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走进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遇见福地怀化。这个9月,红网时刻新闻记者化身文旅体验官,在五溪大地感受旧时光、邂逅新风景。9月15日起,请跟随我们的文字和镜头,去福地怀化走一走,发现另一种向往的生活。
“乐动五溪 歌行千年”村歌联唱活动现场。(活动组委会供图)
怀化市鹤城区鹤鸣洲上,歌声如潮。
实景与虚影交错,歌声与水声融合。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邦建 摄影 李长宏 怀化报道
晚风拂过太平溪畔,捎来远古的歌谣。鹤鸣洲的夜被千盏灯火唤醒,水波倒映着流动的光影,将千年的乡音揉进此刻的欢腾。
9月17日晚,记者来到怀化市鹤城区鹤鸣洲,走进“乐动五溪 歌行千年”村歌联唱活动现场,感受了一场以村歌为纽带,连缀起千年文化与当代脉搏的深情对话。
是夜,鹤鸣洲上,秋风微凉,歌声如潮。
跟着村歌去旅行
这是一次以歌为媒、以景为幕的旅程。整场演出以“跟着村歌去旅行”为主线,将我们带入“怀化有歌”“三湘飞歌”“歌传四方”三大篇章之中。它不是普通的联唱,而是一场情景剧式的沉浸体验:主持人化身导游,观众成了旅客,我们共乘一辆“声音的巴士”,驶过三湘四水,聆听千年回响。
怀化有歌,是非遗天籁与乡土新声的碰撞融合。侗族大歌的多声部如水波叠涌,苗族歌鼟似山峦回响,沅水号子粗粝如石,辰河高腔高昂似云,让我们听见了怀化深厚绵长的“文化之音”。
最动人的,是那一曲《千年歌谣》。屈原的诗词被重新谱曲,与侗族大歌交错响起,仿佛诗人与歌者跨过千年握手对话。记者闭眼倾听,竟分不清哪是楚辞的苍茫,哪是侗歌的清越——原来文化根脉从未断裂,它只是以新的语言,重新诉说。
更迷人的,是科技为这台演出注入的梦幻色彩。
水幕为纸,光影作画。当表演进入高潮,水幕忽然亮起,怀化的灵山秀水、民俗故事投射其上。一时间,实景与虚影交错,歌声与水声融合,我们仿佛真的乘着歌声飞越山河,看见稻浪翻滚、村落炊烟、溪河奔流。科技不再是冰冷的技术,而是文化的创新表达。
光影渐暗,歌声未散。离场时,许多观众仍哼着刚学会的村歌调子。一位大学生对记者说:“没想到老歌可以这么潮。”一位村民拉着演员的手说:“这是我们自己的歌。”
是的,村歌从来不只是“村里的歌”,它是一个地方的呼吸,是一个时代的注脚。
游客沉浸式体验“燕尾舟”竞渡。
站在这个葫芦状的装置下,戴上耳机,可以沉浸式聆听苗族歌鼟。
非遗借助科技焕活新生。
科技让非遗“破圈新生”
文化的创新表达,在怀化,从不局限于一地一隅。
清晨的微风拂过五溪非遗园,一幅多彩非遗“百景图”缓缓展开。在这里,记者有幸体验了第四届湖南非遗展示活动的精彩瞬间。
当传统技艺遇见现代数字技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精彩上演。在五溪非遗园的数字体验空间,AR、全息投影、裸眼3D、动态捕捉等数字技术让非遗变得可触可感。
记者戴上VR设备,瞬间置身于侗寨鼓楼,感受多声部合唱的震撼;通过手机扫码,精美的踏虎凿花“跃”出纸面,在掌心翩翩起舞……技术赋能,让古老技艺重获新生,真正实现了“可观、可感、可玩”的沉浸式体验。
原来,非遗早已不是遥不可及的“老古董”,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好。
更让人欣喜的是,非遗传承中涌现的是青春力量的代际接力。
在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展位前,“00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彭子涓的作品令人眼前一亮。她将传统陶瓷与“二次元”风格完美结合,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我们年轻人,就该用自己的审美和语言,把老祖宗的智慧‘捏’成新时代的答卷。”彭子涓说。
这些年轻人不仅学习技艺,更为之注入当代精神,让非遗真正“活”在了当下。
夜幕降临,非遗“走出”展厅、“跳上”巴士。一辆辆绘有湘绣、侗锦图案的“非遗巴士”成了怀化街头流动的风景线。它们载着千年文化的记忆,驶向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
“非遗走到百姓家门口,这才是最接地气的传承。”一位市民笑着对记者说。
记者手记:
踏在怀化的土地上,才懂“福地”二字的分量 ——鹤鸣洲上“村歌联唱”,非遗园里“破圈新生”,自然与文脉在此共生。
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守旧。当非遗与科技共鸣、与青春同行,自然会生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美好。这,便是怀化给我的答案。
怀化的智慧,正在于以创新为桥,让文化根脉既守得住本真,又接得住当下——这片福地,不仅守护着千年文脉,更让它在烟火气里生生不息。
来源:红网
作者:胡邦建 李长宏
编辑:唐雨欣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