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结对子、种文化”为基层院团开辟艺术新天地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贾艳 编辑:周蒙 2017-09-01 15:49:17
时刻新闻
—分享—

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为基层院团运送物资。

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为基层院团捐赠戏服。

  贾艳

  湖南地方戏曲剧种丰富,深深植根于三湘大地。但近年来受多元文化冲击,部分剧种面临着专业表演团队匮乏、人才断档、创作经费不足、排练场地陈旧简陋的困局。为引领基层戏曲院团健康发展,促进地方戏曲繁荣,2015年,湖南省文化厅开展了文艺院团“结对子、种文化”活动,要求省直院团与县级或县级以下基层院团结成帮扶对子,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帮扶活动。通过省直院团的创作指导、人才培训、提供交流展示平台等帮扶举措,不少基层院团受益匪浅,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有了新动力。

  “基层有需要,我们尽量满足”

  由于资金不足,许多基层院团硬件设施跟不上,与省市级院团差距明显。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罗维对此感受很深:“第一次去桃江县花鼓戏剧团调研,发现他们的舞台设备配置很低,达不到演出要求。”

  2015年,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将桃江县花鼓戏剧团和资兴县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确定为帮扶对象。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根据自身能力,每年向结对帮扶院团无偿捐赠灯光、音响、舞美道具和戏服等物资。今年7月,一批宫衣、男女褶子、坎肩、彩裤等近90套戏服送到了这两个院团。“基层剧团有需要,我们尽量满足。”罗维表示,虽有多方因素限制基层院团发展,但其扎根百姓中间,坚守本土戏曲的精神,值得敬佩,省级院团应该予以帮扶。

  除了在物资上给予帮助外,通过各种方式对基层院团的剧目编创予以专业性指导,也是省直院团的帮扶形式之一。在桃江县花鼓戏剧团新创剧目《乡长打工》创排期间,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对其剧本打磨、舞台设计、音乐编排、演员排练、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参加全省小戏小品比赛等环节都介入指导。目前,该剧目已成为益阳市现代花鼓戏代表性作品之一。

  人才培训为帮扶重点

  人才缺乏的问题全国剧团普遍存在,但基层尤为明显。据邵东县文化馆馆长黄一骏介绍,该馆作为邵阳木偶戏(布袋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近年来积极进行木偶戏民间资料搜集整理与剧目创新,但在表演人才上陷入尴尬局面,馆内仅有6位木偶表演者,平均年龄达70岁。

  “谭奇书老师建议我们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从2010年开始我们每年向社会招募30余名爱好木偶戏的青年培训学习。”黄一骏口中的谭奇书,正是湖南省木偶皮影保护传承中心的艺术家。如今已76岁高龄的谭奇书,还在坚持到当地为学员手把手地教授木偶操作技巧。“谭奇书老师经常一待就是20多天,不计报酬地为学员上课。”黄一骏表示,通过培训班不断地“耕耘”,该馆已逐渐培养了一批有潜力的青年木偶表演人才。

  在省直院团,还有很多像谭奇书一样为了培养基层院团人才身体力行的艺术家。桃江县花鼓戏剧团的演员文满青,16岁开始自学花鼓戏,但未经过系统学习,基本功不扎实。在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为该团开设的免费培训班上,她得到了李小嘉、刘赵黔等表演艺术家的指导。她说已经三次参加培训,每次都有新收获。

  自2015年起,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每年到结对单位开展免费培训,3年来培训数百人次。截至目前,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已有李小嘉、刘赵黔、黄既安、黄涓涓、宋谷、李鸣等10余位优秀演员到不同基层院团进行指导帮扶。

  提供交流展演平台

  湘潭升平轩纸影戏班创办于1955年,该戏班保留着原始完整的纸质纸糊纸影工艺,其竹制框架影戏舞台及其纸质影偶制作工艺独具地方特色。班主吴渊介绍,由于皮影戏唱腔融合了地方口音且唱词拗口,剧情难被观众理解,看传统皮影戏的越来越少了。

  近年来,在省木偶皮影保护传承中心的推荐下,该戏班先后登上“全国皮影戏株洲展演”“中国民艺周(法国)”等国内外的舞台。“在‘全国皮影戏株洲展演’期间,看了其他地区的皮影戏表演,发现有的表演团队通过播放录音进行表演配乐,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吴渊介绍,参加完交流活动后,他们立即做了尝试,还创新性地用现代音乐进行配乐,受到了当地年轻人的喜欢。目前该戏班有专业演员6人,长期合作演员6人,每年在当地演出40余场。

  “省木偶皮影保护传承中心经常为我们无偿提供牛皮纸等原材料,并派专家亲自指导人物造型设计,鼓励我们保护传承好非遗文化。”吴渊介绍,目前该戏班正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每年20余场,站在百姓中间推广皮影戏。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贾艳

编辑:周蒙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