七年的宗祠,一度因年久失修变成危房。“一些地方柱子都塌了,但村里没钱实在修不起。”

  对此,扶贫队看着眼里。去年5月,扶贫队筹集资金近60万元,对蓝氏宗祠及门前道路进行了修复改造,历时大半年时间,保住了村民们共同的家。

  “多亏了省文化厅的扶贫干部,要不这座宗祠可能就看不到了。” 兰大发说。

  翁高村千年古樟树旁,曾是一座废弃的牛栏,道路两旁臭气熏天。扶贫队投入20多万元进行拆除,修建了一座休闲凉亭。现在,村民休闲有了好去处。

  村部、文化广场、蓝氏祠堂、休闲凉亭……在翁高村,扶贫工作最少不了的就是文化味儿。文化扶贫属于扶贫的重要方面,精准“滴灌”是必须要掌握的“技术”。

  扶贫队长:村民太热情,有时不敢去家里

  6月14日,在回会同县城的路上,省文化厅驻翁高村扶贫队队长王晓林向记者透露了一件“小事”。

  “你刚才在文化广场前看到十几个人在忙,其实我们只叫了2个有空的村民。”王晓林说,其他有9个人都是自发前来帮忙的村民,他们没有要任何报酬。“村民们积极参与,这说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乡亲们的支持呀!”

  “这两年工作下来,到现在我有时还不敢去村民家里了。” 王晓林说,其实不为别的,就是村民太热情。“晓得你来是为了帮助他们,每次都是杀只鸡鸭留你吃饭,这不是太破费了吗?”王晓林直言,自己反而更愿在路边或村部和乡亲们交流谈心。

来源:红网

作者:胡邦建

编辑:夏君香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2017/06/16/432632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