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城曲深藏此布衣(之三)

来源:杨福音艺术馆 编辑:周蒙 2017-06-23 10:22:18
时刻新闻
—分享—

  相关链接:

  城曲深藏此布衣——杨福音简记(之一)

  城曲深藏此布衣——杨福音简记(之二)

  城曲深藏此布衣

  ——杨福音简记(之三)

  作者:商木

  沉静的愤怒

  在画家当中,杨福音是寂寞的。在画界里面,相信他找不到几个与他心灵交通的人。这种寂寞,跟他的乡先贤船山先生王夫之有着几分相似之处。王夫之在抗清失败之后,晚年避世隐居,专心著书立说,其著作在他身后两百多年才刊行于世。谢绝无聊应酬、幽居广州天河的闹市区中,万人如海一身藏,杨福音默默地读书、写作、画画,过着和王夫之非常相似的生活,就像龚自珍所写的:“城曲深藏此布衣。”

  历经多年的沧桑,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变迁和断裂,杨福音身上有一种抱元守一的淡定。朴实无华的装束,带着浓厚湖南口音的普通话,他孑身行走于广州和长沙之间。宋代士人的最大不幸,就在于昂扬的他们,却遇上了一个文弱不胜的时代。杨福音的不幸,也与宋士庶几近之:一身的古典气质,却生在一个古典精神飘零如流萍的时代。断层之痛,在杨福音的言谈举止中无不显示出来,谈话之中的他,即使是涉及那些最令人遗憾以及压抑的事情,他都会平静地陈说完毕,然后就是长时间的沉默。

  你很难想象得到,在他的画当中,有着一种《诗经》世界里独有的风清月明的境界,但是作者却又一个元气淋漓的人。儒庄两者的泉源,灌流在杨福音的精神世界里,并行不悖,然而儒家士子的精神,总能在杨福音身上得到迸发。中国古典诗歌里面,最上乘的是那些具有“沉静的愤怒”的作品,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北征》等,而非述说禅趣妙理的篇章。只要略具诗心的人,或者熟谙杨公行事者,就能在杨福音风清月明的画作里、简洁冲淡的文字内,读出那一股叫做“沉静的愤怒”的潜流。这种愤怒,不是愤激,更不是怨怼,而是他在数十年来读书阅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识见总和。

  如果说王夫之的书是写给两百年后的人看的,那么杨福音的画起码也是画给一百年之后的人看的。这并不是说他的画作技术水平多高超,更不是说他日后会获得大众声誉,而是我相信,在重估中国传统的价值之后,杨福音本人及其画作所释放出来的那种士子精神,必然会被后世君子看重。

  风华水逝,迹往名留。屈原绚烂夺目的文字,至今仍然映照湖湘;“但开风气不为师”的龚自珍,人还没有回到江南,《己亥杂诗》就已经在江南士子手中传诵。前贤的这种风流,在今天已经极难再现,因为已没有了社会根基。不过,稍稍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作为士人的杨福音,他的作品能得到当代人认可,不致让他的精神湮没不彰。

  杨福音未必在意时人的称许,但这起码也是飘零时代对士人所作的一种补偿。要知道,有着太多具备士心的人,底线都全部放开,在凶猛的现代化的冲击下,一座座精神堡垒相继沦陷,他们在滔天的洪水当中,苦苦守着那最后的家园——善。


  杨福音:194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广州书画研究院副院长;2006年在长沙设立杨福音艺术馆。2012年1月杨福音散文“读书人的担当情怀”入选由中国散文学会评选的 《2011中国随笔排行榜》。作品收入《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今日中国美术》和《辉煌成就·世纪曙光》等重要美术文献。出版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杨福音》、《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杨福音》、《杨福音画集》、《杨福音中国画精品》、《福音书话》、《长岭上》、《金枝玉叶》、《由红菜薹想起》、《日子》、《良苗怀新—访谈杨福音》、《关于福音》、《吾喜吾爱》等画集、散文集。

来源:杨福音艺术馆

编辑:周蒙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