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河交汇处,思想在流淌——鄂豫湘青年文艺评论骨干长沙研修述评

来源:湖南文联 编辑:符环宇 2025-08-01 20:19:08
时刻新闻
—分享—

文|朱敏

这是一场跨越长江黄河的智慧奔赴,这是一场扎根文明沃土的思想淬炼。

7月26日至31日,湖南、湖北、河南三省70余位青年文艺评论骨干汇聚星城长沙,共同参与“2025年度湖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研修暨鄂豫湘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合作培养班”。在为期六天的密集研修中,学员们聆听思想强音,碰撞评论火花,共绘新时代文艺评论新图景。

湖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纯,湖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省评协主席兼秘书长陈善君,湖北省评协秘书长高翔,河南省评协驻会副主席赵慎珠,湖北省文联文艺创作部副主任、省评协副秘书长、《长江文艺评论》副主编李宗荟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李蒲星、向彬、傅建安、龚倩、李辉武应邀担任学术主持。

江河汇聚:高起点谋划,共启协作新篇

开幕式上,张纯在讲话中指出,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培训是建设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此次研修是三省青年评论人才协同培养的战略举措,意义深远。她强调,要坚持学以致用,聚焦主责主业提升能力;推动创作与评论深度融合,激发文艺创新活力;拥抱科技浪潮,拓展评论传播影响力。她殷切寄语三省学员,将此次培训作为“大练兵、大交流、大协作”的起点,力争取得“开门红”,共同奏响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强音。

思想灯塔:名家领航,深植理论根脉

研修以专题讲座、文艺演出观摩交流、文艺评论写作、讨论、改稿、组织刊发等方式,着力提升参训人员的理论素养、批评能力和实践水平。

此次研修汇聚国内顶尖学者,围绕“评创结合”这一核心命题,构筑起跨门类、多维度的立体知识体系:

理论之锚:中国评协第一、第二届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张德祥强调,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掌握文化主动是应对百年变局、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必须守正创新,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为民族复兴注入文化动力。

笔墨之道: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李逸峰教授从《书法:彰显中国哲学思想与艺术精神》出发,揭示书法中蕴含的“和而顺”(天人合一)、“简而变”(大道至简)、“技而道”(技进乎道)的中国哲学与艺术精神,倡导“眼中看字、口中读字、手中写字、心中有字”的“四字教育”审美实践。

舞韵之核:中国评协第一届副主席、著名舞蹈艺术评论家于平聚焦《中华文明标识赋能舞剧创意表达》《悄然崛起的舞剧群像叙事》,系统阐述其理论内核。他以《只此青绿》《醒·狮》等经典为例,剖析舞剧如何通过“动态文本交互”和深耕“地域文化IP”,将历史文脉升华为舞台上的精神图腾。

剧艺之本: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二级研究员宋宝珍深入解析《戏剧原理与艺术批评》,强调“戏剧是动作的艺术”。结合《雷雨》《茶馆》等经典,她详解“情境说”“冲突说”,并呼吁新时代戏剧必须坚守人民性本质,批评应与创作共生共荣。

文学之思:武汉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遇春回溯当代文学七十年流变,论述该如何《重构新时代文学观念》。他指出,新时代文学评论需立足“人民是具体的人”这一基点,在历史纵深中校准价值坐标,呼唤学理性的坚实回归。

评论之骨: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曲协副主席吴文科以曲艺评论为例,论述《文艺评论的标准与眼光》。他痛斥“江湖吹捧”“万金油式”评论,强调评论者需“知门道、懂机理、讲学理”,敢于“剜烂苹果”,在复杂舆论场中坚守专业原则与批评锋芒,重振“铁肩担道义”的评论风骨。

丹青之魂: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馆馆长张鹏从《新时代美术创作的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举隅》出发,深度诠释20世纪主题性美术经典,洞察当下创作困境,围绕个体与集体、民族与国家等多重关系,思考新时代美术创作规律。

历史之鉴:《美术》杂志研究员、学术交流部主任杨灿伟则系统梳理了杂志75年理论建构脉络,强调美术评论必须植根文化根脉,敏锐呼应时代命题。

根系沃土:学思践悟,熔铸人民立场

研修注重知行合一。白天沉浸于思想的激荡,夜晚则投身艺术现场:在阿七重工脱口秀的欢声中,感受长沙新兴文艺业态的蓬勃活力;于湖南大剧院“百团百角唱潇湘”决赛暨颁奖典礼盛况里,触摸湖湘文艺生生不息的强劲脉动。

在热烈的三省学员交流中,“人民性”成为最鲜明的精神坐标。学员们深切认同:新时代文艺评论的生命力,深植于人民沃土,绽放于真诚品格。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湖南学员伍彦谚引用古训自省,呼吁真诚褒掖佳作新人,坚决抵制浮夸失真;湖南学员肖舞提出“五力”修炼:眼力饱览群书,耳力甄别美丑,脑力形成灼见,笔力联通艺文,心力守护真言;河南学员李萱倡导评论应“有思想、有温度、有影响”,既需高屋建瓴引领创作,更需心怀热忱贴近时代;河南学员肖文婷强调评论的责任在于引导创作扎根生活,为人民抒写真挚心声;河南学员闫哲形象地将评论者定位为艺术家与观众间的“嘴替”,致力于清晰有力地传递创作者的匠心与观众的期许;湖北学员杨柳依感悟各艺术门类在“道”与“气”层面的深层相通;湖南基层作者吴丹坚信“下笨工夫真诚写作”,“唯有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读者”;湖南学员李干慧分享实践心得:先用关键词捕捉作品直击心灵的瞬间,再理性剖析其动人肌理……

这些来自实践的心声,共同指向评论力量的源泉:立足人民、淬炼专业、敢于直言、勇于在传承与创新中探索的那份赤诚之心。

星火燎原:征程再启,共绘评论新图

结业式上,陈善君以“顶级师资、科学课程、创新机制、优良学风”总结本次研修四大亮点,称赞其为转作风改文风树新风的生动实践。

结业并非终点,而是新征程的号角。赵慎珠发出深情的“中原之约”,期待未来共聚嵩阳书院千年银杏下探讨传统转化,同赴红旗渠畔重温“人民文艺”的永恒初心;高翔期待三省持续深化资源共享与平台共建,将协同机制常态化、长效化,合力打造区域文艺评论高地,让合作之树枝繁叶茂。

本次跨省研修,是鄂豫湘三省深化文艺评论人才协同培养的战略落子,意义深远。一是创新了协作范式。打破地域藩篱,整合顶尖资源,为全国文艺评论人才联合培养贡献了可资借鉴的“三省方案”;二是夯实了学理根基。系统梳理多艺术门类理论前沿与历史经验,显著强化了评论工作者的专业厚度与历史纵深感;三是锚定了时代使命。紧扣“中华文明标识”“以人民为中心”“评论锋芒与责任”等核心命题,引导评论工作者深扎文化根脉,坚守人民立场,勇担激浊扬清之责;四是激发了实践动能。将理论学习与现场观摩紧密结合,有效促进学用相长,为精准引导创作、培育风清气正的评论生态注入了源头活水。

当湘江的灵动、长江的奔涌与黄河的厚重在此交响,一场跨越江河的思想盛宴,不仅激活了“中华文明标识”在当代的磅礴表达力,更以三省合力,为新时代文艺评论开辟了崭新的精神航道。随着三省合作机制的持续深化,这支充满活力的青年文艺评论生力军,正蓄势待发,必将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壮阔征程中,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华章。

来源:湖南文联

编辑:符环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