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1名大学生组成“祁迹护卫队”探索湖湘戏曲瑰宝

来源:红网 作者:杨心玥 编辑:夏君香 2017-09-13 15:44:47
时刻新闻
—分享—

今年暑假,北京科技大学的11名大学生组成“祁迹护卫队”华夏非遗之旅社会实践团。

祁剧起源于祁阳,是湖南历史悠久、遗产丰富、流行地区广泛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北京科技大学华夏拾遗调查:祁剧保护、传承、发展正当时

  红网时刻9月13日讯(通讯员 杨心玥)曾被郭沫若称为全国第二的优秀剧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祁剧,如何迎来新生?9月13日,一篇《关于祁剧的保护、传承、发展的思考》近10万字的论文“新鲜出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祁剧起源于祁阳,是湖南历史悠久、遗产丰富、流行地区广泛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民间有“祁阳子弟遍天下”之言。然而,祁剧艺术却日渐衰落,祁剧人才青黄不接,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些民间剧种刻不容缓。

  今年暑假期间,北京科技大学的11名大学生组成“祁迹护卫队”华夏非遗之旅社会实践团,深入到湖南的乡村、社区、机关、企业,先后走访了湖南省祁剧团国家二级演员肖笑波、省艺术研究所原所长邹世毅、邵东县祁剧清云班的第五代传人李鲜群10多名专家、学者、戏曲传承人、企业负责人、政府官员等,并向国家一级演员刘赵黔老师、国家一级作曲家欧阳觉文老师和湖南电台新闻频道《天天有戏》主持人可心老师就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进行请教。

  通过调查,他们发现祁剧在发展中面临不少困难,比如:体制性的障碍仍然存在、经费还比较短缺、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精品力作缺少、基层院团生存艰难等问题比较突出。许多业内人士反映,如果再不抓紧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祁剧衰落的趋势将会加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前景堪忧。

     同时,在调查采访中也发现一个可喜的现象:祁剧在广大农村一些地方还很红火。尤其是在邵东县,一个传承130多年的邵东祁剧“清云班”,在第五代传人李鲜群的带领下,以一种原生化的传统文化形式在民间悄然兴起,受到人民群众热烈追捧。目前,邵东祁剧“清云班”发展成阵营强大、行旦齐全,拥有演职人员30余人,是全县乃至湖南全省唯一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经五代久演不哀的私营剧团,每年上场演出场次400余场。2017年李鲜群获第一批“邵阳市民间文艺突出贡献人物”。

  调查提出:振兴祁剧艺术,对于彰显价值追求、培植精神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要发展祁剧艺术,必须要与时代元素和生活气息紧密融合,要丰富手段,扩大影响。要大量融入现代影像技术和数字技术,让祁剧的欣赏更加便捷、丰富,让祁剧从剧场走进家庭、走进百姓生活。在坚持祁剧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应当积极借助现代传媒和高科技手段,创新传播渠道和方式,搭建宣传推广展示平台,使传统祁剧展现新的魅力,扩大戏曲社会影响力。

  祁剧要有活力,就要积极走向民间、服务群众,只有沉下去、唱起来,才能走天下。走向民间、服务群众,必须把创作扎根在民间,把舞台搭建在民间。要依托市场探索发展新路。只有面向大众、依托市场,祁剧艺术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活力。必须着眼群众需求,建立完善适应市场的新体制新机制,多创作、多演出,不断拓宽祁剧发展空间。对于地方院团来说,闯市场要“大戏小戏皆宜”,不一定都追求大戏,不能贪大求全。现在下基层演出,小戏更便利,成本更低,也更有市场,同样受群众欢迎。应当把大戏、小戏结合起来,大舞台、小戏台结合起来,大市场、小市场都利用起来,让戏曲艺术充满生机。邵东祁剧青云班的经验值得借鉴。

  调查认为,祁剧艺术要迎来新的大的发展,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就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支持剧本创作、推动戏曲进校园、建设村级简易戏台等工作作出具体可操作的规定。这些政策将为祁剧传承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祁剧艺术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春天。

来源:红网

作者:杨心玥

编辑:夏君香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2017/09/13/442493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